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第一猛将吕布,在国人眼里真的不怎么样。因为他有勇无谋,奸诈奸诈,先造反丁原,后造反董卓,四处游荡云雨,最后他孤家寡人,死了,给了张翼德一个“家奴三姓”来骂。《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说:“吕布有胜虎之勇,但无英之术,且轻敌狡猾,唯利是图。自古及今,无此事。”
但在日本,吕布的受欢迎程度远远超出中国人的想象。为什么日本人如此受吕布追捧?这还得从日本文化形成的日本人的共同思想说起。日本自古以来武士、文学家、诗人层出不穷,却没有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在鲁思·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中,日本人的身体不时停留在少年的水平。
日本人判断一个人是不是英雄,不是看他的职位,而是看他的“努力”和“用心”。换句话说,日本人的道德敏感度远低于中国人。在日本人看来,吕布这个致力于乱世奋斗的人物,是一个“为自己的自信而努力生活”的枭雄,即使时不时造反,也情有可原。
在这种奇特的文化熏陶下,当代日本人不忏悔历史就不难理解了。我们常说日本人崇拜强者,但日本人对失败者一直是宽容和纵容的——前提是你真的很努力。比如日本人很喜欢的著名杀手团幕末新写作团,按照中国人的观念,阻碍改革的新写作团就是幕府的鹰犬,再怎么努力也是一群逆势而行的家伙。
但是日本人很宽容,以为可以坚持自己的自信,哪怕是逆势的,错的。同时,日本人更容易把感情投入到英年早逝的人身上。比如几年前日本做了一个“日本民众最喜爱的100位历史人物”的评选。日本高层中有幕末政治活动家坂本龙马,新写作组副主任土方岁三,维新运动三杰之一的西乡隆盛,平安时代的悲剧英雄袁艺静。战国霸主信长位列第一。
这些人的共同特点就是死的早,死的惨。坂本龙马死于暗杀,土方岁三死于造反派的枪下,西乡隆盛在叛乱后自杀,元吉因立功被迫自杀,织田信泰被部下的叛乱杀死。
吕布作为三国最强的人,最后被绑在平阳处死,日本人难免同情他:不幸的孤胆英雄。几年前,高希希版《新三国演义》播出后,很多日本的吕布粉丝产生了相反的效果。在网上,何润东扮演的吕布摘录了两段。翻译后,原文未被复制:
1.白脸演员。吕布毕竟是英雄。以前总是由一个面相坚毅的演员来演。看到这个演员我真的很惊讶。
2.吕布是个年少无知的少年。虽然长得帅,但他并不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好的武将。你就不能找个更强的演员吗?
日本人想出了一个“反思新闻”
日本一些三国迷成立编辑部,模拟三国时期派记者采访的方式,一直感谢他们,导演了一场以新闻报道三国历史的闹剧。这是对历史的另一种解读或“玩笑”,但也正是由此,很多日本人理解了三国。
在我的手边,有这样一份日文报道:《远射——吴栋老将黄盖欲降曹?据可靠消息,东吴老将、丹阳校尉黄盖,目前已与联络,有投敌之意……”看到这里,很多人会感到困惑——三国时期的日本记者是怎么出来的?
事情就是这么奇怪。日本东京千代田区有这样一份报纸,叫《三国新闻》。假设你看了这份报纸,还能在页面上找到“马军工坊”做的南导车广告,还有追星族透露的小乔照片!
原来这是日本一些三国爱好者设立的编辑部,模拟三国时期派记者采访的方式,一直感谢他们,从而编导了一场以新闻报道三国历史的闹剧。这本《三国志新闻》出版了100多期,最后装订成图文并茂的书,在日本也成了畅销书。
这种搞笑的报道方式虽然荒诞,但让人感觉身临其境,内容严格依据三国史实,考证相当专业。许多日本人表示,正是通过这份“报纸”,他们真正了解了三国。那么,这种古怪的日本报纸是如何报道三国的呢?我们来看看他们报道的赤壁大战。前面提到的“长镜头——吴栋老将黄盖有意降曹?”该报47期有一篇独家报道,说黄盖给曹颖送了一封密函,推测他准备投奔曹骏..本文还介绍了黄盖的背景,称其为零陵县全岭人。曾跟随孙坚,是孙策的猛将。同时表示在赤壁战争观上与张昭接近,主张战争。“假设黄盖投降是真的,对战局影响很大。”最后,编者按评论道。
《三国志新闻》第四十七期主要讲的是赤壁之战(上一期主要讲的是诸葛亮渡江制服孙权分兵对付曹操)。其头条报道为《20万曹骏,5万孙刘连军,5万孙刘连军,背水一战——联军胜在序列战》,描绘了赤壁一战,曹骏暂时退出武林,孙刘连军与之进入持久战的情形,并配有诸葛亮指挥水战的照片。在第一版的底部,放置了一张作战地图,说明双方在这场战斗中的姿态。
不过这一期最精彩的内容还是第二版的《江东之战,本报深度预测》。在这个专栏中,该报聘请了两位“军事评论家”撰写关于这场战争的预测。其中,马休将军的文章《曹骏必胜》引用历史数据库,说明自汉家得天下以来,还没有一至四人的军队取得过战争的胜利。
而且马将军以为孙刘联盟是灵魂伴侣,周瑜兵力不足,只好将刚刚战败的刘备军队纳入联盟,却没有意识到刘备军漏网之鱼,受到了惊吓。而且,曹骏正在尽力锻炼水军,他的水平提高很快。虽然第一次打败仗,但论实力,曹操最后会赢。所以刘备和孙权想当然地认为,要想保命,最好还是尽快投降曹操。
但另一位评论家沈世龙先生却不这么认为。他的文章是周瑜的别出心裁,不容小觑。沈先生认为孙刘联军确实比弱,除了夺取敌人的交叉点外,几乎没有什么优势。但他也指出,联军总司令周瑜的智谋是出类拔萃的。
虽然在北方知名度不高,但周瑜理论上是孙策身边最好的常胜将军。他决心打主战场,而且一定是稳操胜券。根据沈世龙先生的分析,盟军打败曹骏的唯一机会是在水上作战。曹骏缺乏水上作战的经验,携带过多的马匹和干草,必然会影响船的机动性。“江东的安危就寄托在这个年轻有才华的武将(周瑜)身上了。”沈世龙说。
一页上的两篇文章,加上两位军事评论员道貌岸然的照片,让人想起了伊拉克或黎巴嫩战争期间的新闻报道。像今天的任何报纸一样,一些娱乐和八卦总是合理的。因此,这一期报纸还刊登了“才女蔡文姬十二年后从匈奴归来”等花絮。
它看起来像一份引人入胜的报纸,不是吗?然而,几乎紧接着,该报就以《赤壁二十万曹全军覆没》为题,出了一期特刊。内容包括“盟军火攻计划得逞,曹操平定江南计划中止”、“丞相曹操九死脱险”、“黄盖归本阵”等,其中还包括“在野党军师庞统,据说曾引诱曹骏上船”、“黄盖挨打是苦计”、“诸葛亮祭天赢东风”等一系列“未经证实的谣言”...
如此激动人心的报道,再加上“战地记者”冒着生命危险拍摄的燃烧的军舰照片,假设三国时期有这样一份报纸,我想今天的报纸上也不会有路透社和塔斯社的消息了。
不过,这一期还有一篇颇具讽刺意味的文章,是编辑部的心虚揭秘——《三国新闻》最后一期刊发“长镜头——老将黄盖欲降曹?文章”。经核实纯属谣言,特此更正。此报道给丞相曹操的官兵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本报在此郑重致歉……”
就连我这个中国人也不禁感叹三国时期的报纸都到这种程度了——真是家里功夫。(原文来自《智野史》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