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古人夏天用的冰是哪里来的?

古人夏天用的冰是哪里来的?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4974 更新时间:2024/1/1 15:45:21

古人夏天“吃冰”这事儿,在“古典名著”《笑林广记》里就有生动描述:一傻女婿大夏天去岳父家吃饭,吃到了岳父特意准备的冰块。深感凉爽的傻女婿,偷偷摸了两块冰带家去。谁知到家后冰已化成了水。满脸懵懂的傻女婿惊得连连嗟叹:“奇!如何撒出了一脬尿,竟自逃走了。”

可以说,发展到明清年间,“吃冰”已经进入了中国古人的夏季日常生活。不懂“冰”的,基本就是《笑林广记》里的“傻女婿”。

而在中国古代,每逢炎炎夏日,古人对“冰”的消耗量,也是无比惊人。中国历代王朝都有“颁冰”的隆重典礼,即在夏日到来时,将上好的冰块赐给朝中大臣们。在明清年间以前,往往只有柱国大臣和王公贵族才可享此荣耀。比如盛唐年间只是小官的杜甫,就以“敢忘宫恩玉井冰”的名句,表达了对“赐冰”的渴望。发展到明清年间,“赐冰”的福利更扩大,京城各级衙门大小官员,都可以从立夏日起,凭“冰票”领冰。

当时这些“官老爷”们,消耗冰块的数量有多少?唐朝时,王公大臣夏季时要饮“冰酒”,杨国忠等权臣在夏季办宴会时,还要立起“冰山”。那年头“家里有冰”,可比“家里有矿”撑场面。而以清朝《帝京岁时记》的记载,仅国子监一家,每年夏天就要“领冰七方”。而乾隆八年这一年,京城大小衙门领冰更在“土窖十万额冰内取用”。除了“赐冰”外,当时还要“赐冰汤”,紫禁城内设有冰桶,专供办事官员饮用,每天的消耗量也是惊人。

而除了官员外,民间“吃冰”更是习俗。特别是唐宋年间起,原先只是权贵“专享”的冰块,越发流传民间。唐朝时就有商人“卖冰于市”。宋朝时“卖冰”更成了大城市的时尚,还出现了果汁与冰混搭的“冰酪”,公认冰淇淋的前身。宋朝大诗人杨万里的诗篇里,常见“卖冰”“吃冰”的经典名句。其“冰雪一窑活一家”的咏叹,更缩影了“冷饮业”在当时的角色对于老百姓家来说,这就是“商机十足”的朝阳产业。

发展到“明清年间”,“冷饮业”这个朝阳产业,也在全国红红火火。贵族士大夫们夏日品尝的各类“冰酪”,早就花样翻新。城市里的普通老百姓家,夏季里饮用“冰水”“冰镇酸梅汤”也成时尚。明朝《帝京景物略》记载,每年立夏之后,北京城里小贩,就开始走街串巷“卖冰”。江南的许多城市,每年都要从北方大量“买冰”储藏。

而且,古代老百姓夏季“买冰”“用冰”,也不仅仅为了食用。更重要的用途,就是蔬果保鲜。比如明朝时浙江特产的大黄鱼,明初时还主要做成鱼干贩运到北方,后来由于“冷冻”技术发展,捕捞上来的大黄鱼,都用冰块冻住,然后经大运河运来,出现在北京市场上时,竟然还都是新鲜的。另外明清年间的水果商人,也常用冰块储藏水果。发展到万历年间时,还因此出现奇景象:北京集市上的新鲜海产品,因为数量太多,竟比猪肉还便宜。

想要造就这“价格奇迹”,那真是得用不少冰。

而除了这些用途外,冰块还是古代重要的“药材”。比如南方的冰块,由于南方气温高冰块薄,所以当地往往冬季时在冰块上撒盐,夏季时就可以食用。常用来“解暑愈病”。《本草纲目》也记载,夏季时将冰块敷在膻中穴,可以治疗“热盛昏迷”。在“医疗工作”里,冰块的消耗量也不少。

甚至,古代中国人“夏季冰块消耗量”,还惊到了当时来访的外国人。明末传教士的笔记里,就有对中国“冷饮”的记载。1721年,出使大清的俄国使者BELL,吃惊的在北京看到了“黑龙江大鲟鱼”。这些大鲟鱼从千里之外的黑龙江畔运到北京,一路全靠冰块冷冻,到达北京时竟依然新鲜无比。通过他的记载,后来欧洲的渔民们也有样学样。18世纪末时,这种“冷藏保存”技术才风靡了英国捕鱼业。

那么问题来了,在中国古代夏天里,应用于各行各业,消耗量惊人的冰,究竟是怎么来的?比较“小众”的办法,就是“人造冰”。在《淮南万毕术》等典籍里,就记载了各种新奇的“夏造冰”方法。但在古代科技条件下,这种方法获得的冰还是有限,“主流”的办法,一直是“采冰”与“藏冰”。

早在商周年间起,中国历代王朝就高度重视“采冰”,周朝负责采冰的官员叫“凌官”,储藏冰块的冰窖叫“凌阴”。1976年考古队在雍城发现的春秋时代“凌阴”遗址,深达1点8米,可藏冰190立方米。采冰也有“绩效考核”。《唐六典》规定“每岁藏冰一千段,方三尺,厚一尺五寸”。这个苦活以韦应物的形容说,真是“腊月深井汗如雨”。直到唐朝时,中国冰块的产量依然有限,多是供权贵享用。

但宋朝以后就不同了,随着开凿技术和藏冰技术的进步,冰块产量大增。明朝《帝京景物略》里就记录了当时采冰的劳作场景:每次都是凿出一尺见方的冰块,然后将大冰块运进两丈深的地窖储藏。当时的采冰运冰技术已经十分先进,采冰时先放水“涮河”,然后用六尺长的冰镩来采冰。冰窖里还有百年老榆木做成的“冰板”,放冰时冰块沿着冰板滑下,工作效率大大提升。

所以,明清年间,单是北京城的“藏冰”数量,就是大大的飞跃。单是紫禁城里的“内窖”,就藏冰两万五千块,西门外窖藏冰五万六千块,德胜门外地窖藏冰三万六千块,景山外藏冰五万七千块。官府的冰窖都要用琉璃瓦建造,且采用石灰灌浆,隔热能力十分强大。别管外面何等酷暑,里面拿出来的,必然是凉爽的冰。

这些还都只是“官窖”的藏冰,另外老北京还有大量的民间“冰窖”。北京许多“冰窖胡同”名字,就印证了当年火热的“藏冰业”。而除了北京之外,明清年间全国各地民间,“藏冰”也都不是新鲜事。比如在炎热的江浙地区,都有大量的“冰窖”“雪窖”,用于藏冰消暑和生鲜冷藏。特别是苏州一地,明末时的“冰厂”就有十五六处,后来清军南下时听岔了,还以为是“兵厂”,差点全给毁干净……

但不管怎样,这越发发达的“藏冰”业,不但造福了古代的夏日生活,更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科技文明对于生活的意义,简单“一块冰”,就是多少回味在其中。

参考资料:

李佳《清朝北京冰窖藏冰技术研究》、商传《走进晚明》、傅维康《古人的藏冰与用冰》、孙清廉《古人食冰趣事》、邱仲麟《冰窖、冰船與冰鮮: 明朝以降江浙的冰鮮漁業與》

标签: 用的古人夏天里来

更多文章

  • 牛人、冏卿、太子洗马,鸡人……这些古代官名你都知道吗?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太子洗马,冏卿,古代官名,提点

    中国古代的官职种类繁多,既有为居住在皇宫中的皇帝、太后、皇后等人专门服务的官吏,也有专属各个王府、公主府的管理班子,更多的是中央到郡县等各级政府官员,大到宰相小到县尉,数不胜数。更可怕的是,由于各朝代职官名称不断更换,加之古今汉语的差异,很多古代官名在今人看来一头雾水,不知是干什么的了。今天,历史君

  • 杠精极简史:还不赶快拜见这几位抬杠祖师爷?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杠精

    杠精,一种在互联网上横行霸道的生物。它们是迷之自信的嘴强王者,是匿名区的暗夜之神,是评论弹幕里的逻辑大帝。普通人避之不及,唯有键盘侠可与之一战。当然,杠精不是现代社会才有的产物,只要有语言的地方,就会有“杠”。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了职业杠精名家。但此杠非彼杠,不含贬义。作为诸子

  • 宋词近2万首,你最少要会背这48首巅峰之作!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宋词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宋词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宋词始于南朝梁代,形成于唐朝而极盛于宋朝。(宋朝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全宋词》是中

  • 从北到南:谁家的粽子馅儿最最最最好吃?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粽子

    当便利店的保温箱里开始售卖粽子的时候,一年一度的“粽子节大赛”就拉开帷幕了,甜粽、咸粽、肉粽、辣粽……粽子已经成为人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代表,毕竟你能想到的一切食物,都可以包进粽子里。只有想不到,没有粽子包不下。 图/网络中国有多少地方,就有多少种粽

  • 有哪些考古发现颠覆了人们以前的认知?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人们,颠覆,有,考古,哪些,的,以前,了,发现

    历史提问有哪些考古发现颠覆了人们以前的认知?答:比起那些与帝王将相有关的,“颠覆历史大事件”的考古发现来,下面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考古发现,不但带来了新的历史认知,更足以让我们对中国古代的科技经济文化,有个全新的理解。一、陕西汉中石门隧道(东汉)古代交

  • 海南曾归属广东600多年,为什么大多数海南人却说“福建话”?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海南

    2020年6月初,《海南自由贸易港总体建设方案》正式出台。中国首个自贸港的建设,对于海南这个20世纪80年代才建省的“后浪”来说是相当难得的发展机遇。在建省之前,海南曾经长期归广东省管辖。这一历史的源头甚至可以追溯到明朝,前后长达600余年之久。海南在

  • 知乎高赞:有哪些曾经的世界未解之谜被证明是骗局?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未解之谜

    1972年,法国人在非洲国家加蓬的奥克洛地区发现了一座奇怪的铀矿。根据经验,所有铀矿里铀235的比例都是一样的,约为0.7202%,然而这里铀矿里的铀235只有0.6%。当科学家们仔细调查之后,发现这绝对不是一座简单的铀矿,铀235之所以这么少,是因为一部分已经“燃烧”过了。

  • 魏晋风度,若无深情,终究是纸上凉薄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纸上,若无,雪浓,是,魏晋,凉薄,深情,风度,终究

    雪浓,月冷,风正劲。紫禁城的宫门却突然打开。几个影影绰绰的身影快步鱼贯而出。借着月光细看,原是背着行囊的一行小太监,梳着长辫,而宫门之外站岗的官兵却是身着西式军装,没有辫子,手握步枪。这一幕似是处在两个时空的场景误撞在了一起。那为首的军官腰间别着一把闪着寒光的精制西洋军刀,正

  • 什么都散装的“江苏十三太保”,在这件事上却不“内斗”了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散装江苏,江苏十三太保

    这世上,能统一“散装江苏”的,大概只有“美味”一词。尤其是在初夏时节。初夏的江苏到底有多美味?这么说吧,本着为每一位“吃货”负责任的态度,强烈建议这段时间轻易不要去江苏,因为在踏进江苏的那一刻,你就注定要“一失嘴成千

  • 繁花似锦——庙底沟文化彩陶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彩陶发展历史,彩陶,庙底沟彩陶

    如果把渭河流域彩陶的发展历程比作一首交响乐曲的话,那么距今6000~5500年庙底沟文化时期的彩陶,就是这首曲子中最气势恢宏而又动人回味的篇章。它不似老官台文化鸿蒙的质朴,又跳脱半坡文化的神秘,它是渭河流域彩陶发展的顶峰阶段,艺术风格既简约,又瑰丽繁复。在“彩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