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是幸运的。商鞅和秦孝公同时出生。以后的中国历史上没有像他们这样的君臣关系。君主如此信任大臣,大臣对你又如此真诚。他们一起创造了强大的秦国和中国的历史。
要说中国历史上君臣关系最好的,可能要算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徵,但我觉得应该是秦孝公和商鞅。在秦孝公和商鞅共事的二十年间,他们互相合作,互不怀疑,绝对信任,是我国历史上君臣的典范。
秦孝公,生于公元前381-338年,姓嬴,名曲梁,秦献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著名的君主之一。
公元前361年,21岁的他登上王位。当时的秦国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强大,让六国闻风丧胆。相反,秦国在当时的诸侯国中是较弱的。
“六国不如秦国,不与之结盟。”诸侯相见不称秦,皆视之为半开放蛮夷之国。就连实力为空,的周都不愿意搭理秦。
于是,愤怒地喊道:“群臣不如秦,其貌不扬。”于是,秦孝公颁布“求才令”,鼓励丧偶者,招募士兵,奖励有功者,命初中求才,走富民强兵之路。并曰:“客臣可出奇谋强秦,我必尊官与他分地。”只要有人能使秦国强大,愿意和他分享秦国。
看来是真的要找名人来让秦强大起来了。由此可知,是心胸开阔的,是有毅力和决心使秦强大的。这是他帮助商鞅扫除一切障碍,使他能够集中精力在秦国推行改革的先决条件。
否则,如果他心胸狭窄,也不会给商鞅那么大的权力,很可能会听信各种对变法和商鞅不利的谣言。如果他没有让秦国强大的毅力和决心,面对变法所面临的种种困难,他可能会退缩,最终变法胎死腹中,秦国不可能强大,最终会被其他国家吞并,当然中国的历史也就改变了。
商鞅,生于公元前390年左右,卒于公元前338年。他是战国时期卫国(今河南濮阳)没落贵族的后裔。他原名公孙扬、魏扬,后在秦国改名尚军,故又称商鞅,法家代表人物,著名政治家。
商鞅天资聪颖,从小就“学刑之名”。所谓“学刑之名”,是指建立和巩固地主阶级专政的一套法家学说。商鞅对法家的兴趣也与吴起的影响有关。
吴起是早期法家的杰出人物,也是一位爱国人士。他是个巫师,无论他去哪个国家,他都很强壮。商鞅看到吴起在魏国变法很有成效,就去魏国进一步学习法家思想,总结了和吴起变法的经验,进一步完善了自己的法家理论。
商鞅虽然有才能,但他不想表现出来,因为他认为有才能的人一定要找一个贤明的君主来成就大事,否则只会像吴起一样半途而废,丢掉性命。到了宋朝,王安石就没那么幸运了,遇到了秦孝公这样的贤明君主,最终变法失败。
因此,在当时,只有魏的叔叔和舅舅知道他出类拔萃,是不可多得的治国安邦的人才。当叔叔魏惠王病重时,他问他如何处理魏国。大叔告诉王维,要送给他家的汉字公孙阳。王维一听,脸上露出不屑。
大伯见了,对说:“没有他你也可以杀了他,一定不能让他离开魏国为他国所用,否则魏国就完了。”魏惠王点点头,离开了。那样地
后叔把魏阳叫来,对他说:“为了魏国的前途,我向王维推荐你当魏国的宰相。王维不听,为了魏国的未来,我就让王维杀了你。请走吧。我让王维杀你是因为我忠于国家,我让你走是因为我忠于知己。”
公叔佐也是一个忠义之人,公私分明。魏阳对叔叔说:“王维不听你的话,怎么杀我?”所以他没有离开魏。
果然,魏惠王对旁边的人说:“叔叔病得很重,总是说胡话。一会儿让我用魏阳,一会儿让我杀了他。这不是矛盾吗?”。“也就没有杀魏阳。这也说明商鞅的见解是深刻的,是有预见性的。
魏阳在魏国生活了几年,当他为自己的才能和抱负得不到发挥而郁郁寡欢时,发出了“求贤令”,言辞恳切,内容感人。商鞅觉得这个秦孝公可能是一个可以成就大事的君主,所以他离开了魏国去了秦国。
凭借这一举措,他创建了一个全新的秦帝国,奠定了中国历史的基础。求贤若渴的发布“求贤令”,摆脱“天下不如秦”的局面;孙杨是个神童,世界上没有人用他。好在他出道为秦,不出几年就把弱小的秦国变成了,让天下诸侯皆知。
商鞅到秦国去见秦孝公的心腹荆轲,他们谈得很投机。商鞅以为自己刚到秦国,对秦国的一切都不熟悉。他想先到处调查三个月,然后回来时见见秦孝公。
毛主席说,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看来商鞅不仅是理论家,还是实干家。他很想让秦国强大起来,通过变法实现强国的大报复。三个月后,商鞅通过《精剑》与秦孝公见了四次面。
商鞅和秦孝公第一次谈到“皇道”,这与道家的无为有异曲同工之妙。秦孝公听得直想睡觉,商鞅走后,他还咒骂精剑介绍的人。
第二次商鞅和秦孝公谈“王道”,类似于儒家的仁政。秦孝公还是觉得无聊,又骂了景剑一顿。
第三次,商鞅和秦孝公谈论“霸权”,用法家学说治理国家。秦孝公听得津津有味。于是商鞅又找秦孝公谈话,给秦孝公全面分析了他的强国理论。他们聊得很投机,几天都不觉得累。商鞅以后会留在秦国。商鞅之所以不把他要用的法家学说先给秦孝公,而先跟他谈道家和儒家,是想看看秦孝公内心真正要用的是哪一种思想,他是不是他要找的君主。事实证明,秦孝公非常喜欢他的法家理论,他终于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
而秦孝公在前两次与商鞅交谈感到厌烦后还能继续见他,也说明秦孝公是一个有忍耐力的豪爽之人,他不想让学生失望,而且他真的希望找到一个治国的人才。
当时,恐怕没有哪个君主像秦孝公那样有耐心。商鞅终于找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君主,而秦孝公也找到了他热切期待的大臣。他们一起实行政治改革,使秦国迅速强大起来。变法前,商鞅问秦孝公能否答应他三个条件:
第一,关键岗位上有一批全心全意支持改革的人。否则,法律得不到伸张,就得不到执行,就成了强弩之末;
第二,真正的法律不回避权贵。新法一旦实施,全国都将依法办事。即使是宗室,犯法也和老百姓一样;
第三,君主必须对主管变法的大臣深信不疑,不受挑衅和疏远。否则,强有力的大臣死了,法律就崩溃了。
春秋以来的三百多年,凡是新政改革失败的,都是疑神疑鬼。不知生死,变法难成功。对于这三个条件,秦孝公说:“强秦是我一生的梦想。
为了这个梦想,曲曲亮九死无悔,所有的困难都不足以惊扰我的心。三百年来,变法的功臣都意外死去,这是君主的罪过。你我相知,我绝不辜负你!"商鞅也激动地说:"君如青山,阳如松柏,必不倒秦。"
他们一见面,秦孝公就非常信任魏阳。魏阳也知道自己没有看错人,找到了一个极其难找的民主大师。从此“大大咧咧,不顾公共利益”,为秦国的繁荣,包括自己的生命,鞠躬尽瘁。
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为常,开始实施第一次变法。变法自然会触动旧贵族的利益,他们会千方百计阻挠变法。
公子钱和公子贾是太子的老师。他们引诱太子触犯新法,商鞅决定依法处理太子。但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处罚,于是割下公子钱的鼻子,纹在公子贾的脸上。从此无人敢犯法,这也造成了商鞅与太子的严重矛盾。
公元前352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伟大的建设者”,迁都咸阳,商鞅实施了第二次变法。商鞅在国内进行政治改革的同时,秦军也积极开展海外军事活动,屡战屡胜。
公元前340年,商鞅困住了魏国的儿子,迫使魏惠王把从秦国掠夺来的河西地区归还给秦国,魏国开始衰落。秦孝公把(今河南内乡县东)和商(今陕西省西商县)之间的15座城市都给了未央作为领地。商鞅和尚军的名字就是由此而来的。
商鞅诱捕宫子丸,可以说是为了秦放弃一切。当时人们都很看重他的名声,他为了不让秦军吃亏,把宫子丸困在秦军,彻底丢了自己的荣誉。
这也是对他信任和关注秦孝公的回报。从古至今,变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有商鞅变法能够彻底推行,这是由于商鞅变法符合秦国实际,步骤合理(变法前后两次,由浅入深)。
雷霆手段的使用,也因为秦孝公的全力支持和绝对信任,为商鞅推行变法提供了各种便利条件,消除了旧势力的各种障碍。
可以说,没有秦孝公和商鞅的密切信任合作,就不可能有一次成功的变法。如果把商鞅比作政治改革的设计者,那么秦孝公就是政治改革的守护者。
秦孝公最大的理想是秦国强大,为此他可以说用尽了一生的精力。《秦策义》记载,萧公病重时,曾打算把皇位让给商鞅,商鞅不接受。
可能是秦孝公故意考验商鞅,也可能是他真的想让商鞅统治秦国,这样秦国就可以成为世界强国。这也说明他至死都非常信任商鞅。秦国是幸运的。商鞅和秦孝公同时出生。以后的中国历史上没有像他们这样的君臣关系。君主如此信任大臣,大臣对你又如此真诚。他们一起创造了强大的秦国和中国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