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突厥帝国的分裂

突厥帝国的分裂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3793 更新时间:2023/12/27 10:17:38

突厥人的这两个帝国没有长期保持鼎盛。和硕·柴达木碑文中赞扬的伟大的可汗们由一些缺乏前辈们的那种天才的人继承。"彼等之弟辈为可汗,彼等之子辈为可汗,惟弟辈今不类其兄辈,子辈不类其父辈。登位者皆庸可汗、恶可汗。致使突厥帝国解体。

真正摧毁突厥力量的是两汗国之间的敌对,即鄂尔浑的东突厥和伊塞克湖、怛逻斯的西突厥。这两个突厥帝国统治着从中国东北部到呼罗珊的半个亚洲,如果他们能够保持在552年基础上的统一,即靠着以东突厥居首位,取帝王的可汗称号,而西突厥统治者满足于次位,取叶护称号的话,那么,他们将是不可战胜的。但东突厥的佗钵可汗,即木杆可汗的兄弟和继承者,是该家族中得到西突厥承认的最后一位可汗。西突厥叶护达头是一位极端残暴的人,这一点已经由瓦伦丁的报道所证实。在582年至584年间,他摆脱了东方的新君主,自己称汗。在中国,强大的隋朝已经恢复了汉朝在中亚的全部政治活动,中国在这次反叛中是鼓励达头的,这次叛乱使突厥人的势力一分为二。此后,东、西突厥再也没有重新统一,并且在大部分时间内,二者之间确实是处于敌对状态。

于是,当中国正处在重新统一之时,突厥人却在分裂。这种对立运动为隋唐王朝(7-9世纪)统治下的中国在中亚实行帝国主义政策提供了可能性。

东突厥不仅面临着西突厥的反叛,而且还被内部斗争弄得四分五裂。在蒙古本土上,新可汗沙钵略(581-587年在位)的权力受到其堂兄庵罗和大逻便的争夺。同时,他在西方受到西突厥"新可汗"达头的攻击,在东方受到辽西契丹人的攻击。不过,这一形势的发展令中国人不安,因为对这样一个联合体来说,由于蒙古地区的东突厥被打倒,势必使达头变得太强大。绝不能让达头重新恢复对他有利的突厥的统一。于是,中国的君主、隋朝建立者杨坚迅速改变了联盟的对象,支持东突厥可汗沙钵略以对付达头(585年)。陷入内部纠纷的东突厥人无论如何不再令人生畏了。沙钵略的兄弟、继位者莫何可能杀死了反可汗的大逻便(587年),但不久他也去世了。继位的可汗是都蓝(587-600年在位),他发现自己遭到另一位反可汗者(即得到中国支持的突利)的反对。事实上,都蓝可汗于599年驱逐了突利,但杨坚皇帝赶紧欢迎突利及其部众,并把他们作为盟邦安置在鄂尔多斯。东突厥毫无希望地维持着分裂局面。

都蓝一死,西突厥达头可汗再次试图利用东突厥人的混乱使他们降服,以便建立起他对蒙古地区和突厥斯坦的统治,实现突厥人的重新统一。为防止中国的干涉,他采取恐吓手段。601年,他威胁隋朝都城长安;602年进攻驻在鄂尔多斯的、受中国保护的突利可汗。但中国的政策是在暗中进行活动。603年,一支西部的主要部落(这些部落是铁勒族,是回绝的祖先,它们似乎是在塔尔巴哈台、乌伦古和准噶尔地区过着游牧的生活)突然反叛达头。由于达头的势力甚至在他统治的区域内也已经遭到削弱,他就逃往青海避难,从此销声匿迹(603年)。达头的王国,即曾经令波斯和拜占庭颤栗、并在几年前还威胁着中国都城的西突厥强国瞬时瓦解了。达头之孙射匮只获得了他应该继承领土的极西部分和塔什干,而某个反可汗的处罗成了伊犁地区的君主。处罗确实着手计划继续达头的事业,但中国人及时地阻止了他。隋臣裴矩暗中支持处罗的敌人射匮。处罗在战争中失败后,到中国宫廷供职(611年)。射匮把他的胜利归于中国的政策,看来他始终没有采取过背叛中国的行动。与此同时,东突厥的政权一直掌握在中国的被保护者突利手中(609年去世),后来权力又传其子始毕(609-619年)。在蒙古地区正像在西突厥斯坦一样,隋朝时期的中国不是通过一次大战争,而仅仅是采用其惯用的计谋,就成功地分裂了突厥势力,消灭了不顺从的可汗,使权力掌握在那些承认中国宗主权的可汗手中。

青海的情况亦如此。该地吐谷浑部的鲜卑人(可能是一支蒙古部落)的存在,三百年来一直令甘肃的中国驻军忧虑,608年他们被中国军队击溃,不得不逃亡西藏。同年,中国重新占领哈密绿洲。609年,吐鲁番王殉伯雅开始向隋场帝表示归顺。

当隋场帝在高丽进行的倒媚的战争(612-614年)使隋朝威信扫地时,整个结构瓦解了。东突厥始毕可汗起来反叛,在山西西北的雁门关几乎俘虏了隋场帝本人(615年)。接着,中国爆发的内战(616-621年)彻底恢复了突厥人以往的勇气,这次战争导致了618年隋朝的覆灭。当争夺王位的竞争对手们被打败、新的唐王朝登上皇位时,隋朝所做的一切工作又必须重做。草原又把它的游牧部落推向山西中部。624年,东突厥可汗颉利(620-630年在位)利用中国内战带来的混乱,骑着马率领着他的骑兵队伍对帝国都城长安进行威胁。幸运的是,唐朝有一位杰出的勇士,即太子李世民,尽管他还年轻,但他是唐朝的真正建立者。李世民勇敢地一直来到泾河畔的幽州,与蛮军对峙,他以坚定的姿态令对方慑服。游牧各部首领在一起协商片刻,然后一箭未发地撤退了。几小时后,一场大雨席卷该地区。李世民立即召集其部下谈话。据《唐书》记载他说道:"虏控弦呜镝,弓马是凭,今久雨弥时,弧矢俱敝,突厥人众,如鸟铩翮,我屋宿火食,枪槊犀利,料我之逸,揣敌所劳,此而不乘,夫复何时?"唐军照此行动。黎明时,突厥营地被攻破,中国骑兵切断了通往颉利可汗营帐的道路。颉利求和并撤退到蒙古地区(624年)。在这次惊人之举后,当时年仅27岁的李世民登上了中国皇位,从此,历史上以帝号称他为太宗(626年)。

标签: 隋朝蒙古突厥地区中国重新统一他们

更多文章

  • 塔塔尔族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黑色,世纪,蒙古人,突厥,新疆,一些,塔尔,中国

    塔塔尔族,或称塔塔尔人、鞑靼人,是中国官方认定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中国新疆地区。“塔塔尔”是“鞑靼”的音译之一。“鞑靼”一词起源于7世纪到9世纪时在贝加尔湖东南地区游牧的至大兴安岭东及呼伦贝尔一带的蒙古部落(也有操突厥语的),13世纪由于随蒙古人西迁,欧洲人便将阿尔泰语系的蒙古人和突厥人统称为

  • 蒙古高原历史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独立,中国,政府,苏联,问题,蒋介石,蒙古,承认

    (一)公元1368年---1755年的历史北元历代可汗脱欢帖木尔-----爱猷识理达腊------脱古思帖木尔------坤帖木尔-------鞑靼鬼力赤------(1409)本雅失里------脱脱不花-----(1453)瓦剌也先-------(一)蒙古本土:(1454)麻儿可儿-----马古

  • 达斡尔族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俄国,契丹,新疆,主要,长袍,目前,文化,他们

    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结雅河一带;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目前约有13.2万人。他们在俄国也有,(在石勒喀河与伯力)。俄国叫这地区达斡里亚,即外贝加尔。达斡尔族的族源目前尚无定论。主要有土著说和契丹后裔说两种意见。钦定辽金元三史语解称达斡尔“大

  • 布朗族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布朗,全家福,没有,族人,信仰,自称,加一,名字

    布朗族是中国西南历史悠久的一个古老土著民族。施甸居住着的濮人,自称“乌”,他称本人,俗称“花濮蛮”。朗族自称布朗、邦、乌、阿瓦、翁拱。史籍中称布朗族为“朴子蛮”(唐)、“蒲人”(元)、“濮满”、“苞满”(明、清)。布朗族人的名字十分独特。传统上布朗族人没有姓只有名,凡男子都在名字前加一“岩”字,女子

  • 大月氏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公元前,他们,一个,河西,匈奴,单于,民族

    大月氏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古族。匈奴发迹、汉通西域、佛教东传,都与大月氏有直接的密切的关系。秦时,中国北方为三大族所分据,史记匈奴列传称:“东胡强而月氏盛”,匈奴介乎其中,东西皆臣事惟谨。大月氏-基本简介公元前2世纪以前居住在中国西北部、后迁徙到中亚地区的游牧部族。在中国先秦时代的古

  • 苍狼白鹿—蒙古篇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成为,蒙古族,统一,元朝,一个,中国,部落,蒙古

    蒙古族,是一个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产生巨大影响的民族,关于蒙古的起源,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在远古,一只受天命而生的苍狼和一只白色的鹿在位于斡难河河源的不儿罕山下结合,生下一个儿子,传说这就是蒙古族的祖先。因此蒙古人又称自己为苍狼白鹿的后代。而苍狼与白鹿的神话传说,恰恰反映了蒙古先民的图腾观念。蒙古属东胡

  • 珞巴族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服饰,世纪,主要,地区,西藏地,政府,图腾,一般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的洛渝地区,少数聚居于米林、墨脱、察隅、隆子、朗县一带。在中国实际控制区内(能够普查到的)的人口只有约3000人左右,还有超过60万人生活在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印占区。因此,也有珞巴族是中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的错误说法。藏文史籍《红史》等记载,早在松赞干布(617~650)时代

  • 雪地白狐—夫余篇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公元,由于,慕容,国王,地区,进攻,中原,建立

    夫余是历史上东北腹部地区第一个建立政权的古代民族。它的兴起,是伴随着夫余国的建立才为中原人所知的。被统治阶级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战国及以前先后移居今第二松花江中下游以西地区的部落,传说橐离王子东明南逃至此,以此地秽人为基础建国称王;二是夫余国强盛后,橐离部落的广大部民,也成了被统治阶级的一部分。由

  • 哈萨克族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服饰,新疆,主要,全家福,萨克,图腾,简介,分布

    哈萨克族源远流长。西汉时,天山北部的乌孙即是哈萨克族的先民。这些东迁的牧民得名“哈萨克”,意即“避难者”或“脱离者”。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少数分布在甘肃阿克赛和青海等地。哈萨克族过去信仰萨满教,公元十一世纪前后,改信伊斯兰教。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和肉孜节,还有“那吾热孜”节。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

  • 哈尼族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文字,中国,哈尼,图腾,服饰,全家福,缅甸,老挝

    哈尼族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列中国第16大民族。云南是哈尼族世居地。哈尼人的一支阿卡人(又称为雅尼人,阿卡的语义即是奴隶),在缅甸、老挝、泰国都有分布,缅甸、老挝称其为高族.哈尼族可能源于古代氐羌族群。汉文史籍中,对哈尼族有“和夷”、“和蛮”、“和泥”、“离泥”、“倭泥”、“哈尼”、“斡泥”等称呼。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