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形容很多的成语

形容很多的成语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4177 更新时间:2023/12/22 17:40:21

1.不计其数----计:计算。没法计算数目。形容很多

2.不可胜数----胜:尽;计:核算。数也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

3.不知凡几----凡:总共。不知道一共有多少。指同类的事物很多。

4.数不胜数----数:计算。数都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很难计算。

5.数见不鲜----数:屡次;鲜:新杀的禽兽,引伸为新鲜。本指对于来之客,就不宰杀禽兽招待。后指常常见到,并不新奇。

6.屡见不鲜----屡:多次;鲜:新鲜,新奇。常常见到,并不新奇。

7.多如牛----象牛身上的的毛那样多。形容极多。

8.比比皆是----比比:一个挨一个,引申为处处,到处;皆:全部。形容到处都是,很多

9.俯拾即是----俯:低头,弯腰;即:就。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为数众多,很容易得到

10.恒河沙数----恒河:南亚的大河。象恒河里的沙粒一样,无法计算。形容数量很多。

11.斗量车载----载:装载。用车载,用斗量。形容数量很多,不足为奇。

12.车载船装----形容数量很多。

13.车击舟连----车相撞,船相连。极言车船之多。

14.连车平斗----形容冗员很多

15.难更仆数----原意是儒行很多,一下子说不完,一件一件说就需要很长时间,即使中间换了人也未必能说完。后形容人或事物很多,数也数不过来。

16.形形色色----指各式各样,种类繁多。

17.足足有----形容充足、宽裕,支用不完。

18.多多益善----益:更加。越多越好。

19.接踵而来----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20.纷至沓来----纷:众多,杂乱;沓:多,重复。形容接连不断的到来。

21.纷纷攘攘----纷纷:众多;攘攘:杂乱的样子。众多且杂乱。形容人群杂乱。

22.千汇万状----种类纷繁,形态多样。

23无千无万----谓不计其数;极多。

24.成千论万----犹言成千成万。形容数量极多。

25成千累万----形容数量极多。

26.逾千越万----指数字超过千或万。极言其多。

27.千千万万----形容数量极多。

28.千条万缕----形容条缕繁多。

29.各色各样----犹言各式各样。

30.色色俱全----各种各样的东西都很齐全。

以下是一些形容少的成语,以及数量有关的成语:

1.微乎其微----形容非常小或非常少。

2.寥寥无几----寥:稀少,很少。非常稀少,没有几个

3.寥寥可数----寥:稀少;数:计数。形容数量很少容易数得出来

4.屈指可数----形容数目很少,扳着手指头就能数过来。

5.历历可数----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可以清楚地一个个或一件件数出来。

6.不足齿数----足:值得。表示数不上,不值得一提。

7.所剩无几----剩:余留下来的。剩下的没有多少了。

8.铢两分寸----指极少的数量。

9.量小力微----数量很少,力量微薄。

10.杯水粒粟----一杯水,一粒粟。指极少量的饮食。

11.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

12.粥少僧多----比喻东西少而人多,不够分配。

13.多许少与----答应人家的多,给人家的少。

14.擘两分星----指很小的重量都分辨得清清楚楚。比喻准确清楚。两,较小的重量单位;

15.分毫析厘----毫、厘:都是细小的单位名称;析:剖析。分析一毫一厘。形容分析细微。

16.分寸之末----比喻微少、细小。

17.积少成多----只要不断积累,就会从小变多

18.聚少成多----聚:集合,会合。一点一滴的积累,就会由少变多。

19.聚沙成塔----把细沙堆积成宝塔。比喻积少成多

20.积小成大----积累少量的东西,能成为巨大的数量。

21.积微成着----微:细微;着:显着。微不足道的事物,经过长期积累,就会变得显着。

22.滴水成河----比喻积少成多。

23.有增无损----损:损害,减少。仍在增加,不见减少。指事物着某个方面不断深化。

24.有增无已----不断增加或不断扩展。

25.二一添作五----本是珠算除法的一句口诀,是二分之一等于零点五的意思。比喻双方平分。

26.三下五除二-----珠算口诀。形容做事及动作干脆利索。

27.一百二十行----犹三百六十行。指各种行业。

28.板板六十四----时官铸铜钱,每板六十四,不得增减。比喻刻板不知变通。

29.十年九不遇----比喻很少有,多年也难遇到一次。

30.三拳不敌四手----比喻人少的敌不过人多的。

31.过五关斩六将----比喻克服重重困难。

32.二者必取其一----只能在两者中选择其中的一种

33.七次量衣一次裁----比喻事先的调查研究工作做得十分充足。

34.多一事不如省一事----指不管闲事,事情越少越好。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35.百不为多,一不为少----指难得的好人或好东西。

36.绝无仅有----极其少有。形容非常少有。

标签: 形容东西不过很少很多比喻计算数量

更多文章

  • 有关战争的成语和解释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烽火,社会,战争,比喻,不安,景象,形容,战火

    兵戎相见: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见。指用战争解决问题。赤地千里:赤:空。形容天灾或战争造成大量土地荒凉的景象。大动干戈:大规模地进行战争。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兵荒马乱:荒、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穷兵黩武:穷:竭尽;黩:随便,任意。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形容极其

  • 为什么中国人特别喜欢喝热水?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

    图:爱保温杯爱热水的各路明星中国人喜欢喝热水,所以中国人喜欢保温杯。相对于惯喝凉水的欧美日韩,中国人爱喝热水的习惯显得特立独行。这个习惯是怎么养成的?上层中国,有着悠久的“喝热水传统”有一种意见认为,中国人自古便有喝热水的传统。此话只说对了一半。基于卫

  • 风马牛不相及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春秋,楚国,风马牛不相及,相隔,诸侯,我们,齐国,自己

    春秋初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大力进行改革,使齐国一跃成为春秋初期较强大的诸侯国家。齐桓公还打着“尊王攘夷”,拥护周天子的旗号,大会诸侯,成为“春秋五霸”的第一个霸主,声威大震,中原的诸侯没有不屈从他的。但南方楚国的国力也在不断增强,楚成王不但不服齐桓公,还要与他抗衡。公元前656年,齐桓公想显示一

  • 百步穿杨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杨树,将军,名声,常胜,射箭,一个,非常,魏国

    秦国的白起,是一位非常善于打仗的将军。由他指挥的战争没有失败的时候,所以人们称他为“常胜将军”。有一年,秦王派白起率兵前去攻打魏国。如果魏国被秦国攻下,会在多个诸侯国之间引起连锁反应,为此很多人都非常担忧。有个名叫苏厉的谋士,奉命前去游说白起不要攻打魏国。苏厉设法拜见白起,向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

  • 千钧一发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要求,叛乱,千钧,这样,准备,不能,现在,诸侯

    公元前154年,即汉景帝刘启即位的第三年,吴王刘濞因不满朝廷逐步削弱诸侯王封地,纠集楚、赵、胶东、胶西、济南、淄川等6个诸侯王,打着“清君侧,诛晁错”(因为晁错力主削藩)的旗号,起兵叛乱。史称“吴楚七国之乱”。据东汉班固的《汉书·枚乘传》记载,西汉初年着名的辞赋家枚乘,最初在吴王刘濞的

  • 从容不迫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它们,不是,庄子,知道,鱼儿,快乐,回答,不慌不忙

    战国时期,宋国有两位大哲学家庄子和惠子(即惠施),他们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一天,风和日丽,庄子和惠子两人兴冲冲地来到河边散步。两人边走边聊,非常愉快,不知不觉就走到一座桥上,顿时被眼前清澈河水中的鱼儿吸引住了。两人出神的在桥上观赏了很久,忽然庄子脱口而出:“啊,看,这水中的鱼儿是多么从容自在啊!它们看

  • 公而忘私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推荐,南阳,儿子,自己,这个,不是,县令,可以

    春秋时期,晋国有个大夫,名叫祁黄羊,品德高尚,是晋平公的得力谋臣。晋平公要决定什么大事,都要同他商议。有一天,晋平公把祁黄羊招进宫,问他说:“南阳县还缺个县令谁可以去担当这个职务?”祁黄羊想了想说:“解虎去比较合适。”解虎与祁黄羊之间有矛盾,这晋平公也知道的。他听到祁黄羊举荐解虎,有点出乎意料,不解

  • 不伦不类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夫人,姑娘,宝钗,送给,东西,拍马,得不,不像

    《红楼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薛蟠从江南带了两大箱东西,送给母亲薛姨妈和妹妹薛宝钗。一箱是绸缎绫罗、洋货等家常应用之物,另一箱是笔、墨、纸、砚和各种小工艺品。薛姨妈将箱子里的东西取出,一份一份地打点清楚,叫人送给贾母、王夫人等处。宝钗回到房中,将那些玩意儿一件一件过了目,除了自己留用之外,一份

  • 不胫而走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没有,一个,不能,自己,加以,谈论,前去,可以

    东汉末年,有一个叫盛孝章的名士。他曾任吴郡太守,后因病辞官在家隐居。孙策平定东吴后,对当时的名士深为忌恨,盛孝章曾因此外出避祸。孙策死后,孙权继续对其进行迫害。孔融与盛孝章是知交好友,知道他处境危急,所以特地写了一封信,向当时任司空兼车骑将军的曹操求助。在给曹操的信中,孔融叙述了盛孝章的艰险处境,并

  • 发蒙振落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直言,丞相,后来,皇帝,汉武帝,武帝,公孙,淮南

    西汉时期,掌管封爵事务的主爵都尉汲黯,是位忠正耿直的大臣。他不考虑个人安危,经常向年轻的汉武帝直言进谏。汲黯为政,以民为本,同情民众的疾苦。一次河内失火,武帝派他去视察,他到河南,见正遭水灾,饥民塞路,父子相食,饿死沟壑者不计其数,汲黯不畏矫制之罪,便以皇帝使臣的名义,持节开仓放粮赈济贫民,人民大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