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西域孤烟—黑汗篇

西域孤烟—黑汗篇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350 更新时间:2023/12/6 2:15:44

中国五代十国末期至南宋(约940~1211)时期,西北地区操突厥语的民族在今新疆、中亚建立的封建汗朝,亦称黑汗王朝。

黑汗王朝起源于回鹘。

公元840(唐开成五年),回鹘从漠北分四支外迁,除一支南下,其他三支西迁,其中最大的一支在汗族成员庞特勤和相馺职的率领下西奔葛逻禄(今阿尔泰山以西地区)。这支西迁回鹘,经过近百余年的时间,在五代十国末期,建牙帐于巴拉沙衮(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东),称之为喀喇斡尔朵。这个王朝,国外史学家有的称为阿弗拉西亚勃王朝,有的称为伊利克汗王朝;中国史学家有的称为黑汗王朝,有的称为黑韩王朝;现在史学界通称之为喀喇汗王朝。

喀喇汗王朝在七河地区巩固住地位以后,迅速把领域扩大到喀什噶尔(今新疆喀什)地区。根据喀喇汗王朝史学家阿布杜·加费尔在公元11世纪写成的《喀什噶尔史》(此书已佚,只有一些片断保存在杰马尔·卡尔希于14世纪写成的《苏拉赫词典补编》中)所记载的传说,喀喇汗王朝创建者的称号为“毗伽阙·卡迪尔汗”。

喀喇汗王朝的政治体制是阿尔泰语系各民族古老的习惯法“双王制”,即汗国分为两部分,由汗族中最长者任大可汗,次长者任副可汗,分别统治汗国的一部分。汗位的继承,是传长制,不是嫡承制。大可汗称为阿尔斯兰(突厥语意为“狮子”)喀喇(意为“伟大”、“最高”)可汗,驻巴拉沙衮,以后随着王朝统治民族定居农业文化的发展,多驻喀什噶尔。所以喀什噶尔又称为“斡耳朵坎特”(意为“汗城”)。副可汗称博格拉(意为“公驼”)喀喇可汗,初驻怛逻斯(今哈萨克斯坦的江布尔),中迁喀什噶尔,后又迁回怛逻斯。

喀喇汗王朝是历史上第一个接受伊斯兰教的突厥语民族的王朝。据史料记载,10世纪前期,驻喀什噶尔的博格拉汗萨图克正式接受伊斯兰教。他的儿子阿尔斯兰汗穆萨·阿布杜·克里木把伊斯兰教定为国教,推行到全境。公元960年(宋建隆元年、辽应历十年),有20万帐游牧民皈依了伊斯兰教。

992年(宋淳化三年,辽统和十年),博格拉汗哈桑(哈龙)率军占领萨曼王朝的首都蒲华(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因染病撤兵,死于返回的途中。999年(宋咸平二年,辽统和十七年)阿尔斯兰伊利克(意为“狮子王”)纳赛尔再度出兵,几乎完全没有遇到什么抵抗,长驱直入蒲华,灭掉萨曼王朝,河中地区被纳入喀喇汗王朝的版图。11世纪初,卡迪尔汗玉素甫攻下于阗(今新疆和田南),灭掉于阗李氏王朝,结束了长达30多年的所谓“圣战”,把喀喇汗王朝的东部疆界扩大到约昌城(今且末南)以东(今若羌境内)。11世纪前期,喀喇汗王朝在政治上和军事上达到鼎盛时期。

1140年(西辽康国七年),喀喇汗王朝在河中地区的统治者布里特勤伊卜拉欣脱离东部大可汗的统治而独立,自称桃花石(意为“中国”)·博格拉汗。从此,统一的汗国分裂为东、西两个汗国。东部汗国为哈桑支系统治,首府仍是巴拉沙衮和喀什噶尔。西部为阿里支系统治,首府最初是乌兹根(今吉尔吉斯斯坦的乌支根),不久迁往萨末鞬(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后来,西部汗国的汗位也转到哈桑支系手中。

黑汗王朝的传说开国者是萨土克·卜格拉(公驼)汗之祖阙毗伽·卡迪尔汗(或作毗伽阙·卡迪尔汗)。建国之初,这个汗国有如突厥汗国,也是一个相当松散的多民族部落联合。在草原游牧帝国的“双汗制”传统影响下,大汗之侧有副汗,汗号往往带氏族图腾如公驼、狮子(阿厮兰)等名,信奉伊斯兰教后,称号之下再加阿拉伯名字和称号。正、副汗之下有若干小汗,小汗之下由王公贵族组成封建等级阶梯,分治各地。汗国一开始就具有分裂趋势。大汗直接统治东部,汗廷在八剌沙衮(今吉尔吉斯托克马克东),副汗治怛逻斯(今哈萨克的江布尔)和疏勒。汗族成员共治汗国各地。萨土克·卜格拉(公驼)汗·阿卜都·卡里姆卒于955年。他一生最重要的事迹,是在西部突厥各族人民与穆斯林世界频繁交往二百五十余年的基础上,首先皈依伊斯兰教。子木萨继位,突厥二十万帐接受了伊斯兰教,于是黑汗王朝便成为中国境内第一个接受伊斯兰教的突厥语民族建立的王朝。

萨土克·卜格拉汗之孙哈仑出征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河中地区的萨曼王朝(819~999),992年攻陷其都城布哈拉,999年,他联合今阿富汗境内的另一突厥王朝——哥疾宁王朝(亦译伽色尼王朝,977~1186)的君主马合木共灭萨曼王朝,从此黑汗王朝奄有阿姆河以北中亚地区。大约自1041年起,黑汗王朝正式分裂为二,西汗为阿里后裔,通称阿里系,领有河中地区及费尔干纳西部,以布哈拉为都城;东汗为哈仑(哈散)·卜格拉汗后裔,通称哈仑或哈散系,领有怛逻斯、白水城、石城(今塔什干)、费尔干纳东部、七河流域和喀什噶尔,以八剌沙衮为政治、军事都城,以疏勒为宗教、文化中心。两汗国互相攻伐,并引外部势力为助;同时,东、西两汗国内部也内讧不已。西汗国从11世纪后半期起,已受塞勒术突厥王朝(1038~1194)之挟制,1132年后,东、西两汗国臣服于耶律大石建立的西辽。13世纪初,因败于蒙古成吉思汗而投奔西辽的乃蛮王子屈出律篡夺了西辽王位,1211年,屈出律占喀什噶尔,东汗国亡。翌年,西汗国为花剌子模(约1077~1231)的君主摩诃末所灭。

与宋朝不断交往的是东汗国。东汗国从疏勒向东发展,劲敌是于阗,于阗王尉迟输罗(即李从德)于970年前不久,曾率军进占疏勒地区的数座城池,取得大胜,战利品中除妇孺金帛外,还有大象(敦煌出土文书伯希和编号5538写卷于阗文《尉迟输罗致舅沙州大王曹元忠书》)。于阗佛教王国覆灭之前,这次远征黑汗王朝都城疏勒获胜的记载,证实了《宋史》卷四百九十《于阗传》的史文。971年(宋太祖开宝四年),于阗国僧吉祥奉国书来宋,自言破疏勒国得舞象。1004年后不久,于阗为东汗国所灭。1009年(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黑韩王自于阗遣回鹘罗厮温聘问宋朝。1063年(宋仁宗嘉佑八年),遣使罗撒温,请求给予其国王以黑韩王的称号;1081年(宋神宗元丰四年),遣部领阿辛致书。直至宋徽宗晚期,黑汗王朝与北宋仍往来不绝。与此同时,黑汗王朝当与契丹也有往来,唯史料记载不甚明确。现存许多材料反映,黑汗王朝虽然是操突厥语的民族建立的第一个穆斯林王朝,但力图保存东方王朝的特色,特别是强调与中原的传统联系。在诸大汗称号中,在诸汗铸造的钱币上,经常有“桃花石·卜格拉汗”、“秦之王”、“秦与东方之王”等称号。桃花石和秦都是中亚地区对中国的称呼。喀什噶尔人马合木的《突厥语辞典》以及中世纪阿拉伯、波斯文献有多处记载,明确地把黑汗王朝东部疏勒所在的喀什噶尔地区与宋(摩秦)、契丹并列,认为中国是由此三部组成。

喀喇汗王朝实行分封制(“伊克塔”制),这导致了统治集团内部为争夺汗位、王位和封地而经常发生内讧和混战,使国力日趋衰弱。1089年(宋元祐四年、辽大安五年)塞尔柱王朝攻下蒲华,西部喀喇汗王朝从此在政治上成为塞尔柱王朝的附庸;东部喀喇汗王朝在1130年(西辽耶律大石称帝前一年),也曾一度表示臣服于塞尔柱王朝。1134年(西辽康国元年),东部喀喇汗王朝大可汗伊卜拉欣同葛逻禄首领和康里首领不和,发生冲突,请求西辽王朝出兵支援。西辽趁机占领巴拉沙衮,作为自己的都城,把东部喀喇汗王朝降为附庸,从此东部喀喇汗王朝的辖地只有喀什噶尔与和田地区。1137年西辽在和毡(今塔吉克斯坦的霍占)击溃西部喀喇汗王朝的军队。1141年九月九日,塞尔柱王朝与西辽王朝在卡特万草原(萨末鞬以北)上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会战。西辽以少胜多,塞尔柱王朝惨败,结果退出了河中地区,西部喀喇汗王朝改换宗主,仍以附庸形式保存下来。后来乃蛮部酋长屈出律篡夺了西辽王朝的统治权,放还东部喀喇汗王朝统治者穆罕默德。1211年(蒙古成吉思汗六年,西辽天禧三十四年)喀什噶尔的贵族暴动,杀死了这个末代可汗,东部喀喇汗王朝灭亡。次年,即1212年(蒙古成吉思汗七年),花剌子模沙摩诃末出兵占领萨末鞬,处死西部喀喇汗王朝统治者苏丹奥斯曼,西部喀喇汗王朝也灭亡,河中地区成为花剌子模的疆域。

喀喇汗王朝时是中亚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回鹘以及一些其他的游牧部落开始并完成了由游牧生活向定居农业生活的过渡;随着这一过程的完成,封建制度在中亚农业地区得到普遍确立。喀喇汗王朝采取一些促进措施,使封建经济制度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公社制的残余受到有力的冲击,原来氏族贵族的“迪杭”土地所有制为“米尔克”土地所有制(即土地私有制)所代替。这在当时是一种社会进步。喀喇汗王朝的赋税和徭役较其前其后的王朝都要轻些,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劳动人民的负担。因此,在喀喇汗王朝时期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特别是手工业和商业空前的繁荣昌盛。随着工商业的发展,不仅城市的规模扩大,而且一批新的城市建立起来,尤其在七河地区。建筑业有了巨大的进步,在蒲华、萨末鞬、喀什噶尔等城兴建了一批宏伟壮丽的建筑物,其中一些至今尚完好存在,显示了喀喇汗王朝当年光辉灿烂的物质文明。

在喀喇汗王朝时期,由于大批突厥语的游牧民转入定居,加快了中亚土著民族突厥化的进程;同时由于喀喇汗王朝定伊斯兰教为国教,广大居民在宗教、习尚上也伊斯兰化。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在这种民族相互异化和融合的过程中,科学文化也获得巨大的发展,一种新的文化,伊斯兰—突厥文化形成。这种文化的核心是作为王朝统治民族的、具有古老文化传统的、深受汉族文化影响的回鹘文化。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回鹘学者和诗人,他们写下了一些不朽的著作,如马赫穆德·喀什噶里和他的百科全书式的语言学巨著《突厥语大词典》,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和他的劝诫性长诗《福乐智慧》。它们不仅是重要的语言学著作和哲学—伦理学著作,优秀的文学作品,而且是研究喀喇汗王朝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制度、道德观念、风俗习惯以及自然科学的珍贵资料。它们是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世界文化的瑰宝。它们为今天绚丽多姿的维吾尔文化和突厥语各民族的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喀喇汗王朝统治者自称“桃花石汗”或“东方与中国之王”,喀喇汗王朝同当时中国的其他几个皇朝都有密切的外交、贸易关系。《宋史·回鹘传》说:“先是,唐朝继以公主下嫁,故回鹘世称中朝为舅,中朝每赐答诏,亦曰外甥。五代之后皆因之。”喀喇汗王朝可汗称宋朝皇帝为“汉家阿舅大官家”(《宋史·于阗传》)。根据《宋会要辑稿》记载材料,喀喇汗王朝向宋朝派出的使团前后有50多次,他们受到宋朝的礼遇。这些使团实际上多是商队,运往宋朝的货物以乳香为大宗,运回的主要是丝织品、衣服、金银器皿和茶叶。《福乐智慧》写道:“要是[从]中国来的商队砍倒自己的旗子,千万种珍宝从何而来?”喀喇汗王朝与辽朝相互聘问相当频繁,并结为姻亲,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关系。贸易往来不断,每当春天,“大地铺上绿毯,契丹商队运来了中国的商品”。喀喇汗王朝同高昌回鹘汗国和西夏是近邻,也应有更多的交往,但史籍所留下的记载较少。

标签: 王朝突厥中国地区喀什民族东部伊斯兰教

更多文章

  • 壮族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以后,主要,服饰,地区,文化,壮族,传入,中央

    壮族旧称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和贵州等省区。为古代百越族的一支,与布依族,越南的岱依族,侬族,热依族语言文化很相似,并称为僚人。壮族是由中国古代岭南的越人的一支发展而来。她与周奉时期的西瓯、骆越,汉唐时的僚、俚(译音“俚”字,实是壮语中对“蛇”的称呼)、乌浒,宋以

  • 客家人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形成,中原,客家人,一个,南下,地区,客家,迁徙

    客家人,又称为客家民系,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客家因从北方中原地区南下迁徙而产生,迁徙给了客家人坚韧的品性。尽管所处环境位于偏僻的山区,但是勤劳的客家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历史。客家人并非是指我们平常所说的客居他乡的客人,而是指

  • 高山族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自己,台湾,汉族,原住民,族群,中国,语系,高山

    高山族是中国政府对台湾南岛语系各族群的统称,指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上汉族及其他中国民族以外的“中华民族”人口,范围大概相当于历史上汉族所谓“生番”,日本殖民当局所谓“蕃人”、“高砂族”,或当前台湾当局法律上“山地原住民”和“平地原住民”的总和。由于历史上原居平地的台湾原住民(“熟番”、“平埔族”)大量

  • 布依族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民族,壮族,图腾,族人,部分,关系,古代,中国

    布依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2545059人,其中贵州省有200多万人,占布依族人口的95%以上。布依族是云贵高原东南部的土著居民,早在石器时代就在这里劳动生息。布依族与古代的“僚”、“百越”、“百濮”有渊源关系。唐代史称“西南蛮”,宋元以后称“蕃”、“仲家蛮”,明、清称“仲蛮”,新中国成立后,才

  • 东突厥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文帝,突厥,内蒙古自治区,公主,唐朝,以后,隋朝,都督

    一、东突厥的辖区与属部突厥汗国分裂以后,东突厥大体上以金山(今阿尔泰山脉)为界,与西突厥划分汗国原来的疆域。但是,随着两国势力的消长,所辖范围也时有伸缩。在东突厥汗国内,突厥分布在南部,铁勒诸部则在北方。据《隋书·铁勒传》记载:独洛河(今蒙古国上拉河)北有仆骨、同罗、韦统(即回纥)、拔也古、覆罗等铁

  • 入主中原—鲜卑篇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宇文,公元,他们,匈奴,慕容,鲜卑,大人,部落

    鲜卑是发源于中国东北的一个古老民族,在中国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鲜卑属东胡系,居于鲜卑山,因此得名。近年来,考古学、历史地理学与民族史研究,颇以为鲜卑山即大兴安岭山脉。鲜卑部落集团,可能先秦时已活动于大兴安岭山脉中部与北部,而兴起则晚于乌桓,其名始显于东汉初年。或又以鲜卑为春秋及春秋以前的山戎。语言

  • 阿昌族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上衣,黑色,地区,云南,喜欢,一个,包头

    阿昌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云南省西南部。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阿昌族人口数为33936。缅甸也有少量分布,称曼达族,2000年统计全缅甸境内有35000人.不同地区阿昌族的自称有所不同,如“蒙撒”、“衬撒”(户撒地区),“汉撒”、“峨昌

  • 苗族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人口,中国,裙子,地区,民族,姑娘,信仰,苗族

    苗族,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的民族,主要聚居于中国华南及东南亚。中国有苗族8,945,538人(2000年人口普查),占总人口的0.72%,为中国第五大民族。在越南名为赫蒙族(越南语:H'm?0?0ng)[3],人口78万7604人,列第8位。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

  • 少数民族的地理分布(1990年)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云南,新疆,民族,广西,黑龙江,贵州,分布,甘肃

    少数民族的地理分布(1990年)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的地域十分广阔,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3.8%。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绝大部分居住在我国西部和北部的边疆地区。西北、西南及东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其分布的主要形式为聚居和杂散居。绝大多数少数民族都以或大或小的聚居区同汉

  • 佤族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服饰,黑色,主要,中国,信仰,文字,分布,民族

    佤族是亚洲的一个跨国民族,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与萨尔温江之间的山地,分属于缅甸与中国。在缅甸境内超过60万人,主要分布于佤邦。在中国约40万人。佤族在2000年前就与布朗族、德昂族等民族的先民一起居住在高黎贡山和澜沧江地区。先秦时“百濮”的一支。唐代称“濮子蛮”,宋代称“濮蛮”,明代称“古剌”,清代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