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宋初是“先南后北”的政策,什么原因让赵匡胤改变了主意?

宋初是“先南后北”的政策,什么原因让赵匡胤改变了主意?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3350 更新时间:2023/12/21 2:45:33

赵匡胤建立了宋朝,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王朝普遍短命的结局,开了中原又一次统一的进程。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从赵匡胤代后周自立之后,他消灭了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和南唐等地方割据政权,但是有一个国家一直是他的痛处,在赵匡胤有生之年都未能将其消灭,这个国家就是北汉,当年赵匡胤在北汉都城太原城下强攻数月,宋军深陷战争泥潭,刚刚建立起来的宋朝差点因此崩盘,还好赵匡胤的一个看似虚伪的举动挽救了刚刚建立的大宋王朝。

周世宗柴荣在位时,为了统一中原,曾经定下了“先南后北”的政策,即先消灭南方的后蜀、南唐等政权,再北上消灭北汉甚至与契丹分庭抗礼,赵匡胤登上皇位之后继承了柴荣的这一既定国策,并依次消灭了荆南、武平、后蜀等南方的政权。

但是在消灭了三个南方政权之后,赵匡胤却转头北上,违背了一直以来执行的“先南后北”的政策,将矛头对准了北方在大宋和契丹之间的北汉。是什么原因让赵匡胤突然改变了主意呢?

公元968年,北汉皇帝刘钧去世,继位的是他的养子刘继恩,赵匡胤想趁刘继恩立足未稳,联合北汉内部的内应,打北汉一个措手不及,一举消灭北汉。但是第一次进攻尝试,失败了。而在这期间,继位仅仅50天的刘继恩就被权臣郭无为杀了,继位的是刘钧的另一个养子刘继元

公元969年,大宋第二次出兵北汉,这一次大宋军队由大宋第一名将赵匡胤亲自率领,在赵匡胤的率领之下,大宋禁军势如破竹,很快就攻到了北宋的都城太原城下,太原城是一座名城,这座城由战国时期赵鞅建造,经过了上千年各代主人的经营,太原城城高墙厚,易守难攻。

宋军将太原城团团围住,做好了长期作战的准备,而城内的北汉守军除了坚守城池之外,还不断地出城偷袭宋军,带头的将领叫刘继业,他还有一个更加著名的名字——杨业,杨家将的杨老令公。虽然杨业是名将,但是面对北宋初年的那些名将们,杨老令公也只有失败的份。

虽然北汉军不能击败大宋军,解太原之围,但是赵匡胤率领的十万禁军也不能攻破太原城,只能被困在太原城下,无奈之下,赵匡胤甚至使出了水淹太原城的戏码,但是太原城虽然坍塌了一角,但是城内的守军居然顽强的顶住了缺口处宋军的进攻,并且修复了缺口。

就这样,宋军从二月份一直到四五月份,都没有攻下太原城,而且死伤惨重,但是严重的伤亡并没有击垮宋军的斗志,反而激发了宋军的斗志,宋军中最精锐的部队——赵匡胤的亲兵卫队在殿前司指挥使的带领下想赵匡胤请战,愿为皇帝尽死力。

还好,此时的赵匡胤并没有失去理智,他冷静了下来,分析了一下这一战的目的,是城池重要还是军队重要?即使打下了太原城又能如何?如果为了攻下太原城,将自己的精锐部队消耗殆尽,那么之后的局面该如何应对?北方还有契丹这个强敌随时觊觎着中原的财富,随时准备南下,而南方还有南唐、南汉等割据政权蠢蠢欲动,一旦大宋的精锐部队被太原城消耗殆尽,那么南方、北方的力量可以瞬间将刚刚建立的大宋王朝撕碎。

想通了以后,赵匡胤一身轻松,再也没有了之前久攻不下的懊恼,他对着群情激动、不断请战的部下们说:“你们都是我亲自训练起来的精锐部队,每个人都能够以一当百,我怎么能让你们去送死了,与其让你们去送死,我宁可不要太原城。”一席话,说得禁军将士们感动涕零,不管赵匡胤是出于真心还是伪装,但是这段话让宋朝的大兵们都他们的皇帝又多了一份忠诚。

赵匡胤说到做到,他放弃了对太原城的进攻,裹挟了太原城附近的一万多户居民返回国内,虽然这一战似乎是赵匡胤失败了,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赵匡胤保存了禁军的主力,没有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让大宋能够从容应对国内外的敌人,也让大宋能够继续执行“先南后北”的国策。

正是赵匡胤的这一举动,让大宋避免像五代十国那些王朝一样短命,也为之后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标签: 赵匡胤先南后北

更多文章

  • 宋仁宗一生无子,最终不得已立了哪位堂侄为皇太子?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宋仁宗,堂侄

    宋仁宗一生无子,他最后把皇位传给了谁?宋仁宗是自汉文帝之后,又一个公认的仁君。《宋史》中对他的评价也是颇高。只是让人遗憾的是,明君宋仁宗一生无子(三个儿子先后夭折),最终不得已立堂侄赵曙为皇太子(后来的宋英宗)。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宋真宗、宋仁宗两代人的子嗣都不旺,到

  • 宋真宗被辽国长久以来的强势所胁迫,签订了什么澶渊之盟?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宋真宗,辽国

    辽宋“澶渊之盟”签约的过程是怎样的?两国达成的和约主要内容是什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再看其过程,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军深入宋境,破城俘将。而宋真宗畏敌欲迁都南逃,另有大臣也主张迁都,然相寇准力请上亲征。则其迫为北上,由在历次抗辽中屡立战功的杨嗣与杨延朗为主将。至定州

  • 因为哪位大臣的建议,宋朝宣布一律称“公主”为“帝姬”?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宋朝,帝姬

    北宋末年的时候称公主为帝姬,是由北宋政和三年(1113)因蔡京建议,宋廷仿照周代的“王姬”称号,宣布一律称“公主”为“帝姬”。这一制度维持了十多年,直到南宋初才恢复旧制。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年),有一女子来到宫廷,自称是宋徽宗的女儿柔福帝姬,从

  • 从《曾公遗录》的记载来看,宋哲宗的真正死因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宋哲宗,死因

    宋哲宗赵煦是宋朝的第7位黄帝,但是他在25岁就死了,他一生成就不大,死因也有争议。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宋哲宗赵煦简介宋哲宗赵煦,原名赵佣,他10岁时就登基,但是由高太后执政。高太后死后,宋哲宗才掌握了大权。宋哲宗是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他恢复王安石变法,减税减轻了农民的负

  • 冯保作为明朝著名太监与顾命大臣,为何结局会如此悲惨?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冯保,明朝

    说起明朝的太监,恐怕很多人脱口而出的会很多,像九千岁魏忠贤,大忽悠王振以及立皇帝刘瑾。当然了,也有郑和这样的航海家和政治家冯保。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其实明朝的朱元璋从立国之初就唯恐出现太监专权,因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老朱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后代没有多久就改变了这一切。明

  • 为何说九年后再看北伐方案,朱元璋的策略无疑是高明许多?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北伐,朱元璋

    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元大都自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四年也就是1267年开始建立,一直到元顺帝至正年间,已经被经营了上百年,元大都高大的城墙在二十世纪仍有遗迹可寻,城墙就宽达二十四米,从忽必烈年间一直到元顺帝年间,元史中有关键修缮大都城墙的记载就达了十五六次,大都坚固的城墙后来也就成为明成祖修建北京城墙时可依

  • 朱棣在迁都之前,他为何要倾尽财力来建造紫禁城?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朱棣,紫禁城

    1360年朱棣登基,登基之后欲意拔高北平的地位,其实我们从他的做法上来看就能知道,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其一,迁发百姓充实北平,自1402年到1405年,朱棣至少有四次下令迁百姓进京。1402年的九月,朱棣下令将山西没有田地的百姓迁往北平;1403年的八月,朱棣下令将犯

  • 朱棣并不是开国皇帝,为何却被后世的子孙称之为“祖”?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朱棣,祖

    明朝以前,大部分的皇帝是以庙号来称呼的,例如李世民,人们就多叫他唐太宗,而很少有叫“贞观皇帝”的。从朱元璋开始,皇帝的年号逐渐开始代替庙号,例如“嘉靖”、“雍正”等。那庙号是什么呢?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庙号一般都是皇帝去世之后,后人追加的,一般开国皇帝会被称为“祖”,

  • 北宋名相韩琦谥号“忠献”,那么古代的谥号是怎么取的?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北宋,韩琦

    忠献堂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以韩琦生于官舍,后人以韩琦谥忠献为堂名。后易以“清署”,南宋时守臣王十朋复旧名。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宋代诗人王十朋就写了《州治有忠献堂以韩魏公始生得名废于俗吏更以清暑今复之》来讲忠献堂、纪念韩琦,“州治有忠献堂以韩魏公始生得名,废于俗吏更以清暑

  • 苏轼被宋仁宗当作宰相之才,韩琦为何建议不应立刻重用?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苏轼,韩琦

    韩琦曾经反对苏轼担任制诰、起居注官,这是为什么呢?韩琦为何建议不立刻重用苏轼呢?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苏轼少年成名,才华横溢,被宋仁宗当作宰相之才。但是,苏轼仕途充满坎坷,屡遭打压,甚至差点在“乌台诗案”里被宋神宗杀掉。他的官职一直做得不大,直到1085年宋哲宗即位后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