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后期蜀将姜维,是历史上一个不太被重视的人物。
一方面,三国志的名将太多,而这些名将所专注的历史都是在三国前期,姜维所在的后期并不是名将活跃的阶段;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叛逆者,晋代所撰的《三国志》正史,也不敢过分褒扬地描写姜维,只和姜一起发表了《万飞易》。末了题了一句:“姜维是个武功高强的人,立志成名,却玩弄众多旅人,不明确,不果断,终致败亡。”仅此而已。
但吸引我注意姜维的是蜀国的灭亡和姜维劝降钟会的叛乱。试想一下,一个亡国者就能成功说服敌方将领与自己一起造反。这是什么样的人才?细读历史,发现独生女诸葛亮确实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才。
一个年轻人的成功是机缘巧合成为师徒。
姜生于公元202年,是曹操确立地位的官渡之战的第二年,也就是赤壁之战的前六年,赤壁之战分为天下三部分。姜维的父亲是魏国的官员。姜维15岁左右的时候,为了镇压羌戎叛乱,不幸牺牲。因为战死沙场,魏把副将的职位让给了儿子姜维,可谓少年得志。
姜维从小喜欢儒学大师郑玄,这让他在若干年后与诸葛亮的思想不谋而合。
228年,诸葛亮出祁山。此时姜维26岁,诸葛亮47岁。诸葛亮北伐是第一次。赵云、邓骘两将出战,郭玮命曹真为将军。鉴于赵云、邓芝率领的军队,布下重重防御,却没想到这是声东击西。一边是两军对峙,一边是诸葛亮已经率主力进攻祁山。
当时,姜维的顶头上司天水太守马遵正带着姜维和郭淮在附近做地方视察。郭淮听说诸葛亮要攻打祁山,祁山周围的大部分郡县都已经被蜀国攻陷,大惊失色,立即向东进发,准备驻军。
但马尊平庸却多疑,下属不满。诸葛亮被害的消息传来,他的一些部下偷偷逃到了诸葛亮那里。此时,马遵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稳定军心。相反,在没有逃跑的手下看来,他越来越像个间谍。于是生活还算信得过的姜维(毕竟姜维的父亲是为魏而死的)出去打诸葛亮,自己却偷偷跟着郭淮去了上托。
等姜维发现老板跑了,已经太晚了。主人跑了,军队的士气自然更散了。姜维被诸葛亮打败了。等到姜维率领残部去找上官的时候,马遵已经把姜维当成是被诸葛亮降服的人了。姜维要马遵在城外开门,城里的马遵却认为姜维此举是诸葛亮的计策。上官的城门一开,就会有大军进入。
胆小的天水太守站在城墙上,骂骂咧咧地说“你家的人回复都是贼”,还向姜维射箭。姜维打了败仗就够郁闷的了。被上司骂得更加憋屈,心灰意冷,只好投靠诸葛亮。从这一刻开始,这个永恒的师徒的人生有了交集。
作为诸葛亮唯一的学生,可想而知姜维是怎样的人才吸引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后,诸葛亮给长期在朝廷呆着参军的蒋琬写了一封信,这样描述姜维:“忠于时事,思虑精密,凡有所考,雍南()和姬昌()不如人。人,上士凉州也...
姜伯约对军事非常敏感,既有勇气又有理解。此人心系汉朝,可才可才。当他结束军事教学时,他应该被送到皇宫见主。”于是,姜维在不到30岁的时候,成了一名西域将军。从此,姜维成为三国后期最耀眼的将军。
孔明去世,大将军司马承智胜。
234年,姜维32岁,诸葛亮54岁。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死在五丈原半路上,而司马懿是魏国大将。姜维知道,诸葛亮去世的消息一旦传出,不仅蜀军会大乱,司马懿也会立即进攻,于是下令糜竺不要发丧,悄悄退兵。
然而,这个消息最终还是传到了司马懿的耳朵里。与诸葛亮并肩作战多年的司马懿大喜,立即出击。姜维调整队伍,立起诸葛大旗,敲响战鼓,打起了正面战。
疑心司马懿,担心诸葛亮之死是陷阱,赶紧退兵,而姜维则命杨易引小分队先行造势,自己则率军安全返回蜀国。
作为离开老师诸葛亮独自挑起重担的第一战,不得不说还是挺好看的。他没有表现出一个男人的勇气,而是和司马懿正面交锋。蜀国第一大臣诸葛亮死后,军心涣散,有效地保存了蜀国的实力。后来,他被追封为侯平祥,统领全军,成为蜀中最重要的将领之一。
后来又率军大力平定蜀中少数民族之乱,使蜀国在宦官当道、统治者掌权的环境下延续了几十年。
但遗憾的是,整个时代的大气候并不是他一个人改变的。
诸葛亮在内政上费尽心机,竭力平衡蜀中各派的斗争,但还是没能彻底解决魏延和杨毅的矛盾,以至于诸葛亮死后,杨毅马上杀了魏延,费祎用政治废掉杨毅后自杀,而费祎自己也神秘遇刺身亡。再加上宦官黄浩当权,使得姜害怕重蹈马尊时代的悲剧,只能远离京城避祸。
文武官员都以攻为守,铸就辉煌。
但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姜维依然以个人的智慧书写了蜀国最后的辉煌。蜀国的实力在三国中只能排在最后。
蜀失荆州后,只剩下一州,而魏独占九州。面对敌众我寡的局面,诸葛亮的策略是以攻为守,主动出击,步步蚕食,进而完成“复汉”的终极目标。五次远征祁山攻克魏国,除了第一次因马谡失守街亭而匆忙撤退,最后死在中间,每次都攻占了魏国某城。可以说,按照诸葛亮的计划,在过去,刘备未了的心愿就要实现了。
诸葛亮死后,姜维彻底贯彻了诸葛亮的政策。除了积极平息国内叛乱,他还不断攻击魏。从238年第一次出祁山到262年最后一次出兵,姜维在20多年的时间里竟然组织了十一次北伐!其中赢了5次,平了4次,输了2次。
需要说明的是,与诸葛亮时期的赵云等其他将领不同,在姜维时期,蜀国已经处于“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地位,而姜维与诸葛亮最大的不同就是武力也更胜一筹,所以他凭借自己文武双全的本事,多次单枪匹马与魏国众多将领作战,立下赫赫战功。
263年,钟艾率领魏国军队攻打蜀国。此时的姜维因为宦官专权,正在避乱。他听到魏国进攻的消息后,就出去驻扎在剑阁,与魏国的前沿部队作战。
可惜世界上只有一个姜维。姜维虽然在剑阁镇压了魏的军队,但邓艾一方面让钟会继续在剑阁与姜维撞车。另一方面,他带领部队走一条小路取阴平,穿越400公里荒凉险要之地,奇袭成都门户绵竹。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猝不及防,壮烈牺牲。
绵竹失陷,姜维得到消息后想出兵抗敌。这时,刘禅的投降书到了,姜维只好向钟会投降,钟会被他打得很狼狈。“兵咸怒,拔刀石。”
成都的忠臣,有的带着妻儿自杀了,有的退休了。如果姜维也像他们一样,我绝对不会写这篇文章纪念他。姜维人生中最美好最悲壮的一幕,才刚刚开始。
姜维被贬为魏后,成了钟会的部下。而他对钟会的奉承也是相当独特的,这让钟会很喜欢姜维,把他当成自己人,甚至出门还坐在同一辆马车里。试想一下,曾经两个敌对国家的将军打了无数仗,最后,其中一个变成了投降。其实钟会对姜维也能这么好。是钟会太笨还是姜维太有政治智慧?我觉得只能是后者。
率领军队攻打蜀国的是钟会和邓艾,而攻打成都并接受投降的却是邓艾。于是,所有的荣耀都给了邓艾,钟会坐冷板凳。这让钟慧很不开心。姜维抓住这个机会,和钟会商量如何设计除掉邓艾。
于是钟会买通监军,监军报告邓艾要造反,于是司马昭下令召回邓艾,护送回京。
邓艾对这一举动感到不解。264年正月十五,钟会到达成都,邓艾父子却被押上囚车,踏上了回洛阳的路。这个计划的成功,让姜维成为了钟会的心腹。然后姜维开始了他的第二招,反叛钟会。
此时钟会是邓艾降职以来唯一的大将。魏军、蜀降兵二十余万。维将利弊告诉钟:你看邓艾,一个学生,可以成为一个囚犯,由军队监督。你的未来能好到什么程度?魏军现在是听你的,我当时也掌管蜀军。就凭我们两个人休整这20多万军队,要攻打魏可不容易。
历史的真实性是不可检验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姜维作为将军,可以离间敌方将领,造反。这是什么样的个人魅力?于是,钟会决定彻底叛变,重新立为帝,举蜀之旗,与魏作战。
此时,姜维也深切感受到了复辟国家的前景,给刘禅写了一封密函:愿陛下忍辱几日,臣欲复辟国家,日月清幽,重见天日。
可惜消息终究还是泄露了。司马昭立刻派一万骑兵进入蜀国,这进一步推迟了钟会叛变的计划。于是姜维和钟会只好孤注一掷,囚禁了所有魏军将领,并伪造了王太后的遗诏,称司马昭被废黜。
姜维认为钟会应该决定杀光魏军中的所有将领,但钟会念在一起当主公的旧情上犹豫了。被囚禁在魏军的将领深恐邓艾的下场,立即和尚未被扣押的魏军遗骸一起响应,加上各营官兵去营救他们的主公。
264年正月十八日中午,胡瑗率领魏军残部和钟会在成都蜀国宫城激战。钟会最终因寡不敌众被杀。看到钟会被杀,姜维知道救国无望,在63岁时拔剑自杀!
纵观姜维的一生,有很多悲剧。他投靠蜀,是因为被上司怀疑;虽然成了诸葛亮唯一的学生,但那是在诸葛亮去世前几年。连诸葛亮都觉得,认识姜维太晚了,他的人生还没有完全教给他。后来虽然成为蜀中第一将军,但因为是将军,在朝中没有派系和根基,无法与黄浩等人对抗,所以受到排挤。
十一次北伐,最成功的一次差点攻入长安,但因为黄皓怂恿刘禅,刘禅担心姜维成功后造反,让他赶紧回成都,使得这次远征白费了。这和几年后精忠报国的岳飞拿到的13块金牌差不多!即使最后蜀亡了,姜维还是能够成功的说服魏国的两位将军作战甚至造反。姜维的军事文化成就和他的悲剧人生可谓空对比!
姜维的同乡、清翰林学士龚剑锋,曾在其专业《甘谷县志》中评价姜维:“夫知天下事不可为,孔明也;明知国事不可为,姜伯约也”。两人相识、相交、相知,是基于意气相投,善意代代相传。
诸葛亮为了报答刘备会见他的恩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报答诸葛亮会见他的好意,姜维煞费苦心。他们是同一类人。他们把感恩报恩的善举推向了极致,为后人树立了道德标尺。士为知己者死,姜维继承了诸葛亮的军事谋略和道德观,把毕生的才华都献给了蜀汉。
我想没有人能否认姜维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将军。诸葛亮虽有文采,却丧失了军事技能。姜维继承了诸葛亮的才华和自己的实力,成为三国后期唯一一位才华横溢的将军。可惜,天才的背后,有太多的悲剧,太多的遗憾。
如果姜维能早一点认识诸葛亮,如果诸葛亮能多活几年,如果他能果断杀了黄浩,如果他骗了钟,他最终会成功……太多的如果。
我在姜维身上看到的是无尽的遗憾。就像鲁迅先生说的,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了给人看。诸葛亮之死,犹如秋叶的静美与苍凉;而姜维的死,就像烟花一样灿烂壮烈。
永恒的风,最后的尘埃。诸葛亮复辟汉室,未能实现退隐田园的梦想。而姜维却未能完成武侯遗志,复兴国家。但他也把三国中最精彩的个人传奇留给了后人!(原文来自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