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严和诸葛亮都是刘备信任的大臣,但是他们没有精心准备口粮,使得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功亏一篑。他为什么做出如此混乱的举动?
或许,就是因为这个身份吧。李延和孟达一样,原是刘璋的部下。后来投降刘备,逐渐被赏识工作能力强。诸葛亮还夸李严干活像流水一样快,选不选他都毫不犹豫。
对于蜀中的地头蛇刘和的旧臣来说,刘备属于从空过来的局外人。刘备为了维护蜀汉政权的平衡,还把托孤的任务托付给了李严。刘备死后,李延留在白帝城负责东吴防务。兀术交了朋友后,这个重要的任务逐渐变成了一个休闲岗位。诸葛亮在成都把蜀汉管理得很好,而李延却成了边境上的闲人。
也许从人性的角度来说,无论是谁,都会有一点失落和不开心。于是在诸葛亮驻扎汉中的那一年,李延也请求驻扎在大城市江州。考虑到李燕的实际情况,批准了这一请求。
不久后,李严劝诸葛亮称王,入九霄(封建时代的朝臣可以获得堪比皇帝的九项最高荣誉),被诸葛亮严词拒绝。
应该说,审视了李严的所作所为,李严这次劝诸葛亮称王不一定是出于真心,而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力。试想,如果刘禅批准诸葛亮称王,对于托付孤儿的二号大臣李严,怎么可能没有其他的表情?从此,李炎的一切行动,也是一心想要获得权力,摆脱政治权力的边缘化。
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想让李严带兵到汉中。李严没有答应,而是要求在益州以东的江州附近划出五郡组成霸州,让他担任霸州刺史。这一要求似乎把江州地区当成了自己的私人领地,自然又被诸葛亮拒绝了,两人渐渐疏远。
后来魏军大举进攻,诸葛亮推荐闫妍之子李丰接管江州作为补偿。闫妍只得引二万兵来救汉中。诸葛亮北伐时,李延(也许是心里还不平衡,改名李平。为便于描述,下文将继续使用“李严”)在督粮方面不利,使北伐半途而废,并谎报此事,企图掩盖自己的错误。
从这前后的几件事来看,李炎完全把国家大事当做筹码,符合个人利益的就做,不符合的就不管。正如诸葛亮评价李严的那样,安身立命,争功不忧国家大事(安身立命求功,忧国忧民),与诸葛亮“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个人哲学和“一心为国”相去甚远。
也许有人会说,李严的所作所为没有对错之分,只是蜀汉政治派系为了权力而内斗的结果。退一步说,即使我们承认这是一场权力的政治斗争,我们作为一个受托孤儿的大臣,把政治内斗中积累的怨气,甚至个人恩怨发泄到军事上,无论从什么立场、什么角度,都会导致国家和军队的错误,这是不合理的。不管李嫣最后得到了什么命运,都是她活该。
公元231年8月,李严被剥夺一切职务,被废黜为文官,迁居梓潼县(县辖四川梓潼)。裴在《李严传》中引用诸葛和李的话说:诸葛丞相还派人去信李严之子李丰,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了一遍,并请李丰去安慰李严。
信末写道:“如果杜虎(指李延)能反省过去,一心报国。你(指李丰)和蒋琬能精诚合作(此时李丰参军为丞相府),那么你所受的苦可以得到,你所失去的可以重新得到。我希望你仔细考虑这些劝告(李炎),理解我的心思。写这封信的时候,我反复叹息,反复哭泣。”
228年春至231年秋末,丞相诸葛御敌一次,北伐四次。虽然也有企图通过拔城杀敌、夺取土地的,但北定建立中原,尤其是夺取凉州的根本目标并没有实现。在四次北伐中,除了第一次误用马谡战败撤退,第三次小规模用兵外,其余两次北伐都是因为口粮不好而被迫撤退。
所以诸葛亮回来后没有再动员,而是花了两年多的时间精心准备,才在公元234年2月走出斜谷,发动了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