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儒家,其实争议很大,到今天还是争议很大,但是有人说儒家早就消失了,就在董仲舒之后,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这种说法对吗?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吧!
董仲舒之后没有儒家。这句话想表达的是:
先秦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到了汉代转型,失去了
本来的面目,不复存在。
这样对吗?对与错。为什么?
把孔孟之道视为儒家思想是正确的。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实他是披着儒家的外衣来装饰皇帝的霸道。只是外儒内法。
孔孟之道从来不主张专制。他们的理想是恢复礼教的礼仪。君为君,臣为臣,各守本分。诸侯王是诚实的诸侯王,周应该有天子应有的地位。
秦汉专制集权的出现,正是法家所希望看到的,而儒家所痛恨的。
但秦死于法家,汉人有前车之鉴,必须求变。
最初的改变是以黄老之学为治国之道,无为而治,不搞花里胡哨,让百姓安居乐业。
汉初无为而治还是挺有效的。但这只是权宜之计。专制的本质是集权和控制。所以有皇帝就一定有法家,这是封建社会的核心。
皇帝需要法家?但是不能明目张胆的用。我该怎么办?董仲舒采取了折中的办法,吸收了儒家的仁政,把法家的严厉改得比较温和。儒家强调尊卑之礼,法家缺乏这一点,所以只是取之有道,大力运用。
至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神权思想,这一条出自阴阳家,与儒家无关。
从整体上看,董仲舒改造的儒学与孔孟的儒学大相径庭。它是儒家、法家和阴阳的混合体。
所以,董仲舒之后,孔孟之道的儒学是不存在的。
从广义的儒家来说,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广义的儒学是指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儒学,包括朱成的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
如果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儒家,孔孟只是创始人,后世所有的儒家都是一脉相承的,只是儒家的不同表现形式。
比如宋明理学,既融合了儒家、法家、道家,又融合了佛教思想,可谓集大成之作。
由此看来,董仲舒之后,儒学不仅没有消亡,反而兴盛起来。董仲舒为儒学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是承上启下的人物。
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儒家思想。
当然,一个理念或学校应该是不断变化的。
因为它的变化发展,变得和原来的时间不一样了,所以我们就否定它,这是不合理的,不可取的。
我们的标准是:是不是越来越好,越来越完美?它正在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吗?
以此为准绳,董仲舒的儒学,乃至宋明理学,都是符合时代需要的,是对儒学的完善和发展。当然,它们是儒家思想的一部分。
明清以后,儒家思想已经过时,不利于时代的发展。它变得越来越保守,越来越为专制集权服务。我们应该批判和否定这种变化。这些,我们称之为儒家思想的糟粕,应该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