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封王维,离天子之位仅一步之遥。
按理说曹操三年前封龚伟的时候就应该立太子了,但是他没有。现在,更重要的是任命一个王子,但他仍然没有。
大睡,一件事耽搁了,就变了。
当时没有儿子是个大麻烦,但曹操的麻烦是有本事的儿子太多了。卞氏生了三个孩子:曹丕、曹植和曹彰。曹丕最迟在十一岁时随父出征,经历了生死之战,积累了军事经验。曹植文采出众,诗作举世闻名。曹彰武功高强,能打虎,骁勇善战。
在第三个儿子中,曹张性格倔强,不爱读书。按他自己的话说,他“愿意当将军”,因为他不是太子的理想人选;曹丕偏武,曹植偏文,但兄弟俩都是文武全才,都能带兵打仗。在曹操看来,两个儿子都有向天地学习的能力,选谁做太子很混乱。
事实上,晚年饱受疾病折磨并因此仰慕仙道的曹操,更偏爱感情更为浪漫的曹植,否则按套路早就选了曹丕。但是,龙是铁的规律与铁是必须的道理是相悖的,而曹操却没有,因为曹品质优越,不具备乱世英雄的气质。
选择曹丕还是曹植,曹操很纠结。
继承人是立国之本。如果在继承人问题上出了问题,这个世界往往会出问题。在曹操没有任命太子的时候,投机者看到了机会,在曹丕和曹植之间选择了一个人,互相偏袒。选择曹丕还是曹植,决定你的政治前途乃至人生。曹魏集团的官员如履薄冰,战战兢兢,考虑,做出自己的选择。
曹操的选择是所有人的选择。曹操迟迟没有做出选择,有人怀疑曹操是不是想改变立长嗣的规矩,于是选择站在曹植一边,积极为曹植造势。
作为一个官员,司马懿每天都离不开曹丕。他必须做出明确的选择,没有碰壁的可能。如果支持曹丕,他必须旗帜鲜明,如果丝毫动摇,就会被曹丕发现;而他被认为是曹丕一方的成员。如果他支持曹植,他也必须公开自己的底牌,否则很难取得曹植一方的信任。
司马懿毫不犹豫地对曹丕说:你是皇太子的天然人选!
曹操虽然有可能改变继位规则,但是三年了还没有做出决定,可见他没有改变的勇气。当你不能确定某件事是否发生了变化,那就按照最后不变的来规划。毕竟,与其开辟一条新路,不如走在原来的路上。
更重要的是,司马懿是曹丕的官员,支持曹丕就是走既定的道路。如果转而支持曹植,不仅开辟新路,而且先在正安用脚毁路。既然没有改变的力量,那就保证现状。
司马懿很快成为曹丕的有生力量。他为曹丕出谋划策,与曹植作战。他利用他的斡旋,利用他的家庭关系来赢得对曹丕的支持。在争夺皇位的艰苦征程中,司马懿、陈群、武陟、朱组合成最得力的队伍,为曹丕的上位摇旗呐喊,后被称为“太子四友”。
事情的发展证明司马懿的选择是正确的。最终,曹操听取了袁老派的意见。为了维稳,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十月,曹丕被任命为太子。
司马懿成了曹丕最信任、最亲近的人。进了房间就在一个房间,走了就朝夕相见。每次有大的想法,曹丕都要先和司马懿商量,司马懿有奇谋。
登高一招,手臂不加长,看到的人却远远的。在太子的平台上,司马懿从一个可有可无的丞相一跃成为曹魏举足轻重的大臣。曹操再次把目光投向了司马懿。他发现司马懿确实是一个有脑子的人,但他有狼的外表,看起来真的阴险毒辣。
狼不能和王子呆在一起。曹操已经为曹丕扫清了道路。“司马懿不是人臣,一定要预测你的家事!”曹操又对曹丕说。
曹丕再次为司马懿说好话。
曹杀了司马懿,但是曹丕不能没有司马懿。此时,曹丕的太子地位仍受到威胁。曹操原打算给曹重兵,让他出征,曹植的人一直在寻找机会。曹丕太需要司马懿了。此时此刻,他迫切需要解决的是曹植对皇太子的威胁,而不是司马懿对曹魏国家的威胁。所以曹丕不能失去司马懿这个心腹,所以尽量在曹操面前说他的好话。
曹操的怀疑让司马懿胆战心惊。他只能更加勤勤恳恳,废寝忘食,不辞辛苦,亲力亲为。司马懿像条狗一样夹着尾巴伺候曹家,让曹操稍微松了口气。事实上,曹操并不认为司马懿有什么实际的威胁。
操过天子的曹操,怕的是一个没有实权没有实权的太子!就算你生来就是狼,我也可以把你当我的狗一样驯养!于是曹操把司马懿调离太子府,任命他为丞相府司马。
司马是武将,仍然没有实权,但可以协助处理军务,给幕僚出谋划策。这一任命既制约了司马懿的发展,又用到了司马懿的心思,曹操的用人智慧深不可测。
曹操本打算有足够的时间驯服司马懿,没想到事情在一个他根本没想到的环节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就是他要死了。
建安二十四年,曹操率大军西征,与刘备争夺汉中。过了几个月,他也没找到机会突破刘备的防线。他没有办法,只好撤军,经过洛阳。曹操卧病在床。
病危的曹操非常难过。他想,如果四年前听了司马懿的计策,汉中也许就不会被刘备攻陷了。
四年前,曹操如愿攻占汉中。此时刘备攻陷益州还不到一年,他就征调军队准备向东支援关羽兵团,孙权争夺荆州。随军的司马懿向曹操建议:“刘备以诈攻取刘璋,蜀人尚未归附,已远征江陵。这是我军破蜀的好机会。今若陈冰在汉中大显神威,则益州动摇不安,若其侵胁,则敌军必然瓦解,故易大有作为。圣人不能逆时,也不能失时。”
曹操不听司马懿之言,曰:“民有不满,得陇右,欲复得蜀。”
七天后,从蜀国投降的人说,蜀国兵变频繁,每天都有十个人吃惊。刘备虽然杀了暴徒,却无法稳定局势。
曹操错失良机,未能及时攻下益州。刘备得以立足益州,进而攻取汉中,使曹操至死都不曾再踏足汉中。
曹操被困在病榻上,脑海里却驰骋万里。他想起两年前,司马懿写道荆州刺史胡秀无礼,南翔太守傅芳骄奢淫逸,不宜驻守边防,但曹操并没有把他的话放在心上。但关羽攻打荆襄,胡、傅就真的倒向蜀国了。
接下来关羽的攻势越来越猛,曹操感到威胁,想把天子从许都迁到河北,以避锋芒。这个时候司马懿反对曹操。他说,轻易迁都会显示敌人的软弱,造成人心不稳。他提出让孙权进攻关羽的后方,樊城之围就自动解除了。
这一次,曹操听了司马懿的话。孙权确实派吕蒙去攻打荆州,关羽最终打败了麦城。荆州易手,成为吴栋的所在地。由于害怕吴栋掠夺百姓,曹操计划转移荆州的遗民和在颍川定居的军民。司马懿对此表示反对。他以为关羽刚刚败退,逃亡者在观望。如果生活在和平中的人被赶走,逃亡者就不敢回来了。
这一次曹操又听他的了,没有移民。很快,之前躲避躲藏的人全部返回归化。
曹操患有头风,发作时头痛欲裂。他想起自己打了一辈子仗,最后却要听命于一个年轻人,不禁心惊胆战,狂风又起。他又昏过去了。
过了一会儿,曹操发现前面有三匹马在一个食槽里一起吃饭。马的凶猛和贪婪令曹操厌恶。曹操醒来,才发现只是一场梦。这个梦是什么意思?马,是不是司马懿?槽,不就是曹石吗?三马的低谷,不正是司马懿要吃掉曹魏基业的标志吗?
曹操浑身是汗。他喊道:把王子传过去!面对战场上的千军万马,他从来没有吼得这么大声。然而太子远在邺城。或许,此刻的曹丕正在和司马懿讨论如何顺利登基!毕竟众所周知曹操快死了。他死后,曹丕应该继承魏国的王位。
然而偏偏就在这时,曹操紧急叫驻扎在长安的另一个儿子曹彰赶紧去见车夫。长安是个重要的地方,但是曹操让守将曹彰离开,去了洛阳。他一定有重要的事情要说。至此,还有比太子宝座更大的东西吗?
曹丕和曹植,一对兄弟,彼此都视对方为最危险的人,浑然忘了考虑谁才是对父亲基业最危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