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以曹操为首的曹氏家族不仅强大,而且人才济济,就连他的儿子也出类拔萃。比如曹丕和曹植是两兄弟。既然是兄妹,为什么曹丕要杀曹植?曹丕继位后是如何对待曹植的?
同父异母的曹丕和曹植为了得到曹操的认可,互相竞争,所以失去了血缘关系。他们聚集了自己的文人顾问,为自己谋划策略,并在曹操死后为继承权而相互争斗。他们性格不同,各有利弊。
在文学造诣上,曹操意气风发,但曹丕文风婉约,字里行间总有一丝纨绔之气,而曹植文采天资,言语中透露出报国之志的豪情。曹丕在文采上总比曹植差一点。
建安十五年,曹操率群臣访铜雀台。心情愉快的时候,我让曹丕和曹植各自写文章娱乐我。曹植机智敏捷,写的文章是朝臣中的佼佼者。
曹操对此很得意,想好好培养曹植。希望他不仅能写诗,还能有治理国家的能力。所以曹植被封为侯平元,赋予了他广纳贤才的资格。曹丕被任命为五官中郎将。虽然没有封爵,但他进入了国家事务,从而积累了治理国家的经验。
杨修和丁仪都是曹植的拥护者。而曹植等人始终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不善于权谋,没有达到政治家的高度。曹植为人任性,天马行空。他接待韩丹春时,照顾仪容仪表,轻视他,坐公交车,不守规矩。只是出于好奇,他特意从禁止出入的司马门出宫祭奠皇帝。虽然不是故意的,但他还是很大胆。
曹操气得杀了大巴使,对曹植不满。杨修在曹植的队伍中也是傲慢的,他的风格冒犯了曹操。在这场权力之争中,曹植不善政治的性格缺点暴露无遗,说明他不具备政治家的能力。
从这个角度来说,曹丕能成功拿下魏国皇帝的位置,肯定比曹植更受欢迎,更有能力运用政治和政治家风度。同时,假设曹植登基,结果可能和南唐皇后李煜一样。
曹丕颇有心机,得到了贾诩、司马懿、武陟的支持。他自己的性格善于做作;不择手段,权力是可以容忍的。曹丕故意得到曹操的继承权。
曹操死后,曹丕心狠手辣,要杀曹植,逼曹植当面写七步之内的诗,否则就要处死。好在曹植聪明,马上写了一首诗,影射曹丕对自己手脚的残忍:煮豆烧豆,豆在釜中泣。我们同根生,急什么?这就是那个著名的故事,讲的是项羽为什么如此着急。
南北朝山水诗第一人谢灵运说:“天下只有一石,曹子建有八斗,我有一斗,古今分一斗。然而,即使是诗坛无双的曹植,在权力斗争时也是如此苍白无力。
长兄曹昂死后,长达十年的太子父子之争开始了。到曹操快死的时候就结束了。这一时期史书记载的也就那么几个。而且都以曹丕的胜利而告终。最后一次遭遇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关羽攻打曹仁,曹操命曹植救曹仁。曹植因为喝酒失去了最后的机会。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死。君不见,曹植的谋士是杨修,而杨修很聪明。曹丕的谋臣是司马懿,他的长处在于隐忍。所以在这场权力斗争中,至少大部分时候可以推测,曹植处于优势地位,可以肆无忌惮地对曹丕发起攻击,而曹丕只能小心翼翼地自卫,以防被抓。
不过,最终坐上龙椅的还是曹丕。原本引来了曹丕的嫉妒。另外,曹植很有才华,后人评价曹植、李白、苏轼都有“不朽的才华”。一定有很多崇拜者。当时曹植的仰慕者都是士绅,大部分是地主。很容易在曹植周围团结起一股巨大的力量。这样,就会威胁到曹丕的皇位。
自古以来,统治者都想尽办法铲除任何威胁到他们的东西,曹丕也不例外。但迫于母亲卞氏和舆论的压力,他没能直接杀死曹植。但曹植永远是他心中的一根刺,他永远无法容忍曹植积蓄自己的力量。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改变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