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是湖南的别称,但这个名字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你现在问湖南本地的年轻人,恐怕没几个人知道。战国末期,秦灭楚后,湖南的疆域基本为洞庭县、黔中县、苍梧县,这三个县后来被称为三湘。但历史上关于三湘的起源众说纷纭。三湘四水都指的是湖南的地理环境。先
说三湘的由来。有兴趣的话,来看看吧。
我们都知道湖南是因为地处洞庭湖以南而得名的。我们也知道湖南又叫三湘或三湘四水,指的是湖南省的四大河流: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四水三山——雾灵山、雪峰山、恒山,形成湖南省三山分四水的格局。
如果按水系划分,湘江流域、资水流域、沅江流域、澧水流域,加上洞庭湖流域,基本可以覆盖湖南省全境。然而,湖南三省指的是哪一个,这是一个难题。观点有很多种。别说外省人,就算是湖南省的人,相信很多人都不确定哪一个会占上风。下面就对几个流行的说法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希望能找到我们想要的答案。
说到三湘,我们一开始是绕不开的"项"“湘”字,无论是湖南简称湘,还是湖南早在秦朝就在长沙设县,其实都离不开湖南省第一大河湘江。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明具有很强的延续性。在地名的命名上,很多名称都是以山川为依据的,比如山东、山西、河南、河北、湖南、湖北等等。虽然一切都不是绝对的,但是在我们分析各种说法的时候可以作为参考。
第一种说法:李湘、潇湘、正翔。
这个说法紧紧围绕湘江,湘江分为三段,每段都有不同的名称。据《水经注》记载,"响水出零陵初安县(注:今广西兴安)阳山(注:今阳朔山)",在阳朔山,李翔分布着李翔汇合处的石碑,称为李湘;湖南永州零陵区与潇水汇合后的一段叫潇湘;衡阳与蒸水汇合后,称为蒸湘。
此外,"潇湘"单词"出现在山海中描写湘水时,其中说"皇帝的二女儿住在江源。梨园之风遇潇湘之深"。一般认为《山海经》成书于战国中后期至汉初,也就是说至少在那个时候就有了潇湘之说。到了唐代,潇湘被赋予了地域内涵,不仅指湘水,甚至"三湘"已经出现在很多诗人的作品里了,比如李白的《江夏使赠施郎中叔桌》:"昨天我放走了三香,现在还是要死。";王维《汉水漫过》:"其南三支至楚境,其九流至荆门。";贾志《巴陵夜别私生子》:"刘不离洛阳,梅花后留三湘。"诸如此类,我们可以看到在唐朝"三湘"它被用作地名的同义词。
所以支持这种说法的人认为,李湘、潇湘、蒸湘合称为"三湘",更有历史内涵和文学美感,通俗点就是更有文学风格。
但也有人反对,里水和响水是不同的水系,里水向南流入珠江,属于珠江水系。湘江向北流入湖南,属于长江水系。两江之所以能相通,是因为人工灵渠是秦朝远征岭南时修建的。丽水在广西,但不流入湖南。而且这个说法只涵盖湘江流域,并不能涵盖湘西北。李湘、潇湘、正翔"用湖南来代表别人似乎不太合适。
其实,如果从古代历史上湖南的行政区划来看,长沙县、长沙州、零陵县、镜湖南路等带有湖南标签的地方,不仅包括湘江流域,还包括桂林以北的地区。汉代零陵县属广西全州管辖。换句话说,如果不是因为历代行政区划的变动,桂林以北的这些地区可能现在也属于湖南省。再说"三湘"这个说法现在已经不新鲜了,用现在的行政区划范围来涵盖也不合适。
再加上古湖南地区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很多官员被贬到湖南后情绪低落,不得不写一些诗来诉苦。看看湖南的地形,相对于西部一望无际的山脉,东部湘江流域的情况要好得多。古代人口压力不大,农业生产能力低。这些相对平坦的地区是古代湖南的核心(即使是现在,湖南最发达的城市也主要集中在湘江流域)。用、潇湘、蒸香组合"三湘"以后参考湖南是没问题的,哪怕只是代表湘江流域,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当然,如果坚持目前的覆盖范围,湘江流域显然无法覆盖整个湖南。
第二种说法:潇湘、正香、元香。
这种观点认为,李湘现在不能代表湖南,所以在第一种观点的基础上,去掉了李湘,换上了原湘。之所以改成沅江,是因为沅江是湖南最长的河流,影响力足够大。而且沅江流经湘西再掉头向东,可以覆盖湖南更多地区。
然后,可能会有疑问。响水是响水,沅江是沅江。从地图上看,除了最后都汇入洞庭湖,似乎没有什么交集。袁翔的说法是怎么来的?是武力造成的吗?其实不是的。有一种关于元稹的说法,出现在一些古代著作中。战国时期,楚国的左土大人的医生屈原被流放到汨罗。在他的作品《怀沙》中,有这样一句话:"广阔无垠的袁巷,引水。道路幽僻,任重道远。";《离骚》还包括:"郑翔南部的纪源,对钟华发表了声明。"
沅江发源于贵州,在怀化洪江市托口镇与运河水汇合,因贵州镇而称沅江。东晋南朝时期,长江水涌入长江以南地区,形成了方圆的洞庭湖,但在战国时期没有那么大。沅江流向长沙、湘江,再流入长江。
所以,潇湘、湘湘、元湘合称为"三湘",即能最大限度地覆盖湖南的区域,又能保持其历史属性和文化规范。
第三种说法:湘东、湘西、湘南。
在1979年版的《辞海》中,三湘是这样解释的:"三湘:近代一般作为湘东、湘西、湘南的统称,泛指湖南全省。"
从对《辞海》的解读来看,完全是用现代的眼光来解读,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覆盖整个湖南省。而且这里的湘似乎不是指湘江,而是以湘(湖南)为方位,分东、西、南,以达到覆盖整个湖南的最终目的。
这又回到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是先有三湘,再用来指湖南,还是湖南先分三湘?这种解释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只能说是合理的,但对于想要追根溯源的人来说,显然是不满足于这种解释的。
而且,有人会提出反对意见。既然有东南西北中部五个,为什么没有湘北湘中?其实在湖南历史上,有湘西、湘南、湘中之说,但没有"湘北"、"向东"声明。但是"湘中"不由定位,它指的是相对发达的洞庭湖平原和附近的丘陵地区,因为这些地区(如长沙、岳阳、益阳等。)是古代湖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故称湘中。
第四种说法:湘阴,湘潭,湘乡。
这种观点认为湘阴就是上湘,湘潭就是钟祥,湘乡就是夏香,统称"三湘"。不考虑这个说法的历史,在地图上找这些地名。湘阴属于岳阳市,湘乡属于湘潭市。我相信你不用说什么都会明白的。这种说法毫无意义。
除了这四种说法,还有其他离奇的说法,比如湘江,湘菜,湘军。虽然湘军在历史上也有过奖,湘菜麻辣鲜香,但是很难抽到三带"项"把单词放在一起,说“是”;三湘"这种说法没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