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古代科举违规如何处理?

古代科举违规如何处理?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3766 更新时间:2023/12/18 19:36:44

中国古代的“殿举”、“罚科”制度,是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的重要标志之一。五代及宋元时期称为“殿举”、“殿罚”,明清时期称之为罚科,指科举时代对违规、舞弊或文理纰缪者暂时废止其继续考试资格的一种处分。乡试中式者罚停会试,会试中式者罚停殿试,并根据所犯轻重以定处罚停考之科数。

罚科制度的形成及嬗变

据史料记载,至迟在北齐(公元550-577年)时,就有了对应试者罚饮墨水的规定。南朝梁武帝萧衍时规定:凡应试“差谬者罚饮墨汁一斗”。隋朝也规定:“士人应试时,凡书迹滥劣者,罚饮墨水一升。”这种今天看来近乎荒唐的规定,却在历史上相沿很久。

笔者所见最早关于殿举,即罚科的记载,是后唐明宗长兴四年(933),考试时怀挟书策,“殿将来两举”,即取消将来两次应举考试的机会。互传答案、调换考试座位者“殿将来三举”,对诬告者一经查明出于“虚妄”,不仅本人“永不得入举场”,其考试的同保人则被“各殿三举”,主要针对考场作弊以及诬告等情形而进行的规定。

周世宗显德二年(955)五月,礼部侍郎、知贡举窦仪奏准:进士科,将落第者“以文艺优劣,定为五等”,依次罚科不等。对于考试枪替舞弊者,一经查实,应试者永远不得应举,且同保人根据知情与不知情两种情形区别对待,分别殿四举和殿两举。受倩者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处罚。诸科,根据三场错误的多少,也处以程度不等的罚科。

宋朝,多循五代旧制。“进士文理纰缪者,循旧制殿五举;诸科初场十”否“殿五举,第二、第三场十”否“殿三举,第一至第三场九”否“并殿一举。殿举之数,朱书于试卷,送中书门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以前,“挟书赴试者,并同保人殿一举”,此后,改为考场怀挟者照常殿举,而同保者则不予追究。

元朝规定:应试者与考试官有“五服内亲者”应当回避,否则,殿一举。怀挟、倩代、场内喧哗以及汉人、南人有居父母丧而应举者,皆殿二举。

明代前期,应试者作弊或犯规,视情节轻重,要么予以严惩,即治罪或褫革;要么豁免。没有罚科这种折中的弹性处置办法。据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记载,明朝罚科自万历二十八年(1600)顺天府乡试赵维寰始。此后,万历后期及天、崇祯两朝都有举人遭到罚科。

清代,自始至终都实行罚科制度,并且规定越来越周密。顺治十五年(1658),世祖皇帝亲自对顺天、江南两闱取中的人员进行复试。结果,“江南汪溥勋等九十八名,准作举人,罚停会试”。康熙二十三年(1684)顺天乡试磨勘后,有七名举人被罚停科。乾隆二十四年(1759)严磨勘之条,顺天停科四十余人,正如清人戴璐所言:“时疵谬者固不乏人,亦有幸免者,有诬指者。”乾隆五十一年,定答策不满三百字,照纰缪例罚停科。乾隆五十八年,中式举人邓棻春等八名补复试,其中二人斥革,五人停科。

清朝不仅文科,武科和翻译科也规定了相应的罚科制度。武科复试始于乾隆时,仅实行于武会试。嘉庆六年(1801),“命比照文闱磨勘例”,进一步加强了对武乡试的复试和磨勘。道光八年(1828),翻译科乡试,应试者满洲一百三十余人,蒙古二十余人。中式满洲举人八名,复试时因文理不通、错误太甚,被罚停科者四名。

晚清还曾实行过罚科的捐免制度。咸丰三年(1853)规定:宗室举人罚停会试两科者,可以捐银少罚一科。其先是宗室举人,后来可能范围逐渐扩大。至同治五年(1866),已经认识到它的严重性,因御史王师曾所奏,皇帝遂下旨废除了捐免罚科的规定。

由上可知,五代宋元时期的“殿举”与明清时期的“罚科”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因考试违规作弊或“文理纰缪”,对应试者考试资格的暂停,但在内涵上又发生了一些变化。被殿举,注定他该科是落第者。而明清时期被罚科者,则是该科已经中式,但又不能直接进行下一级的考试,需待一至三科之后才能接着应考。

被罚科的原因

推究应试者被罚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一)考场舞弊。明代田吉,万历三十八年因殿试时怀挟,被罚三科,天启二年始成进士。清咸丰八年顺天乡试案,数十人被罚科,主考官柏葰,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因科场案被杀的内阁大学士。

(二)字体潦草、违规犯忌、文理纰缪。康熙五十七年戊戌科江南乡试,程思恭首场因为颠倒了“大哉圣人之道”与“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两句的顺序。虽被取中,却被罚停一科。道光二十三年又规定:“……复试诗文疵谬,诗失粘,抬写错误,不避御名、庙讳、至圣讳,罚停会试、殿试一科或一科以上。”

(三)官场斗争。明末,艾南英天启四年乡试中式,因考官丁乾学、郝土膏发策诋毁魏忠贤,艾南英在对策中也有讥刺之语。触怒了魏忠贤,结果考官被削籍,艾南英也被罚停三科。终未成进士。清朝的窦光鼐,诸城人,性格伉直,与和珅有隙。乾隆六十年乙卯科窦为会试总裁官,所定第一、第二名为浙江人王以鋙、王以衔,乃同胞兄弟。和珅欲藉此兴大狱以倾窦,“摘元墨小疵罚停科”,致使会元王以鋙于嘉庆六年始成进士。

标签: 制度考试应试规定举人会试复试中式

更多文章

  • 小学童妙句免罚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出门,一个,小子,先生,那个,学童,大家,准备

    话说一个在私塾里教书的老先生,好抽旱烟。他有一长一短两根旱烟袋。长的一根是早年他在朝做大官时一位同窗送给他的,湘妃竹作的管,镶翡翠的嘴,甚是名贵。他只在家里用它。短的一根是普通烟袋,他出门时总是将它插在腰间。一天,他正在塾中教书,忽然有人相邀,他便留了长烟袋在塾中,带上短烟袋匆匆出门。先生刚一出门,

  • 中国名称考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建立,名称,九州,华夏,地区,正式,中国,中原

    作为伟大祖国名称的“中国”,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她牵动着无数炎黄子孙的心;在人类文明史上,很多文明都因和“中国”两字相联而显得灿烂生辉。然而,“中国”这个令人骄傲的名称是怎么来的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1周年之际,为了使读者对此有一个更清晰的了解,本版刊发了华林甫先生从地名历史学等角度,考证“中国”

  • 中国历史上的娃娃皇帝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娃娃,西汉,南宋,司马,皇帝,南朝,东汉,三国

    中国的封建社会,帝王的“宝座”是世袭的,因此,出现了许多乳臭未干的娃娃皇帝。据统计,仅10岁以下的娃娃皇帝就有20多人。最早的娃娃皇帝是西汉的昭帝刘弗陵。他10岁时继承皇位。最后一个娃娃皇帝是末代皇帝溥仪,他继位时是3岁(1908年)。最小的娃娃皇帝是东汉的殇帝刘隆。他出生100天就当了皇帝。2岁时

  • 古人上厕所用什么擦屁股?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自己,太公,厕所,值得,实在,使用,没有,人家

    造纸是中国早在汉代时的一大发明,但是直到元朝,这一技术的产品才被运用于人们最实际的生活:如厕。后人揣测,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文化相对比较落后,没有汉民族“敬惜字纸”的意识,所以才使得厕纸进入人们的生活。而之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大家都用竹片做如厕的卫生用品,即使是皇帝也不例外。唐宋之前,人们用的

  • 历史上冷宫真的存在吗?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没有,康熙,问题,一个,一句,就是,皇帝,妃子

    都说后宫粉黛三千,真正得宠的就那么几个,而更多的妃子们,是在受宠没两天后,就被打入冷宫。一旦被打入了冷宫,就会被太监、宫女们欺负,虐待至死,这是电视剧里经常会出现的情节。不过,在现实生活中,却并不是这样。因为后宫毕竟是皇宫,没有必要刻意去虐待一个人,只给政治惩罚就可以了。因为级别降低,待遇就会随之降

  • 着反贪倡廉论的茹太素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一次,起来,文章,不能,财政,朱元璋,交换,官员

    茹太素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刑部主事,每上奏章动则七八千字,且语意艰涩,隐晦暗喻又多,每次朱元璋一看到他的长篇大论的奏章,就显得很不耐烦。某次,茹太素又上奏章了,朱元璋懒得看,就叫中书郎王敏念给他听,当王敏一念到题目是反贪倡廉论时,朱元璋眼睛一亮,直说:好!赶快念。当念到第六千三百字时,朱元璋火大了,说:

  • 视贪官如寇雠的朱元璋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一个,有人,贪官污吏,朱元璋,只要,方面,更是,贪官

    明朝对于贪官污吏的惩罚,其严峻程度堪为历代之最。尤其开国君主朱元璋,更是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在法令倡导方面,他特制申诫公侯铁榜〈共有九条严律〉,并将历代昏君如商纣、秦二世胡亥、隋炀帝、宋徽宗等败国史迹,制成壁画,要求皇子百官引以为诫;同时经常发表惩贪与贪官亡国等言论,如亲自编写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

  • 中国第一春联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诗句,北宋,人们,春节,春联,于是,寝室,公元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缺乏科学知识,认为某些自然灾害和生老病死等现象,是神鬼作怪所致。于是,每逢春节便用传说可以“驱鬼避邪”的桃木,制成一寸余宽、七八寸长的木条,上面写上“灭祸降福”之类的吉祥话,然后把它钉在大门两旁。这种木条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公元964年,五代后蜀国君孟昶,在春节时要翰林学

  • 地名妙对结良缘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小姐,上联,张家,对得,应对,一个,巧妙,读书

    从前,广州一姓张的官宦人家,夫妻二人年过半百,家中只有一个女儿犹若掌上明珠。这女孩儿从小不习女工,只喜欢跟着父亲读书识字。本来二老想着胡乱教她识几个字也就罢了。不料,女孩儿异常聪明,读书能做到过目不忘,小小年纪便懂得吟诗作对,有时竟难住了她父亲。两口子喜不自胜,从此,尽心教她。女大十八变,转眼间女孩

  • 清朝皇后的工资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货币,皇后,工资,太监,这样的,只能,后宫,皇帝

    王熙凤说过,“大有大的难处”,对传统大家庭来说,经济是件麻烦事,皇帝作为天下第一家,自然难处也最大。后宫人员多,靠吃“大锅饭”,无节制地花销,再厚的底子也受不了,必须引入“工资”制,在清朝,那不叫工资,叫宫份。宫份是多少呢?分不同等级,据档案记载,皇太后年金二十两、银两千两,皇后年银一千两。少得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