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相对于项羽而言,为何说刘邦最可贵的是擅长搞团结?

相对于项羽而言,为何说刘邦最可贵的是擅长搞团结?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519 更新时间:2024/1/7 20:26:18

刘邦身上有着善于识人用人、善于纳谏、百折不挠、败而不馁的品质。那么除了这些,刘邦的人格里面还有哪些方面值得人一直追随他而在他屡战屡败的情况下依旧不离不弃呢?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一个人的品质指人的健康、智商、情商、逆商等状况和知识、文化、道德素养。当然刘邦的文化与道德素养是不高的,但刘邦的情商高,情商高表现在哪个方面呢?善于团结人,就是刘邦个人品质里最为难能可贵的的。

翻翻开史书,不难得知刘邦抓住了秦末乱世的良好时机并团结了一群志向道和的人才才是刘邦最终取得天下的根本原因,刘邦身上最可贵的是最擅长搞团结。为何这么说呢?

司马迁在《史记》中给大家呈现的是一个“地痞、无赖”的形象,相对于顶天立地的大英雄项羽来说,刘邦的形象无疑是矮了一截,但这不妨碍刘邦成大业。

刘邦喝酒爱赊账、不尊重读书人,有时候还很多疑(参考剪除异姓王、迫害萧何等),快到50岁 了才敢乘势而起,聚众起义。

刘邦的身份本是个秦朝的小小亭长,没有权势、没有背景、没有实力的他为何有这么强大的人格魅力,让那么多人愿意追随他一起在造反呢?

关键就是一个团结,在芒砀山的时候刘邦私自放了要到骊山服役的囚犯,自己也逃到山中躲了起来,后来逃跑中的囚犯中有十多人愿意跟随他一起,这些人后来也成为了刘邦起义的部分势力。

早在沛县的时候,刘邦拉拢了多少人,全都是以前一起吃肉喝酒的朋友,比如屠户樊哙、马夫夏侯婴、卖布的灌婴、吹丧的周勃、县中的小吏萧何和曹参等等,为什么这些人能一直在刘邦身上不离不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只有刘邦能团结他们,能给他们想要的,换做其他人真做不到。

比如陈平,刘邦还是能团结一切来自于敌人阵营的谋士良将。

《史记·陈丞相世家》载,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于是汉王疑之。

刘邦起先也是怀疑陈平,但陈平说,“我空身而来,不接受钱财便没有办事的费用。如果我的计谋确有值得采纳的,希望大王采用;假若没有值得采用的,钱财都还在,请允许我封好送回官府,并请求辞职回家。事后刘邦不仅没有怪罪陈平,反而重用厚赏了他,刘邦善于团结人,哪怕这个从相项羽阵营里过来的品行不好的人。陈平后来施反间计成功离间了项羽与范增,并解了荥阳之围、智擒韩信、白马之围等等,可见陈平对刘邦的作用仅次于张良而已。

再比如韩信,刘邦与项羽在荥阳对峙之时,前有武涉后有蒯通劝说韩信自立,三分天下。

韩信却说:“我奉事项王多年,官不过是个郎中,位不过执戟之士。我的话没人听,我的计谋没人用,所以才离楚归汉。汉王刘邦授我上将军印,让我率数万之众,脱衣给我穿,分饮食给我吃,而且对我言听计从,所以我才有今天的成就。汉王如此亲近、信任我,我背叛他不会有好结果的。我至死不叛汉,请替我辞谢项王的美意。”

刘邦靠着强大的人格魅力,团结拉拢韩信,让韩信在有能力自立并三分天下的形势下,始终不弃刘邦,最终帮刘邦消灭了项羽。

总结:后世之人都称刘邦是‘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刘邦同项羽打了好四年仗,胜少败多的刘邦最后胜了,项羽败了,不是偶然的。

能够打败项羽,不仅是因为刘邦贫贱的出身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更是因为他善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包括敌人的敌人。

标签: 刘邦项羽

更多文章

  • 朵颜三卫曾给朱棣很大帮助,为何朱棣会对其痛下狠手?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朵颜三卫,朱棣

    公元1422年7月,明成祖朱棣北征蒙古阿鲁台部,是其人生中第三次北伐。可是,一行人浩浩荡荡抵达阿鲁台部后,却发现阿鲁台早已带着族人提前逃跑了。之后,怒不可遏的朱棣,不仅一把火烧掉了阿鲁台部还没来得及带走的帐篷,还赶走了其留下来的牛羊。然而,在班师回朝的路上,朱棣却想到邻近的朵颜三卫总是暗通阿鲁台部,

  • 刘邦在临死前,为何要派陈平去杀掉自己的妹夫樊哙?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刘邦,樊哙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和赵高两人篡夺了秦朝的政权,可是这两位主,一个贪玩,一个贪权,看着即将倾覆的秦王朝,两人的立场出奇的一致,即:毫不担心。秦二世依然还是忙着玩,赵高还是忙着抢权,最终赵高连秦二世的命都“抢”了去,赵高想做什么呢,很显然他也想过过皇帝的瘾。秦二世死后,秦朝的政权已经倾覆了,而在秦朝灭亡

  • 朱棣真的没有继续寻找朱允炆,就这样放了他一条生路?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朱棣,朱允炆

    朱元璋死后,年轻的皇帝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朱允炆知道自己不像父亲朱标,能够让藩王们心服口服,尤其是燕王朱棣,一直有谋反之意。于是朱允炆听信方孝孺等人的建议,进行削藩。结果,朱棣趁藩王们对朱允炆不满之机,起兵造反。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尽管朱棣南征北战,是一位悍将,但

  • 赵匡胤在位时有四个儿子,为何不立其中一人为太子?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赵匡胤,太子

    作为开国皇帝赵匡胤一生的“业绩”是可圈可点的,虽然出身于官宦家庭,却有着自强自立的处世做派,从四处游历到投身军中,从籍籍无名到屡立战功,大概骨子里流淌着军人家族的血液,就已经注定他非凡的一生,能够不依靠家族势力白手起家的开国皇帝,在史书上也是凤毛麟角。但以他这样出色的“领导”能力,能够洞悉全国局势的

  • 在历朝历代的史料记载中,宰相在什么情况下才有兵权?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宰相,兵权

    提到宋朝的官制时,北宋设置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兵权,这句话让很多人都认为宰相是有兵权的,事实真的如此吗?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宰相最早的记载在《韩非子·显学》:“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将必起於卒伍。”相也是战国时期逐渐形成的,韩非子的记载没有说宰相的职责,关于宰相的职

  • 皇帝在出巡时遇到危险怎么办?如何证明自己的皇帝身份?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皇帝,出巡

    说到古代的皇帝们其实他们也还是挺有意思的,先不说坐拥天下吧,有的皇帝还经常的微服私访,到处出巡呢,但是有的时候总有一些意外的,那就是有的皇帝出巡难道不会遇到危险吗?如果遇到了危险皇帝们是怎么来证明自己的皇帝的呢?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在各种影视作品与演义小说中,我们习惯

  • 秦国和楚国都进行过改革,但为何楚国却越发落后了?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秦国,楚国

    秦国最后能一统天下,并非秦始皇一人厉害,而是祖孙几代人都奔着这个目标努力。更重要的是,连续几代君主眼光长远,逐步蚕食各国,采用“虚实”结合的政策,软硬兼施破坏竞争敌手的攻防力量。秦国最后能胜出,某种程度上也说明:其它几国的自身内部都出了很大问题。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楚

  • 安史之乱爆发于唐朝天宝年间,有哪些皇室成员被杀害?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安史之乱,皇室成员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

  • 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后,宗法制有着怎样的利与弊?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周武王,宗法制

    宗法制作为一种维系贵族间关系的制度,它的形成与完善则是在西周时期。只因当时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在宗法制度下“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宗法制是一种按照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权利继承制度,源于父系氏族家长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 古代有哪些描写卢橘的诗作?卢橘是什么呢?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卢橘,苏轼

    卢橘,在古代很多文学家的诗篇都有提到过。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吧。唐代诗人戴叔伦有首诗《湘南即事》:“卢橘花开枫叶衰,出门何处望京师。沅湘日夜东流去,不为愁人住少时。”里面提到了两种植物,一种是枫叶,这个我们很熟悉,我们不去深究,那另外一种是卢橘花,这个我们比较陌生,今天我们来熟悉一下。唐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