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揭秘:商鞅变法的故事,商鞅变法的故事叫什么

揭秘:商鞅变法的故事,商鞅变法的故事叫什么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2239 更新时间:2024/1/8 13:11:11

秦国是幸运的。商鞅秦孝公同时出生。以后的中国历史上没有像他们这样的君臣关系。君主如此信任大臣,大臣对你又如此真诚。他们一起创造了强大的秦国和中国的历史。

要说中国历史上君臣关系最好的,可能要算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徵,但我觉得应该是秦孝公和商鞅。在秦孝公和商鞅共事的二十年间,他们互相合作,互不怀疑,绝对信任,是我国历史上君臣的典范。

秦孝公,生于公元前381-338年,姓嬴,名曲梁,秦献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著名的君主之一。

公元前361年,21岁的他登上王位。当时的秦国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强大,让六国闻风丧胆。相反,秦国在当时的诸侯国中是较弱的。

“六国不如秦国,不与之结盟。”诸侯相见不称秦,皆视之为半开放蛮夷之国。就连实力为空,的周都不愿意搭理秦。

于是,愤怒地喊道:“群臣不如秦,其貌不扬。”于是,秦孝公颁布“求才令”,鼓励丧偶者,招募士兵,奖励有功者,命初中求才,走富民强兵之路。并曰:“客臣可出奇谋强秦,我必尊官与他分地。”只要有人能使秦国强大,愿意和他分享秦国。

看来是真的要找名人来让秦强大起来了。由此可知,是心胸开阔的,是有毅力和决心使秦强大的。这是他帮助商鞅扫除一切障碍,使他能够集中精力在秦国推行改革的先决条件。

否则,如果他心胸狭窄,也不会给商鞅那么大的权力,很可能会听信各种对变法和商鞅不利的谣言。如果他没有让秦国强大的毅力和决心,面对变法所面临的种种困难,他可能会退缩,最终变法胎死腹中,秦国不可能强大,最终会被其他国家吞并,当然中国的历史也就改变了。

商鞅,生于公元前390年左右,卒于公元前338年。他是战国时期卫国(今河南濮阳)没落贵族的后裔。他原名公孙扬、魏扬,后在秦国改名尚军,故又称商鞅,法家代表人物,著名政治家。

商鞅天资聪颖,从小就“学刑之名”。所谓“学刑之名”,是指建立和巩固地主阶级专政的一套法家学说。商鞅对法家的兴趣也与吴起的影响有关。

吴起是早期法家的杰出人物,也是一位爱国人士。他是个巫师,无论他去哪个国家,他都很强壮。商鞅看到吴起在魏国变法很有成效,就去魏国进一步学习法家思想,总结了和吴起变法的经验,进一步完善了自己的法家理论。

商鞅虽然有才能,但他不想表现出来,因为他认为有才能的人一定要找一个贤明的君主来成就大事,否则只会像吴起一样半途而废,丢掉性命。到了宋朝,王安石就没那么幸运了,遇到了秦孝公这样的贤明君主,最终变法失败。

因此,在当时,只有魏的叔叔和舅舅知道他出类拔萃,是不可多得的治国安邦的人才。当叔叔魏惠王病重时,他问他如何处理魏国。大叔告诉王维,要送给他家的汉字公孙阳。王维一听,脸上露出不屑。

大伯见了,对说:“没有他你也可以杀了他,一定不能让他离开魏国为他国所用,否则魏国就完了。”魏惠王点点头,离开了。那样地

后叔把魏阳叫来,对他说:“为了魏国的前途,我向王维推荐你当魏国的宰相。王维不听,为了魏国的未来,我就让王维杀了你。请走吧。我让王维杀你是因为我忠于国家,我让你走是因为我忠于知己。”

公叔佐也是一个忠义之人,公私分明。魏阳对叔叔说:“王维不听你的话,怎么杀我?”所以他没有离开魏。

果然,魏惠王对旁边的人说:“叔叔病得很重,总是说胡话。一会儿让我用魏阳,一会儿让我杀了他。这不是矛盾吗?”。“也就没有杀魏阳。这也说明商鞅的见解是深刻的,是有预见性的。

魏阳在魏国生活了几年,当他为自己的才能和抱负得不到发挥而郁郁寡欢时,发出了“求贤令”,言辞恳切,内容感人。商鞅觉得这个秦孝公可能是一个可以成就大事的君主,所以他离开了魏国去了秦国。

凭借这一举措,他创建了一个全新的秦帝国,奠定了中国历史的基础。求贤若渴的发布“求贤令”,摆脱“天下不如秦”的局面;孙杨是个神童,世界上没有人用他。好在他出道为秦,不出几年就把弱小的秦国变成了,让天下诸侯皆知。

商鞅到秦国去见秦孝公的心腹荆轲,他们谈得很投机。商鞅以为自己刚到秦国,对秦国的一切都不熟悉。他想先到处调查三个月,然后回来时见见秦孝公。

毛主席说,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看来商鞅不仅是理论家,还是实干家。他很想让秦国强大起来,通过变法实现强国的大报复。三个月后,商鞅通过《精剑》与秦孝公见了四次面。

商鞅和秦孝公第一次谈到“皇道”,这与道家的无为有异曲同工之妙。秦孝公听得直想睡觉,商鞅走后,他还咒骂精剑介绍的人。

第二次商鞅和秦孝公谈“王道”,类似于儒家的仁政。秦孝公还是觉得无聊,又骂了景剑一顿。

第三次,商鞅和秦孝公谈论“霸权”,用法家学说治理国家。秦孝公听得津津有味。于是商鞅又找秦孝公谈话,给秦孝公全面分析了他的强国理论。他们聊得很投机,几天都不觉得累。商鞅以后会留在秦国。商鞅之所以不把他要用的法家学说先给秦孝公,而先跟他谈道家和儒家,是想看看秦孝公内心真正要用的是哪一种思想,他是不是他要找的君主。事实证明,秦孝公非常喜欢他的法家理论,他终于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

而秦孝公在前两次与商鞅交谈感到厌烦后还能继续见他,也说明秦孝公是一个有忍耐力的豪爽之人,他不想让学生失望,而且他真的希望找到一个治国的人才。

当时,恐怕没有哪个君主像秦孝公那样有耐心。商鞅终于找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君主,而秦孝公也找到了他热切期待的大臣。他们一起实行政治改革,使秦国迅速强大起来。变法前,商鞅问秦孝公能否答应他三个条件:

第一,关键岗位上有一批全心全意支持改革的人。否则,法律得不到伸张,就得不到执行,就成了强弩之末;

第二,真正的法律不回避权贵。新法一旦实施,全国都将依法办事。即使是宗室,犯法也和老百姓一样;

第三,君主必须对主管变法的大臣深信不疑,不受挑衅和疏远。否则,强有力的大臣死了,法律就崩溃了。

春秋以来的三百多年,凡是新政改革失败的,都是疑神疑鬼。不知生死,变法难成功。对于这三个条件,秦孝公说:“强秦是我一生的梦想。

为了这个梦想,曲曲亮九死无悔,所有的困难都不足以惊扰我的心。三百年来,变法的功臣都意外死去,这是君主的罪过。你我相知,我绝不辜负你!"商鞅也激动地说:"君如青山,阳如松柏,必不倒秦。"

他们一见面,秦孝公就非常信任魏阳。魏阳也知道自己没有看错人,找到了一个极其难找的民主大师。从此“大大咧咧,不顾公共利益”,为秦国的繁荣,包括自己的生命,鞠躬尽瘁。

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为常,开始实施第一次变法。变法自然会触动旧贵族的利益,他们会千方百计阻挠变法。

公子钱和公子贾是太子的老师。他们引诱太子触犯新法,商鞅决定依法处理太子。但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处罚,于是割下公子钱的鼻子,纹在公子贾的脸上。从此无人敢犯法,这也造成了商鞅与太子的严重矛盾。

公元前352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伟大的建设者”,迁都咸阳,商鞅实施了第二次变法。商鞅在国内进行政治改革的同时,秦军也积极开展海外军事活动,屡战屡胜。

公元前340年,商鞅困住了魏国的儿子,迫使魏惠王把从秦国掠夺来的河西地区归还给秦国,魏国开始衰落。秦孝公把(今河南内乡县东)和商(今陕西省西商县)之间的15座城市都给了未央作为领地。商鞅和尚军的名字就是由此而来的。

商鞅诱捕宫子丸,可以说是为了秦放弃一切。当时人们都很看重他的名声,他为了不让秦军吃亏,把宫子丸困在秦军,彻底丢了自己的荣誉。

这也是对他信任和关注秦孝公的回报。从古至今,变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有商鞅变法能够彻底推行,这是由于商鞅变法符合秦国实际,步骤合理(变法前后两次,由浅入深)。

雷霆手段的使用,也因为秦孝公的全力支持和绝对信任,为商鞅推行变法提供了各种便利条件,消除了旧势力的各种障碍。

可以说,没有秦孝公和商鞅的密切信任合作,就不可能有一次成功的变法。如果把商鞅比作政治改革的设计者,那么秦孝公就是政治改革的守护者。

秦孝公最大的理想是秦国强大,为此他可以说用尽了一生的精力。《秦策义》记载,萧公病重时,曾打算把皇位让给商鞅,商鞅不接受。

可能是秦孝公故意考验商鞅,也可能是他真的想让商鞅统治秦国,这样秦国就可以成为世界强国。这也说明他至死都非常信任商鞅。秦国是幸运的。商鞅和秦孝公同时出生。以后的中国历史上没有像他们这样的君臣关系。君主如此信任大臣,大臣对你又如此真诚。他们一起创造了强大的秦国和中国的历史。

更多文章

  • 秦孝公简介视频播放,秦国36位国君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战国时秦国国君秦孝公人物生平,秦孝公之后谁做了皇帝

    简介:秦孝公(公元前381-338)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君主。嬴姓,名曲梁。先秦时期,男性称其姓而不称其姓。虽然赢了姓,但不叫曲曲梁。秦献公之子。从361年到338年前。秦孝公重用魏阳(即商鞅)进行变法,奖励农战,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设立县级行政,开辟新路。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不断提高农业生产

  • 秦孝公什么时候任用商鞅,秦孝公要把王位让给商鞅吗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商鞅为什么被车裂,秦孝公和商鞅的关系

    读秦策《战国策》中“魏阳亡于魏入秦”,我写的是“八年孝(其实应该是十八年),病不起。我想传商君主,但我不接受。”我第一次看到秦孝公想把王位传给商鞅。所以我查阅了历史记录,但我不记得季芹和尚军的传记中有这样的记载。谁的更可信?《战国策》中的变法和这句话前后的杀人,和《史记》中的差不多。会不会是司马迁起

  • 秦惠文王是嬴驷吗,秦惠文王是嬴政什么人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公子壮(嬴壮)怎么死的?,赢壮和赢荡到底神马关系?

    导读:公子庄(?-305年前),嬴姓,是秦惠文王的私生子,秦王赵翔的哥哥,并担任族长。307年前,秦武王去世了。秦武王死时,他还很年轻。他不能和后宫的妻子生孩子,所以他只是他的一个弟弟。秦武王有八个嫡叔兄弟,他们与他的长子年龄相差甚远。最小的还是少年,最大的是老二。请注意二儿子,所以胜利者应该是秦的

  • 秦惠文王死时候多大年纪,秦惠文王死时多大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秦惠文王赢驷简介 ,秦惠文王与秦始皇的关系

    秦孝公之子。秦孝公死后顺利登基,因为怕商鞅权力过大,所以在公子诬告商鞅谋反的时候,趁机分裂商鞅,但并没有废除商鞅的法律。后来做了国王,一代君主,懂得控制人,运筹帷幄,多次击败五国之兵灭秦。赢驷,秦孝公之子。孝二十四年,称王。张仪入秦后,龙门为王,秦为王国,史称惠文王。赢驷年轻时因触犯新法而被流放,新

  • 秦惠文王赢驷的王后,嬴驷惠文后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秦惠文王王后魏纾简介 ,秦王朝秦惠文王赢驷的芈氏

    秦惠文舒威皇后简介惠文侯(?-公元前305),战国时期秦的皇后,秦惠文王的妻子,秦武王的母亲。前334年,惠文后来到秦国,嫁给秦惠文王,被称为魏夫人。惠文后的舒威去见宋襄王时遇到了秦惠文。舒威是魏国人。惠文和秦惠文在前329年生下了秦武王。前306年,秦武王死于抬三脚架。因为秦武王没有子嗣,弟弟们争

  • 秦武王举鼎为什么会死,秦武王举鼎的政治意义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秦武王之后是谁继位的?,秦武王之后是谁继位的

    简介:秦武王17岁继承王位时,是一个很有前途的年轻人。23岁出门,看到洛阳的大锅,更是干劲十足。听说那个叫孟的大力士都能举起来,更别说他自己能举起来了。结果他确实举起来了,但是没忍住。他摔断了大腿,当晚差点死在洛阳。秦赵翔是如何继承皇位的?前306年,和东周强人孟说,他们举行比赛,以提高周九鼎,但他

  • 秦武王嬴荡在位几年,秦武王嬴荡之后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秦武王嬴荡怎么死的,秦武王之后是谁继位的

    简介:(公元前329-307),嬴姓,赵,人,秦惠文王之子,史书记载秦始皇、秦武烈、岳绝书、秦等。前311年,秦惠文王死了,他的儿子秦武王继位三年。秦武王党明,生于秦十年(公元前328年),是秦和惠文帝之子,与秦昭王同父异母。他勇敢果断,从小就喜欢在部队生活。将军们钦佩年轻王子的勇气。秦惠王又惊又喜

  • 举重古代奥运会,举重古代叫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秦国雄主秦武王简介,秦武王是怎么死的

    中国古代有个君主,在一次举重比赛中死了。作为一个国王,他心胸开阔,善于纳谏,在任用将领时,能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所以有人说他是一个贤明的国王。但他喜欢动拳脚,崇尚武艺,勇猛无情,所以有人说他只是个莽撞的人。死后谥号为武术家,他的死也和他的好武艺有关——在一次举重比赛中意外身亡。有人感叹他英年

  • 范雎和秦王,范雎说秦王说读音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秦昭襄王的爱臣范雎简介,范雎有什么事迹

    范雎的生活范雎当上了魏国的大夫,却因为被怀疑通气卖魏,差点被魏国宰相齐威鞭打致死。公元前271年,在郑安平的帮助下,范雎改名为张鲁,随魏王入秦。赵翔见到秦王后,范雎提出远攻近攻的策略,被拜为上宾。公元前266年,范雎任宰相。秦王项听从的建议,废了大秦宣太后,把国内四大贵族赶出函谷关。公元前262年,

  • 秦昭襄王嬴稷是秦始皇什么人,秦昭襄王(秦昭王),嬴则/嬴稷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秦昭襄王怎么评价他,秦昭襄王什么时候做皇帝的

    简介:嬴姬(公元前325-251年),即秦人。战国时期,秦国的国君,也叫赵浩棋。嬴姓,第一名,一粟。先秦时期,男子称其姓而不称其姓。虽然他们赢得了姓氏,但他们不叫嬴稷。嬴姬是秦惠文的儿子,秦惠文王,与同父异母的兄弟。他从公元前306年统治到公元前251年,是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君主之一。在他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