拓跋焘是北魏第三任皇帝,南北朝时期最著名的军事家之一。拓跋焘在位28年,期间征服北方,最终统一北方,还进行了比较彻底的汉化改革,使北魏进一步发展繁荣。拓跋珪之所以打得这么惨,据说和他发明的一种战车有很大关系,而这种战车是拓跋珪在诸葛亮的启发
下才研发出来的。相信很多朋友也很好奇拓跋涛有什么攻城的特殊技能。这一次,我将为大家揭开谜底。
公元5世纪,古代中国处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五乱中国,民族空前大融合。
这一时期,北魏拓跋家逐渐崛起。到了太祖拓跋珪那一代,北魏变成了空之前,15岁就当了皇帝的拓跋珪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最终成为了当时的一代战神。拓跋涛攻城的时候非常喜欢用一个神器——蛤蟆车。
拓跋涛改良的蛤蟆车非常厉害,在攻城的时候非常有用,和普通的蛤蟆车不一样。南北朝时期流行的攻城神器蛤蟆车,灵感主要来源于诸葛亮的战斗套路。虽然蛤蟆车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土气,但在当时是攻城时的必备物品。那么蛤蟆车是干什么用的,宝贝?
简单来说,蛤蟆车就是一种先装土,然后用来填敌人战壕的攻城器械。冷兵器时期,城外或要塞外有护城河,又称护城河。填平护城河是为了高效攻城的常规操作,于是蛤蟆车应运而生。但在晋代之前,没有这种神器,即使是军事天才诸葛亮,也要靠土法填平山沟。
据《三国志》记载,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二次北伐魏,首战是攻陈仓。当时,魏国将军曹真已经预料到诸葛亮会秘密进攻陈仓,于是他派将军赵昊带着一千人留在陈仓城里。陈仓城虽然不大,但是已经建得很坚固了,尤其是外围的护城河很深,相当易守难攻。
诸葛亮亲自率领十万大军攻城。结果,他遭到了赵昊的顽强抵抗。粮草不足的诸葛亮需要速战速决,于是命令士兵填土入城。
当时没有蛤蟆车,诸葛亮只能靠人工运土填沟,城内箭雨巨石。蜀兵虽成功填沟,但伤亡不轻。后来的军事家在读到诸葛亮攻打陈仓的例子时,都会苦思如何以最少的伤亡填沟。
陈仓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即使是诸葛亮这样的奇才也改变不了人工填补伤亡过大的缺点。此后,许多著名的军事家和发明家苦心研究,终于发明了一种解决"人工填土成本太高"神器-蛤蟆车。南北朝时期,蛤蟆车问世。
据《南史·银燕传》记载,宋朝的将军刘冕曾经做了一辆蛤蟆车,装上土,派三百兵去填沟。据《梁书王僧辩传》记载,后主侯景攻打巴陵时,也推着蛤蟆车去填山沟。据史料记载,一辆普通的蛤蟆车,是一种可以往前推,可以装土的攻城装填器械。使用这个工具有一个最大的好处:面对守城的射箭、投石、纵火,士兵的伤亡率下降了很多。毕竟蛤蟆车可以充当雨伞。然而能把这件神器用的淋漓尽致的人,却是北魏皇帝拓跋焘。
拓跋焘,生于公元408年,北魏皇帝,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神。拓跋涛从小聪明,长大后文武双全。当他15岁继承王位时,他很杰出。他经常带领军队在北方作战。他灭狐夏、北燕、北凉,打败山胡,降伏西域诸国,驱逐吐谷浑,一举统一北方。
据《宋书·南平旺姆朔传》,"巴托入侵陈营,于是包围汝南挂城...把它当作运蟾蜍的车来填壕沟。"拓跋珪作为北魏杰出的军事家,一直以指挥骑兵长途奔袭著称,但他始终是一代战神,懂得通过发明创造作战工具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南北朝时期,蛤蟆车已经成为日常攻城必需品,普及率很高。
拓跋涛在原有蛤蟆车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进:提高蛤蟆车的坚固性,也有利于提高硬扛敌人弓箭和投掷石块的攻击性;车的规模增大,有利于士兵将其作为掩护,减少伤亡,同时可以装载更多的土;提高了蛤蟆车的速度,可以提高工程效率。
拓跋焘在位28年,一生都是军人。这当然是"家常菜"攻城时使用蛤蟆车也是常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