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朱棣真的没有继续寻找朱允炆,就这样放了他一条生路?

朱棣真的没有继续寻找朱允炆,就这样放了他一条生路?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3530 更新时间:2024/1/4 18:08:05

朱元璋死后,年轻的皇帝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朱允炆知道自己不像父亲朱标,能够让藩王们心服口服,尤其是燕王朱棣,一直有谋反之意。于是朱允炆听信方孝孺等人的建议,进行削藩。结果,朱棣趁藩王们对朱允炆不满之机,起兵造反。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尽管朱棣南征北战,是一位悍将,但以燕地一军对抗朝廷大军,大部分人都不看好。然而,令世人没想到的是,朱棣竟真的击溃了朝廷的数十万大军,兵锋直指朱允炆所在的南京。都城即将陷落,军队溃不成军,藩王们按兵不动,朱允炆开始慌了,他害怕朱棣真的攻入南京,于是打算派人前去和朱棣议和,哪怕和朱棣共治天下也行。

1398年,登基不久的建文帝朱允炆感受到了藩王对自己皇权的威胁,开始了削藩行动。在此之前,他的皇爷爷朱元璋为了他的江山,已经除掉了很多可能威胁到皇权的臣公们,可是朱允炆在这样环境下依然无法安坐,因为他的叔叔们权力太大了。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朱允炆从周王朱橚开始,逐渐削弱藩王的权力,渐渐地搞定了五位藩王,眼看胜利在望。下面一个,也是十分难搞的一个藩王——燕王朱棣。这位叔叔在朱元璋在世时便得到重用,是朱元璋非常精明强干的儿子。如果不是朱元璋的长子继承制,可能轮不到朱允炆这位长孙继承皇位。

朱允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敢与朱棣抗衡,所以才从其他的藩王入手,可是正是因为他的这个决定,朱棣也有了更多时间准备。

导火索发生在1399年,那一年,朱允炆手下的官员抓到了燕王属国的两名官员,并把他们送到南京准备处死,原因是这两个官员煽动他人做出不利于朝廷的事情。朱棣这次终于找到了进攻朱允炆的机会。

朱棣利用这个机会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很快向临近的几个州县发动军事进攻,就这样,持续三年之久的夺位大战开始了。这场战争年的结果,我们都十分清楚,燕王朱棣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成为了大明皇帝。

那么朱允炆呢?也没有听说朱棣将这个侄子供养起来,朱允炆去了哪里?

有一个较为流传的说法,说是朱棣进入皇宫后,发现朱允炆早已没了踪影,只看到一套和尚的衣服,说是朱允炆逃出南京,去做了和尚了,而朱棣顾念亲情,并没有继续追究朱允炆的行踪,就这样放了朱允炆一条生路。可是,这是真的吗?

我们来看《明史》的一段记载:“或云帝由地道出亡。正统五年。有僧自云南至广西,诡称建文皇帝。思恩知府岑瑛闻于朝。按问,乃钧州人杨行祥,年已九十余,下狱,阅四月死。同谋僧十二人,皆戍辽东。自后滇、黔、巴、蜀间,相传有帝为僧时往来迹。正德、万历、崇祯间,诸臣请续封帝后,及加庙谥,皆下部议,不果行。大清乾隆元年,诏廷臣集议,追谥曰恭闵惠皇帝。”

这一段是说,朱允炆在皇城被攻破之后,沿着地道逃跑了。后来,民间相传,有和尚常在云南、广西一带活动疑似是朱允炆。看上去似乎是印证了建文帝出家的说法,可是这段记载还讲述了一个冒名顶替事件。说是有一位僧人冒充建文帝,招摇撞骗,不过被官府识破了,抓到了一问,发现这人是钧州人杨行祥,已经九十多岁。

上述事件发生在正统五年,也就是1440年,这一年,如果建文帝还活着,应该是63岁左右。九十岁和六十多岁,差距应该十分巨大,不可能弄错,应该确实是有人假冒了建文帝。所以,建文帝出家为僧的可能性更加没有依据了,建文帝的生死也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在这段记录之前,《明史》还记录了建文帝另一种可能性:“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纳燕兵,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这里是说,兵败后,宫中失火,建文帝不知所踪,后来燕王派人找到了建文帝后尸体,把尸体埋葬了。

相对来讲,这段描述更为可信。不过是不是建文帝自己放的火,就值得商榷了。我们知道,建文帝被追封谥号,是乾隆年间完成的。可见,在大明朝建文帝是不能拿出来说事的。如果建文帝当时没死,朱棣作为一个狠角色,不可能不继续追究。如果建文帝自焚而死,朱棣为何不大大方方为自己的侄子追封谥号?就算是他有难言之隐,但是他的后世子孙依然可以追封,何必等到乾隆年,由灭掉自己的人来追封呢?

所以,朱允炆在朱棣攻入皇宫当日就已经去世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说朱允炆逃出了南京,还在云南一带为僧,实在不可信。这也许就是朱棣为了洗白自己篡位事实而编出来的故事,好让自己看起来不那么残忍。可是也骗了我们后人600年啊!

标签: 朱棣朱允炆

更多文章

  • 赵匡胤在位时有四个儿子,为何不立其中一人为太子?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赵匡胤,太子

    作为开国皇帝赵匡胤一生的“业绩”是可圈可点的,虽然出身于官宦家庭,却有着自强自立的处世做派,从四处游历到投身军中,从籍籍无名到屡立战功,大概骨子里流淌着军人家族的血液,就已经注定他非凡的一生,能够不依靠家族势力白手起家的开国皇帝,在史书上也是凤毛麟角。但以他这样出色的“领导”能力,能够洞悉全国局势的

  • 在历朝历代的史料记载中,宰相在什么情况下才有兵权?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宰相,兵权

    提到宋朝的官制时,北宋设置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兵权,这句话让很多人都认为宰相是有兵权的,事实真的如此吗?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宰相最早的记载在《韩非子·显学》:“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将必起於卒伍。”相也是战国时期逐渐形成的,韩非子的记载没有说宰相的职责,关于宰相的职

  • 皇帝在出巡时遇到危险怎么办?如何证明自己的皇帝身份?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皇帝,出巡

    说到古代的皇帝们其实他们也还是挺有意思的,先不说坐拥天下吧,有的皇帝还经常的微服私访,到处出巡呢,但是有的时候总有一些意外的,那就是有的皇帝出巡难道不会遇到危险吗?如果遇到了危险皇帝们是怎么来证明自己的皇帝的呢?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在各种影视作品与演义小说中,我们习惯

  • 秦国和楚国都进行过改革,但为何楚国却越发落后了?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秦国,楚国

    秦国最后能一统天下,并非秦始皇一人厉害,而是祖孙几代人都奔着这个目标努力。更重要的是,连续几代君主眼光长远,逐步蚕食各国,采用“虚实”结合的政策,软硬兼施破坏竞争敌手的攻防力量。秦国最后能胜出,某种程度上也说明:其它几国的自身内部都出了很大问题。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楚

  • 安史之乱爆发于唐朝天宝年间,有哪些皇室成员被杀害?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安史之乱,皇室成员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

  • 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后,宗法制有着怎样的利与弊?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周武王,宗法制

    宗法制作为一种维系贵族间关系的制度,它的形成与完善则是在西周时期。只因当时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在宗法制度下“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宗法制是一种按照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权利继承制度,源于父系氏族家长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 古代有哪些描写卢橘的诗作?卢橘是什么呢?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卢橘,苏轼

    卢橘,在古代很多文学家的诗篇都有提到过。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吧。唐代诗人戴叔伦有首诗《湘南即事》:“卢橘花开枫叶衰,出门何处望京师。沅湘日夜东流去,不为愁人住少时。”里面提到了两种植物,一种是枫叶,这个我们很熟悉,我们不去深究,那另外一种是卢橘花,这个我们比较陌生,今天我们来熟悉一下。唐代文

  • 对于古籍善本而言,为什么宋朝的古籍收藏价值如此之高?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古籍善本,宋朝

    在现代的收藏门类中,有这样一种收藏叫做古籍善本,它的时间最起码要在清朝及以前(唐刻本、五代刻本、宋刻本、金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而且其品相还要很完整。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对于古籍善本而言,为什么宋朝的古籍收藏价值如此之高?宋朝的古籍善本非常具有收藏价值,不光是一页纸相当于一两黄金,还因

  • 既有李世民的珠玉在前,但为何却说朱棣不能逼宫朱元璋?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朱棣,朱元璋

    在古代,比较最为人熟知的皇帝中,唐太宗李世民与明成祖朱棣当上皇帝的过程非常类似,都是并非既定的皇位继承人,只不过李世民是杀兄逼父退位,而朱棣则是杀侄上位。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既有李世民的珠玉在前,但朱棣为何却不能逼宫朱元璋?首先,李世民对唐朝的建立在李渊以及李建成、李元吉中,其功勋是最大的。要是

  • 关于梧桐,历代历代有哪些传说与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梧桐

    梧桐,梧桐科梧桐属植物,别名青桐、桐麻、碧梧,原产于中国,现已经被引种到时节各地作为观赏树种。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法桐”行道树,其实并非真梧桐,它的本名是“悬铃木”——悬着的球形果子像个小铃铛,最初是法国人引进上海,种植在法租界,国人不识,见形似中国梧桐,所以唤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