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说》简介
魏夫人(272-349),本名魏硕,河东安邑人,晋代著名书法家,廷尉魏湛之女。
魏家世代做书法家,嫁给了汝阴太守李矩,丈夫李矩是个好官。魏夫人师从钟繇,教法奇妙。魏夫人与王羲之的母亲是表姐妹,成为“书圣”王羲之的书法老师。永和五年卒,享年78岁,葬于浙江嵊州。
《魏说》中的民间谣言
清洗墨池。
苏庄村东头有十亩泊塘,名为魏夫人洗。据说魏夫人小时候练过书法,态度很认真。有时她一写就是几个小时。累了就去门前的水池洗笔砚。
有一次,她练字累了,就把笔和砚台放在一个桶里,放在一个池塘里。池塘里的水从此被染成了黑色,后人把这个池塘叫做魏夫人洗。
吃墨水
有一个魏夫人吃墨的故事。也就是说魏夫人经常边吃东西边看书,有一次一个馍馍就把墨水吃光了。
王羲之来看她吃了没有,看到菜还在桌上,砚台里的墨已经没有了。魏夫人意识到她用小圆面包把墨水吃光了,他们不禁笑了起来。
给鹅画龙点睛
有一次,王羲之画一只鹅,什么都画得很好,哪怕眼睛是左的还是右的,总觉得画得不好。于是,我请魏老师夫人给鹅画龙点睛。魏夫人接过笔,点了点头,可就在这时,鹅飞走了。
墨水雨
有一年夏天,魏夫人学会了书法,把周围山上的石头、树皮、能写字的地方几乎都写了下来。
有一天,突然下起了大雨,石头和树皮都被洗得鲜亮,雨水和墨水混合成了黑水,于是就有了传说中的“山上下了墨汁雨”的故事。
观音老母饼
一天,魏夫人化装成观音的母亲,去市场卖糕点。她不像别人那样做蛋糕。她把案板放在脸前,烙在背后,一个饼从头滚到背上,刚好落在煎饼里。围观群众座无虚席,赞不绝口。
后来王羲之也来看了。他看到热闹的时候,忍不住脱口而出,这手艺太棒了。魏夫人听了王羲之的声音,说不如王羲之的书法。王羲之以为是神仙感动了他,他高兴了,但又觉得这个观音妈妈的烙饼技艺实在太高了,自己的字都比不上她。
于是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练到和观音老母的煎饼一样精彩。从此,我又跟着魏夫人苦学了一年,然后我告别老师,走向社会,融合名人之才,自成一派,最终成为一代书法大师。
翡翠白菜
也就是说,魏夫人的《笔图》写好后,呈献给皇帝阅读。皇帝看了以后,连声称写得很好,就把大臣叫来,送给她一件稀世珍宝——翠玉白菜。
魏夫人在世时爱不释手,经常放一张书桌。她死后,家人作为纪念的信物,把玉白菜作为魏夫人的祭品,经皇帝批准下葬。这件国宝现在在台湾故宫博物院。
魏说对后世的影响。
魏夫人不仅在书法艺术实践方面成绩卓著,在书法艺术理论方面也颇有建树,作了全面深入的论述,著有《笔图》一卷,全面深入地查阅了相关的书法理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她在书中首次指出书法之美是“不先用笔”。提倡学书法要追根溯源,学古人,反对熟能生巧,学而不支,学而无用,学而不成功。魏夫人还建议,在学习和创作时,要注意笔、墨、纸、砚的品种和产地,强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还强调要注意写作,不同的写作风格要采用不同的写作方法,具体分析,说:“性急慢写者,慢写者。笔近而不紧,心不平,第一笔必败;笔若远急,先有意写者胜。”超出了单纯讨论用笔的范畴,对书法艺术中的笔与意的关系以及书法家的修养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这实质上是魏夫人一生书法艺术实践的结果,代表了她对书法艺术理论的总体认识,为后世书法家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成为中国书法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和评价标准,对历代书法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魏夫人的“笔图”虽然参考和借鉴了前人的一些论述,但在继承的基础上,又少不了魏夫人的发展和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