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吕布起初是丁原的养子,后来被董卓引诱杀了养父丁原。杀了丁原之后,吕布认董卓为义父,但后来王允又以美女《丢西姆的故事》为诱饵,杀了第二个义父董卓。由此,吕布“三姓家奴”的形象深入人心。
从此以后,人们就改形容有钱为父,有奶为母的人,痛斥他们为“家奴三姓”。对于没有气节,被权力任意支配,没有独立意识的人,人们也把他们形容为“三姓奴”。
然而,历史的真相是什么?董卓真的是有奶的妈妈,有钱的爸爸吗?吕布:我不该被称为“三姓家奴”
吕布杀丁原——被蒙蔽的杀手求荣誉。
先看吕布和丁原的关系。反思说丁原对吕布“体贴”,但没说吕布是丁原的养子。单就这一点来说,吕布就戴了个空“家奴”的帽子。有人可能会说,就算不是他的儿子,吕布为了上董卓而杀了丁原,也是忘恩负义。然而,丁元真的“对吕布大有好感”吗?
惜墨如金的《三国志》只写了一个相关的东西,那就是丁原让吕布当主簿。主簿是长官的助理,收文件,处理杂事,属于心腹。但众所周知,吕布是武将,最适合指挥军队,而主簿是文官。丁原手下没有武将职位吗?当然不是。当时丁原担任的是骑队长和韦靖的助手,大部分都是武将,但他不愿意把这些职位让给吕布。
横向比较,也可以发现丁原对吕布并不是特别有恩。吕布担任主簿时,张杨和张辽同时在丁原手下担任吴孟,级别比吕布高,两人都受丁原之命领兵进京,执行具体职务。后来被刀锋将军派往并州、河北等地征兵,独立执行任务,受到高度重视。当张杨和张辽在自己的军队里发号施令的时候,吕布可能还在咬着笔给丁原写述职报告。
所以在丁原的地方,吕布并没有被善待,而是在职场上被冷暴力对待。但是,如果遇到职场暴力,能杀主吗?当然不是。其实吕布刺杀丁原是有隐情的。
吕布属于并州军事集团,这个军事集团的首领当然是丁原。但是,当吕布杀了丁远,把整个并州军团都交到凉州集团的老大董卓手里的时候,整个并州军团都被吕布给跟了!这其中就包括丁原的老部下张辽和高顺。两人都是三国时期数一数二的英雄。虽然他们不是感动三国的道德君子,但在历史上却广受好评。
但丁原死后,他们不仅没有为主公报仇,反而听从吕布的安排。更耐人寻味的是,吕布当时是主簿,没有带兵经验,也没有战功。而高顺带兵冲锋陷阵,所向披靡的同时,早已声名大噪。张辽曾独立领兵数年,刚从河北回来招兵。
基于论资排辈的潜规则或者“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历史规律,应该是高顺和张辽领导吕布,而事实却是他们跟着吕布。为什么以张辽、高顺为代表的并州军团,在吕布做出叛逆之举后,依然臣服于他?这是否意味着吕布刺杀丁原代表了并州军团的集体诉求?
应该说,吕布和他背后的并州军团,当时大概是把董卓当成了民族英雄,认为他代表的是国家利益。董卓虽有不可告人的险恶用心,但他护送皇帝回宫,树立了勤王的形象,通过杀宦官树立了新政的形象。虽然他是一只狼,但是他披着羊皮,骗了很多人。
吕布和整个并州军事集团都是典型的军事集团。他们懂军事不懂政治,很容易被董卓忽悠。在他们的心目中,董卓是正义的代表,支持袁绍的老大丁原成了“汉奸”。既然如此,那么吕布杀丁原就属于“为民除害”。整个并州军事集团自然不会想着为旧主报仇,而是会跟着吕布“弃暗投明”。
这就是吕布刺杀丁原的真相。
吕布杀了董卓——义子很不高兴。
再来看吕布和董卓的关系。反思说董卓“爱吕布,誓为父子”,其实吕布在这里并不舒服。
表面上看,董卓是真的对吕布有意思。首先,他被崇拜为骑队长,然后他被提升为军团指挥官,使他成为侯婷的首都。没正经打过仗的吕布突然被一个都尉任命,真是让人羡慕。但是,吕布在董卓手下的实际地位如何?
董卓给吕布的职责是镇守中和(宫中的小门)。说白了就是看门的,保镖的,说明吕布根本不受重用。当时关东义军从北、东、南三面进攻洛阳讨伐董卓。董卓派中郎将牛福屯兵单县,又派校尉李珏、郭汜、张继分兵陈留、颍川两县。
牛辅是董卓的女婿,吕布无法与之抗衡,但另外三人无论是官位还是能力都不如吕布,只是因为这些人是董卓的凉州部,所以都出去打仗了。董卓不信任吕布,就把吕布牢牢控制在身边当护卫,不让他有独立出去的机会。
给董卓当贴身侍卫是个高风险的工作。董卓生性残忍。有一次,因为一点小插曲,吕布让董卓很难受。还没等吕布来解释,董卓抄起一戟,朝吕布扔去。幸好吕布躲闪及时,戟只是擦着头皮飞过,保住了性命。
可想而知,吕布和这样一个喜怒无常的人如履薄冰。更有甚者,吕布还和董卓的一个宫女通奸。他担心董卓迟早会发现,所以天天提心吊胆,不高兴。
正在这时,司徒王允来动员吕布刺杀董卓。起初,吕布不忍心说:“奈如父子!”王允劝道:“你姓陆,但不是你的亲骨肉。今天我担心死亡。什么是父子?”可见吕布刺杀董卓是有些无奈的,出于自保。
吕布杀了董卓,让人高兴,却因此被打上了“杀主”的烙印。太不可思议了。董卓对吕布恩虽是父子,但高官厚禄归根结底不是为了吕布,而是为了他背后的并州军。董卓拉拢吕布,是为了稳住并州军团,以免毁了他的争霸大戏。
还原历史真相——被遗忘的勤王梦
吕布奉朝廷之命攻打称帝篡权的袁术时,向占领莒县的肖剑借兵。肖剑拒绝了,吕布却给他写了一封信劝他:“杀了卓,来关东,要兵西征,收复京畿。将军们互相攻讦,也不会错过国家……”
由此可见,在长安被西凉军阀攻陷后,吕布离开长安并不是为了逃命,而是肩负着向关东豪杰借兵、迎西、收复罗京的重要使命。他先投奔袁术和袁绍,因为两兄弟反董口号喊得最响,袁术掌管南方义军,袁绍掌管北方义军。如果他想借士兵,他自然要先找到他们。
还有一个人可以证明吕布有一个勤王梦——王允,汉朝公认的忠臣。长安被攻占后,吕布让王允和他一起逃走。王允曰:“朝廷年少,唯依我。我不忍心在我有难的时候被放过。”说完这话,王允又叮嘱吕布“辛苦谢关东官员,勤于为国着想”。显然,王允把保卫汉朝的希望寄托在吕布身上。
吕布到了袁绍那里,看到袁绍正在努力专权,打算在朝廷自立门户。他非常讨厌他,所以不得不离开。袁绍意识到吕布的威胁,于是派人去杀吕布。幸好吕布设法逃脱了。后来,一个叫臧洪的人写信给袁绍说:“吕奉先求援无果,告的是什么?”这句话也可以证明吕布为了请兵来救,曾经投奔袁绍。
然而,吕布的勤王梦并没有实现,汉献帝最终被曹操“囚禁”,成为他“做诸侯”的工具。这样,吕布就永远找不到自己的理想了。再加上当时形势复杂,袁术想当皇帝,袁绍想当皇帝,曹操想当皇帝...吕布很难分清谁是忠臣,谁是叛徒。吕布一度想投靠袁术,但最后曹操伸出了橄榄枝,把他引诱到了自己的身边。
其实吕布之所以和曹操站在一起,是被他的勤王梦所驱使的。据《群英会》记载,曹操当时给吕布写过一封信,说要勤政,深得吕布信任。吕布在给汉献帝的最后一封书里也说:“我本该迎你,知曹操忠孝,我本该迎你。”吕布选择曹操,其实是选择了曹操当时的勤政行为。而曹操正是利用了吕布的这种心理,拉拢吕布,让他出兵攻打袁术。
吕布一直怀揣着迎天子的梦想,并为此努力了一生。但东汉末年,天下分分合合,他的独特性似乎过时了。从根本上来说,吕布之所以屡屡找到董卓和王允的用武之地,都是因为他内心的勤王欲恢复汉室的梦想。
可惜吕布年少轻狂,政治手腕过于简单,不免被人利用和操纵。不仅梦想没有实现,还被历史学家给后人扣上了“三姓家奴”的帽子。可见,这是历史的悲剧,也是历史学家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