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阀袁绍占据四州,以无与伦比的力量放眼天下。但问题是,他有一个对手,被东汉著名人物徐绍称为曹操,是一个“能治天下之臣,乱世奸臣”。曹操以申不害、商鞅的法家思想治理军事,以韩非、白起的运筹帷幄打击敌人,认为军事工作要以大局为重,不记仇,尽心尽力对待下属,所以能够迅速成长为袁绍的敌人。
袁绍最大的失策是他是东汉将军,却坐视曹操这个骑自行车的将军把汉献帝从洛阳带到徐县,给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机会。在关系到中原整体统一的官渡之战中,曹操面对10倍于自己的对手,采取了东引西进、夺敌辎重的策略,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争范例,导致袁绍军队的覆灭。东汉建安十年(205年),袁绍之子袁尚、袁,胁迫幽州、冀州军民十余万,前往乌桓、塔敦可汗。
盘踞在东北边陲的袁氏残余势力,一直是曹操南下西进的隐忧,后患不除,犹如背上的一根刺。曹操经过精心准备,于建安十二年(207年)率军北伐乌桓。由于信息闭塞,面临灭顶之灾的乌桓并不知情。
曹操先在今河北境内开凿平陆渠、全州渠,连接滹沱河、沙河、何炬河、潞河,保证粮草运输畅通无阻,然后舍弃大路,走山涧,经卢龙塞(今河北喜峰口)、白潭(今河北承德西南),于八月直捣乌桓统治中心柳城(今辽宁朝阳)。
当大军离柳城还有200里的时候,塔盾等人才注意到,急忙集结数万骑兵进行抵抗。曹骏和乌桓骑兵在白狼山(今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大阳山)相遇。曹操登上白狼山顶,看到乌桓骑兵数量众多,但队形松散。于是令大将张辽为先锋,冲向敌阵。塔盾战败被杀,乌桓二十万大军全部被俘。袁兄弟逃往辽东。
白露红叶金风大雁如画的美景,在刚刚获胜的曹操眼里已经变得微不足道空。63岁时,他没有在辽宁停留,而是骑着马从柳城来到海边。面对波涛汹涌、一望无际的大海,他写出了气势磅礴的《观沧海》:“碣石在东看海。大海如此广阔无垠,岛屿高高耸立在海面上。树木和百草枯草,非常茂盛,秋风吹得树木发出悲伤的声音,大海正在涌动巨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似乎来自浩瀚的海洋。太阳和月亮之旅,如果出去的话。韩是才华横溢的明星,若出其不意。还好,连,歌里唱的。”
充满勇气的曹操对乌桓的投降并不感到怜悯。后来又把乌桓三县和乌桓校尉颜柔所辖的于右任、周玑乌桓的一万多名投降者迁到内地。久而久之,这些乌桓人逐渐被汉人同化。
袁兄弟并没有苟延残喘多久。曹操班师途中,袁兄弟的首级被辽东太守公孙康快马带来。
袁被杀后,他21岁的妻子被曹操的长子曹丕收养。婚后,她为曹丕生下曹睿(魏第二个君主)和公主。虽然罗真每天都在模仿蛇一样迷人的盘绕式发型(后人形容她的发髻“别出心裁”),但很久都没有得到曹丕的青睐。在她香消玉殒的日子里,曹丕的弟弟曹植以她为原型。“曹植写的罗神是罗真,和曹植有一段嫂子情。”这是唐代学者李善发明的,因为曹丕娶罗真时才13岁。当曹植到达洛阳时,罗真已经自杀一年了。他写了《洛神赋不朽》,原名《干振赋》,因曹睿觉得不道德而改名。
现在,我们从顾恺之的名画《洛神赋图》中看到了洛神的风采,但这还不够,因为曹植笔下的洛神更精彩:“她轻如受惊的洪飞,柔如舞动的游龙,满如秋日的菊花,庄严如古松。仿佛,像偶尔被薄云遮住的月亮;飘动着,像被强风吹起的雪。远远望去,亮如旭日;仔细看,莲花刚出水就娇嫩了……”照此看来,罗真的相貌应该在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上。
留在家乡的乌桓遗址,不久被同宗鲜卑占据,后被鲜卑的慕容、宇文、段等兼并。西晋以后,乌桓与其他民族杂居,形成了所谓的“杂胡”。
随后发生的事情清楚的表明,乌桓再也没有从三国时期站错队带来的震惊中恢复过来。我们刚刚听说嫩江以北有一群古代乌桓幸存者。到了唐朝,他们自称“乌丸王国”,充其量是个小镇。
从此再也没有人听说过“乌桓”这个名字。在没有新发现的情况下,后人可能只能选择想象和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