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复杂多变的性格也体现在儿子身上。曹操大概很荣幸被选为中国五千年历史中最好的父亲。
他的儿子们不仅能力非凡,而且能力范围也各不相同。如果暂时忽略来自母亲一方的遗传因素,也可以从这些儿子的成功看出曹操自身遗传结构的复杂性。
继位的曹丕
曹丕作为皇帝,无话可说。在一次大宴上,曹丕甚至向他的臣下提出了这样一个荒谬而可怕的问题:“如果国王和他的父亲都患了同样的顽疾,而你手里只有救命的药,你会先救国王还是先救父亲?”
这类似于有些女人总喜欢刁难老公的弱智问题:“如果我和你妈同时落水,你先救你妈还是先救我?”但他说:“自古及今,无不朽之国,无可掘之墓。”
在这种情况下,难得有这种作为九五雕像的自知之明。曹丕作为文学评论家,有劈山之力。他在《零散典论论文》中,不仅说了“盖国家大业,不朽大事”的美言。
在文人的感召下,他以蓝光之德对当代文人进行了批评,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第一次尝试。《质书》与吴对建安七子的总结也是相当重要的。曹丕的文章虽然比不上他父亲的恢弘大度,但却可以组成自己的家庭。
曹丕的观察能力相当不错,如“女子无美无恶,入宫即妒,文人无德入朝即愚”,“纵观古今文人,不计较细枝末节,鲜有能以名利自立者”,“自古文人相轻”,都切中要害,不是人所为。
有了这些文字,曹丕可以在中国文学史上自由驰骋,在中国帝王史上占有不亚于他的显赫地位。
才华横溢的曹植
有必要提一下《英才》的曹植吗?在他的辞赋中,有最为丰富多彩的意象,不仅落后于他人,而且是千年也比不上的。
曹植还在郁闷。从早年开始,他就和哥哥曹丕争夺皇太子权,尤其是走司马门被曹操鄙视后,曹植的地位一落千丈,连妻子都被父亲杀死。
作为幸灾乐祸的后人,“诗人是从灾难中被拯救出来的”,“一个诗人要提防繁荣”,相反,我们可以从他的诗中读出更多的辛酸。人生的厄运转化为艺术的亮色,是艺术界屡试不爽的规律,曹植更是如此。
人们习惯于把曹植想象成一个软弱的诗人,满腹牢骚,整天只知道和几个性情相近的朋友喝酒聊天。这其实是一种错觉,是曹操培养儿子的基本方向。虽然曹植的剑术、摔跤、射击不如曹丕,但他在战场上的志向是不输壮士。
如果说他是受父亲之命,被迫前往合肥与孙权作战,那么他在曹丕死后,多次给曹丕和曹睿、魏明帝写下“求自测表”,就明确表达了曹植在战场上也是有勇有谋的。
武功惊人的曹彰。
曹操有个黄胡子儿子,叫曹彰,武功惊人。也许他能与一流的专家如储旭和典韦竞争。他不仅擅长射箭和骑马,还拥有“有手的野兽”的传奇经历。
如果你相信史书记载,曹彰打虎和后世的宋武完全不一样:曹彰几乎是狮子打兔子让老虎俯首帖耳,没有一丝脾气。
曹操自己也对这个“黄胡子”很满意,但还是不忘提醒他:“你不知道读书,只知道骑马和击剑。这是什么本事?”我亲自圈了一批经典给曹彰读。
曹彰肯定是挺不情愿的。他常常私下向人诉苦:“君子要满世界跑,以卫青、霍去病为榜样,带领十万将士驰骋沙场。他在家怎么当医生?”曹彰真的得到了机会。作为小七的将军,他带兵镇压了戴军吴湾的叛乱,曹彰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曹彰临行前,曹操曾告诫他:“留在家里做父子,做仆人。如果你违反了我们的军令,你就别指望我会宽大处理。”
才华横溢的曹冲。
曹操还有一个小儿子曹冲,大概是曹操儿子中最优秀的。他不仅是最聪明的(比“才子”曹植还聪明),也是最善良的。曹冲天生睿智,见解深刻,富有同情心,曹操对他宠爱有加。
曹冲的死,可能是曹操一生遭受的无数打击中最痛苦的一次。当时曹丕劝父亲去拜谒,曹操脱口而出:“这是我的不幸,也是你的大幸。”曹丕称帝后,曾心有余悸地承认:“如果苍树(曹冲子)在,就轮不到我坐上皇位了。”
有一件事可以解释曹操丧亲之痛:一直不相信天命的曹操担心幼子墓中的孤独,甚至打起了“攀阴婚”的主意。一个叫李渊的人也有个女儿,死得早。曹操要求将这个不幸的男孩和女孩葬在一起。李远拒绝了。
曹操的几个儿子虽然都很优秀,但寿命都不长:除了曹冲,长子曹昂早就战死沙场了,但曹丕只活了四十岁,曹植四十一岁,曹彰死得更早。曹彰的死也和曹丕的权术有关。不同的是,曹彰并没有拔剑,而是“怒发冲冠”。
曹操之死经常被人嘲讽,因为他死前语无伦次,没有豪气,甚至对自己的婢女说以后该怎么做,甚至考虑到“装鞋分香”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
但在我看来,曹操的《遗令》不仅不同于俗,而且风格独特,其中闪烁着清明、睿智和难得的质朴。他肯定了自己“军中护法”的严格性,明确指出自己一贯的“小怒大疏忽”不可模仿。
他对自己的丧礼规格做了严格的限制:“衣随时”和“无宝”。他要求“戍兵者不得离部,各司其责。”那是1780年前,世界上有一位英雄,享年64岁。
虽然曹操的遗书明确指出了他的埋葬地点:“葬于西山,紧靠西门豹庙”,但奇怪的是,曹操在漳河上设七十二疑冢的说法却不胫而走,越传越恶。
无风不起浪。我相信这个传说的始作俑者大多是盗墓贼。他们一定是把西门豹庙附近的大小山头翻了个底朝天,一无所获。他们在抑郁的时候,只能编造这个传说来安慰自己。
多有趣啊!曹操墓究竟在哪里?曹操《遗令》中透露的是“人在旦夕,言犹在耳”的真情,还是更深层次的欺骗?有人曾恶意地写道:“我不怀疑人的话,但我不知道一件事。”七十二疑冢一发现,就有一具藏尸。"
马上有人代替曹操回答:“我不怀疑人的话,但我不知道一件事。”我在七十二外埋墓,哪里能找到你的尸体?“无聊死了!
让他们发泄他们的愤怒,我们不是盗墓贼。有了这个时间,不如回到梅子青葱的时刻,再听一遍曹孟德的英雄论。
“如果天下没有孤儿,不知道几个人当皇帝,几个人当国王。”曹操不避自夸的感觉也值得我们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