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先秦古国—邹国

先秦古国—邹国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3793 更新时间:2023/12/26 4:24:40

《史记》记载黄帝之孙颛顼的后裔陆终娶于鬼方,生有6子,第5子名安,大禹赐曹姓,为曹姓始祖。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封安的后裔曹挟在邾建立邾国,附庸于鲁国。邾国又作邹国,亦称邾娄,有今山东费、邹、滕、济宁、金乡等县地。邾国是子爵国,也史称邾子国,东周时期著名方国之一。

春秋时期,在今山东境内,邾国是仅次于齐、鲁的国家,与之相当的还有莒国。邾国的疆域大致相当于今邹城的全境和周边的济宁、金乡、滕州、兖州、费县的部分地区。其国力也比较强,春秋末年仍有600乘战车的军事力量,是今山东境内众多小国家中的佼佼者。邾国在北边与鲁国接壤,“击柝之声相闻”,两国的毗邻关系,既有利害矛盾,又有相互的影响,所以邾国与鲁国的关系成为邾国发展史的重要内容。

从春秋初年开始,邾国与鲁国的关系就不和睦。因为鲁为周的同姓国,在周代各诸侯国的位次排列顺序上,亦即所谓“周班”,有“鲁之班长”的说法。鲁国的地位高,影响大,又与邾国为近邻,为了自己的生存,邾国千方百计地要搞好与鲁国的关系。在春秋时期,邾国国君多次到鲁国结盟朝见,以结好于鲁。但鲁为了扩展领土,将邾国视为“夷”而经常加兵于邾。仅《左传》记载,短短的二百余年里,鲁国对邾国的入侵就达十几次之多,先后夺取了邾国大量的土地。邾有时也不示弱,经常与当时的强国如晋、齐、楚相交结,求得保护,与鲁国对抗。

公元前639年,邾国灭须句(今山东东平)而并其地,须句国君流亡到鲁国。因为鲁僖公母亲的母家是须句,所以第二年鲁国出师伐邾,夺取须句,并让须句国君复国。邾国心有不甘,出师伐鲁。鲁僖公看不起邾国,竟然“不设备而御之”。大夫臧文仲劝谏说:“国无小,不可易也。无备,虽众,不可恃也。”希望僖公不要轻敌,认真做好战备,但鲁僖公不以为然。两军交战于升陉,鲁国大败,连僖公的头盔也成了邾军的战利品,被悬挂在城门之上。须句又被邾国所灭。但毕竟两国间的实力不可同日而语。公元前627年,为报升陉之役,鲁军征伐邾国夺取了訾娄(今山东济宁)之地。前620年又伐邾夺取须句,所以在两国的矛盾斗争中,占上风的主要是鲁国。之后,邾国统治者随着国势的逐渐衰微,改变了对鲁国的态度,从公元前585年始,多次朝鲁以求维持友好关系。之后邾国与鲁国的关系,随着彼此间力量的消长和当时大国争霸等外部环境的变化,时战时和,这种状况维持了相当长的时间。

尽管邾国与鲁国的关系长期处于对立状态,但两国地缘接近,在文化上彼此影响,所以在许多方面尤其是道德文化方面表现出某种趋同性。由于这种价值观方面的共同性,后人以“”称之。邹与鲁立国之地的原居民为东夷族,东夷族的文化传统是邾(邹)和鲁文化共同的源头。东夷人以讲究礼让、崇尚仁德而著称。

《说文》有“夷俗仁,仁者寿,有君子不死之国”的说法。所以“邹鲁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崇尚仁德。此外,鲁文化作为周文化的典型代表,其“重民”思想尤具特色。鲁文化是一种当时社会的主流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邾国与鲁国毗邻而居,受到鲁文化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所以“邹鲁文化”的另一个内容是“以民为本”的思想。

“邹鲁文化”的这些特点内容,在邾国的政治文化中都有所体现。如春秋前期,邾文公在位期间,政治清明。邾文公是一位贤明的君主。公元前614年,鉴于鲁国不断地征伐侵扰,邾文公准备把国都从平原地区迁到地处山区的绎(今山东邹城东南)。当时的制度规定,国家在做出重大的决策前要占卜以问吉凶。而邾国史官对迁都的占卜结果是“利于民而不利于君”。对此邾文公说:“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矣,孤必与焉。”意思说,如果迁都有利于民众,那么也就有利于我。上天生育了民众然后为他们树立了统治者国君,国君的建立归根结底是为民众的利益着想。民众得利,实际上就是我得利。遂毅然决定迁都。群臣们劝谏说:还是不迁都的好,这样国君您可以获得长寿。但邾文公却回答说:“国君之所以活着,就是要服务于民众。生命的长短,与时命有关。如果迁都对民众有利,这是一件非常吉利的事情!”最终邾国的国都还是迁到了绎地。从邾文公的这段话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邹鲁文化中的“民本”主义思想和人文主义的精神。正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邹地在战国时期出现了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孟子

春秋后期,邾国政治日趋败坏。如邾庄公死时,竟用了5个人殉葬,这与“邹鲁文化”的基本精神是相背离的。由于统治者的腐朽昏庸,君臣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统治集团内部关系日趋紧张,最终导致政权的分崩离析。早在邾悼公时,邾国大夫庶其投奔了鲁国,并把邾国的漆(今山东邹城东北)和闾丘(漆的东北)作为进献礼交给鲁国。时隔一年,大夫畀我又叛邾奔鲁。邾庄公时,连续发生了大夫快逃亡鲁国和大夫黑肱献滥邑以奔鲁的事件。继邾庄公而即位的邾隐公更是一位荒淫无道的君主。公元前488年,鲁国伐邾,鲁军已攻至郭门,隐公仍然在享用乐舞,结果被俘虏。后隐公被放回,但仍不思悔改,又被吴王拘禁。邾隐公后在鲁、齐、越国之间流亡,最后在越国的帮助下回国复位。因其无道,又为越国所拘禁,死在国外。他的儿子公子何即位,也是一位无道君主,从此邾国国势日衰,江河日下。国势的衰落,与鲁国的力量对比更为悬殊,鲁国加重了对邾国的压迫。公元前529年,在晋国召集的平丘之会上,邾国曾联合莒国起诉鲁国说:“鲁朝夕伐我,几亡矣。我之不共(供),鲁故之以。”鲁国不断施压,邾国只好不断进贡示好以求和平,借以苟延残喘。到了战国时期,在鲁国的蚕食鲸吞之下,邾国已成为一个奄奄一息偏居一隅的小国。但邾国的统治者却依然腐败如常。据《孟子·梁惠王》篇,邾穆公时期,每逢灾荒之年,邾国的百姓年轻力壮的四处流散,年老体弱者抛尸于荒野,而国家的仓库中却装满了粮食财宝。黑暗政治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民众对国家的离心倾向日益加强。在一次与鲁国的战斗中,邾国有33名官吏战死,而参战的民众却没有一个人为国死难。邾国统治者被他们的人民所抛弃。

在内忧加剧时,外患也接踵而至。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激烈,除了受到北方齐、鲁两国的侵略外,随着楚国势力的东渐和北上,楚国成为邾国的主要威胁。进入战国后期,楚国向北大肆扩张,邾国在它的第29代国君时被楚攻灭,其君被迁往南方,其故地称邾城。

标签: 国君民众时期山东所以关系文化公元前

更多文章

  • 突厥帝国的分裂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隋朝,蒙古,突厥,地区,中国,重新,统一,他们

    突厥人的这两个帝国没有长期保持鼎盛。和硕·柴达木碑文中赞扬的伟大的可汗们由一些缺乏前辈们的那种天才的人继承。"彼等之弟辈为可汗,彼等之子辈为可汗,惟弟辈今不类其兄辈,子辈不类其父辈。登位者皆庸可汗、恶可汗。致使突厥帝国解体。真正摧毁突厥力量的是两汗国之间的敌对,即鄂尔浑的东突厥和伊塞克湖、怛逻斯的西

  • 塔塔尔族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黑色,世纪,蒙古人,突厥,新疆,一些,塔尔,中国

    塔塔尔族,或称塔塔尔人、鞑靼人,是中国官方认定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中国新疆地区。“塔塔尔”是“鞑靼”的音译之一。“鞑靼”一词起源于7世纪到9世纪时在贝加尔湖东南地区游牧的至大兴安岭东及呼伦贝尔一带的蒙古部落(也有操突厥语的),13世纪由于随蒙古人西迁,欧洲人便将阿尔泰语系的蒙古人和突厥人统称为

  • 蒙古高原历史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独立,中国,政府,苏联,问题,蒋介石,蒙古,承认

    (一)公元1368年---1755年的历史北元历代可汗脱欢帖木尔-----爱猷识理达腊------脱古思帖木尔------坤帖木尔-------鞑靼鬼力赤------(1409)本雅失里------脱脱不花-----(1453)瓦剌也先-------(一)蒙古本土:(1454)麻儿可儿-----马古

  • 达斡尔族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俄国,契丹,新疆,主要,长袍,目前,文化,他们

    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结雅河一带;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目前约有13.2万人。他们在俄国也有,(在石勒喀河与伯力)。俄国叫这地区达斡里亚,即外贝加尔。达斡尔族的族源目前尚无定论。主要有土著说和契丹后裔说两种意见。钦定辽金元三史语解称达斡尔“大

  • 布朗族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布朗,全家福,没有,族人,信仰,自称,加一,名字

    布朗族是中国西南历史悠久的一个古老土著民族。施甸居住着的濮人,自称“乌”,他称本人,俗称“花濮蛮”。朗族自称布朗、邦、乌、阿瓦、翁拱。史籍中称布朗族为“朴子蛮”(唐)、“蒲人”(元)、“濮满”、“苞满”(明、清)。布朗族人的名字十分独特。传统上布朗族人没有姓只有名,凡男子都在名字前加一“岩”字,女子

  • 大月氏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公元前,他们,一个,河西,匈奴,单于,民族

    大月氏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古族。匈奴发迹、汉通西域、佛教东传,都与大月氏有直接的密切的关系。秦时,中国北方为三大族所分据,史记匈奴列传称:“东胡强而月氏盛”,匈奴介乎其中,东西皆臣事惟谨。大月氏-基本简介公元前2世纪以前居住在中国西北部、后迁徙到中亚地区的游牧部族。在中国先秦时代的古

  • 苍狼白鹿—蒙古篇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成为,蒙古族,统一,元朝,一个,中国,部落,蒙古

    蒙古族,是一个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产生巨大影响的民族,关于蒙古的起源,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在远古,一只受天命而生的苍狼和一只白色的鹿在位于斡难河河源的不儿罕山下结合,生下一个儿子,传说这就是蒙古族的祖先。因此蒙古人又称自己为苍狼白鹿的后代。而苍狼与白鹿的神话传说,恰恰反映了蒙古先民的图腾观念。蒙古属东胡

  • 珞巴族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服饰,世纪,主要,地区,西藏地,政府,图腾,一般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的洛渝地区,少数聚居于米林、墨脱、察隅、隆子、朗县一带。在中国实际控制区内(能够普查到的)的人口只有约3000人左右,还有超过60万人生活在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印占区。因此,也有珞巴族是中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的错误说法。藏文史籍《红史》等记载,早在松赞干布(617~650)时代

  • 雪地白狐—夫余篇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公元,由于,慕容,国王,地区,进攻,中原,建立

    夫余是历史上东北腹部地区第一个建立政权的古代民族。它的兴起,是伴随着夫余国的建立才为中原人所知的。被统治阶级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战国及以前先后移居今第二松花江中下游以西地区的部落,传说橐离王子东明南逃至此,以此地秽人为基础建国称王;二是夫余国强盛后,橐离部落的广大部民,也成了被统治阶级的一部分。由

  • 哈萨克族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服饰,新疆,主要,全家福,萨克,图腾,简介,分布

    哈萨克族源远流长。西汉时,天山北部的乌孙即是哈萨克族的先民。这些东迁的牧民得名“哈萨克”,意即“避难者”或“脱离者”。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少数分布在甘肃阿克赛和青海等地。哈萨克族过去信仰萨满教,公元十一世纪前后,改信伊斯兰教。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和肉孜节,还有“那吾热孜”节。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