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六国合纵为何极少达到目的,让秦国伤筋动骨的资格都没有?

六国合纵为何极少达到目的,让秦国伤筋动骨的资格都没有?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3608 更新时间:2024/1/26 17:42:55

战国七雄之间无声的外交厮杀,连横与合纵,连横成功的次数远在合纵之上,目的也常常能够达到;而六国之合纵,却是极少能达到目的,连让秦国伤筋动骨的资格都没有,最成功的一次不过是将秦国堵在函谷关内十五年,不敢轻举妄动。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六国合纵抗秦联盟大约实行过八次,但均没有六国一致出兵过,最多是大家一起喊出攻秦的口号,气势上唬人,行为上缩着。我们熟悉的长平之战结束后,紧接着邯郸之战再度发生,赵、魏、楚三国联军与秦军在邯郸进行城池攻守作战。此战尾声,秦军败势已显,韩国因此参战痛打落水狗,秦军付出了近二十万士卒伤亡的惨痛代价,不仅让其长平之战的战果吐出,还让过去攻占的许多城池被韩赵魏楚四国夺回。

秦统一六国的历史进程被退后,邯郸之战结束后,秦国接连经历的两次大战唯一的收获只有打残赵国,山东六国再无能与秦国单独掰手腕的军事强国。除开这些有实际行动的合纵抗秦行动外,还有一些没有组织唯有倡议的合纵行动,这可多了去。无论是从总体过程,还是最后结果,合纵攻秦都是失败透顶的。从合纵历史看,我们可以看出合纵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每一项都阻止了联盟攻秦的成功。

例如各国之间的不讲信义,不真诚,合作多是两面三刀,没有团结一致的行动;合纵联盟诸国自身实力的不行,合纵最积极的韩、赵、魏三小国军力实在不行;齐国、楚国和燕国都或多或少存在侥幸心理,认为秦国起码需要数百年时间才能威胁到自己;还有六国君臣没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危机迫切感,只想着苟且偷安,走一步看一步,不愿意付出很大的代价去遏制秦国的发展。等等,诸如此类,都让合纵联盟的真正形成提高一个难度档次。

而在合纵运动中起着主导作用的纵横家们,不是政治家,不是学者,不是军事家,而是政客,奔波诸国谋利的政客。很多人以为政治家和政客是一样的,其实不然。政治家是有一定的政治远见和政治才干、握有国家权力对国家社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的领导人物,或者是是政府官僚。政客呢,其实就是以政治活动为职业,出于为自己谋利益和为自己所在利益集团进行的政治投机,玩弄权术的人物。再简单明了地说就是,政治家是对国家发展具有实际帮助的重要人物,政客则是只顾自己利益,并不会想那么多,并不能带动国家真正强大起来。

战国纵横家亦是如此的政客,能言善辩、权谋高超和善于辞令手腕等,他们奔波于各国朝堂之上,靠着复杂激烈的吞并战争,进行政治和外交活动,他们从中取得自己想要的荣华富贵。他们的成功者,张仪、公孙衍、苏秦苏代等,他们的主张是为各诸侯国不同的生存需要、战争需要、政治需要和外交需要等服务的。他们虽然在风云际会之时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是作用时间十分短暂,从来没有让国家真正发展起来,最好也不过是为国家发展创造有利的空间。

他们的缺陷有很多,例如过于重视外在的帮助,过分夸大计谋的作用,忽视自身国家的强大等,他们没有能力或者没有想过去通过改革国家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渠道来实现保存自己,甚至扩张领土,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只求一时一地的功效。商鞅变法为何禁止那些只凭口舌之利获得功名利禄的纵横家来秦国朝廷?其中有一目的就在此,防止他们动摇秦国的国策和法治。所以,合纵不过是一些计谋,有些连策略都算不上,自身不强大,天天想着他国帮助,怎么能成功。

有句话叫做:打铁还需自身硬。国家弱小,被大国欺凌或吞并,不是肯定的事吗,计谋不过是延缓这个时间,最终还是会到来的。战国纵横家,个个都是雄辩高手,秦国嫁女于燕国,燕国接受,这不是变相结盟吗?这不是违背了合纵抗秦运动吗?齐国出兵讨伐燕国,夺取十城,苏秦竟然能说服齐王把这十城还回去,理由竟然是担心与强大的秦国成为仇敌。问题是你们合纵抗秦不就是与秦国成为仇敌了吗?攻打是秦国姻亲国的燕国,就是不死不休了?齐国就要完蛋了?

不得不说,这些纵横家口才是真的了得,能把公道正义之事说成邪恶至极。和他们交流,若无强大的坚持自己的意志力,被他们说服很正常,他们嘴中是没有什么真正的对错的。古语有云,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苏秦等纵横家,既不满足现状进行抗争,又担心这担心那。六国合纵,这么好的机会一同出兵讨伐过秦国吗?没有。所以说,苏秦等人就是秀才,无大魄力进行实质性的合纵,做不成大事,对于国家的强大,他们的帮助甚至不如一个普通百姓。

国家强大,还是需要政治家,例如商鞅和范雎这种,纵横家这种计谋政客,还是算了,如昙花一现,迅速凋零。

标签: 六国合纵秦国

更多文章

  • 战国时期有七个强大的国家,为何却是由秦国最终胜出?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秦国,战国

    魏,这个在战国初期称霸近百年的强国,不能不谈起他的开山老祖,魏文侯。有人说文侯武侯百年霸业,但武侯之才智又怎么能跟文侯相比呢。魏之霸业,说到底是魏国君主的才智,魏国最强大之际的疆域也是惨不忍赌,中山被赵国所隔绝,本土又像一个U形,再加上一部分飞地,这样的疆域,实在是难以防守。再加上,一旦强大起来,必

  • 姜子牙如何修治周朝政务,与天下之人共同创造新时代?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姜子牙,周朝

    姜子牙72岁时,垂钓渭水之滨磻溪(今陕西宝鸡境内),借钓鱼的机会求见姬昌,姬昌在出外狩猎之前,占卜一卦,卦辞说:“所得猎物非龙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业的辅臣。”姬昌于是出猎,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姜子牙,与姜子牙谈论后姬昌大喜,认为姜太公是个奇才,说:“自从我国先君太公就说:‘定有圣人来周,

  • 在田忌流亡楚国的一行人中,究竟有没有带着孙膑一起?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田忌,孙膑

    孙膑是是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出生年份大约在公元前378年。他18岁时离家拜鬼谷子为师,21岁下山到魏国,23岁到齐国,34岁“马陵之战”后分开齐国。大约死于公元前302年,终年约72岁,功成身退。隐居后病死或无疾而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能够说孙膑终身中最为辉煌的阶段

  • 笛子是中国广为流传的吹奏乐器,它有着怎样的制作历史?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笛子,中国

    竹笛,汉族乐器名。笛子是中国广为流传的吹奏乐器,因为是用天然竹材制成,所以也称为"竹笛"。竹笛流传地域广大,品种繁多。使用最普遍的有曲笛、梆笛和定调笛。还有玉屏笛、七孔笛、短笛和顺笛等。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中国笛子具有强烈的华夏民族特色,发音动情、婉转。龙吟,古人谓"

  • 中胡是"中音二胡"的简称,它究竟是如何由二胡改革而成?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胡,二胡

    中胡是在二胡基础上改制的一种乐器,是中音二胡的简称。所有二胡上的演奏技巧都适宜中胡演奏。它仍属于灵敏性较弱的乐器。它最善于演奏一些抒展、辽阔的歌唱性旋律,和声长音与不很复杂的音型,较少演奏快速的华彩性旋律。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中胡,"中音二胡"的简称。中胡由二胡改革而

  • 顺治皇帝从未有什么疾病缠身,为何会突然不治而亡?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顺治,不治而亡

    顺治十八年,正月初六,夜里子时,深宫传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年仅24岁的顺治皇帝在养心殿驾崩。就在顺治驾崩后的第三天,不满八岁的康熙登上了紫禁城金銮殿的宝座。皇宫中很快恢复了平静,但是让人们迷惑的是,24岁的顺治皇帝,一向身体强健,从未听说有什么疾病缠身,为什么会突然不治而亡?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

  • 春秋战国是一个特殊时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哪“四大改革家”?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春秋,改革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特殊时期,在这一时期,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纷纷寻求变法实行改革,而后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在这一时期出现是“四大改革”家,他们的变法改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实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四大改革家都加都很熟悉的,他们的名字通过历史长河的演变愈发的响亮,让人如雷贯耳,那么他们是谁呢?他们

  • 南方政权想要统一全国,为何北伐大业却很是差强人意?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北伐,南方政权

    史上以失败而告终的八次北伐,“北伐”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是一个比较流行的词,北伐所指的往往是历代南方政权未恢复中原,长江黄河、统一全国的举动,但是,实际上却差强人意。历史上中国的北方无论是政治、军事、经济实力都高于南方,南方统一北方的时机还不成熟,这就是为何每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

  •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有哪些姐妹花留下了传奇色彩?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姐妹花,中国

    在我们浩瀚五千年的中国历史上,美女无数,也不乏“色、艺”绝佳之极品女人,其中又以姐妹花为极品中之极品!她们各自在历史的长河里书写着自己精彩纷呈的人生,留下了这样或那样的传奇色彩,令人啧啧称奇。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1、大乔和小乔汉代桥、乔本为两姓。大小乔姓桥而非乔,后世

  • 士族占据主流几百年,平民们又是如何推动唐代走向全盛?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唐代,士族

    在唐代以前的魏晋南北朝时代,士族门阀作为社会和政治中的核心力量,成为几百年间中华大地执牛耳之阶层。而唐代,出身平民者日渐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政坛上如此,文化艺术界也是如此。对此现象,很多史学家们有所关注,他们有一个大致相似的看法,那就是唐代开启了社会流动的大门,让平民能够在各个方面发挥才能,实现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