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晚年生活几乎与“北伐”紧紧联系在一起,甚至生命的终点都在北伐的道路上。人们之所以普遍知道这一点,是因为诸葛亮继承了刘备的遗志,发誓要“复中原,复汉,复故都”,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
首先,蜀汉没有能力恢复中原。按照诸葛亮之前的对策,复辟汉朝必须满足几个条件。第一,刘备集团必须占领荆州、益州、汉中。二是整顿内政,稳定自己的地盘,与孙权交好。第三是“待天下变”再攻,则汉家可以兴盛。但是当诸葛亮掌权后,蜀汉发生了什么事呢?
孙权已经攻下荆州,蜀汉手中只有益州和汉中,战略空大打折扣。不久前的猇亭之战,蜀汉精锐之师全军覆没,元气大伤,再也无法收复荆州。战略空被迫局限于益州和汉中。虽然后来诸葛亮与孙吴言归于好,但此时的形势与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战略完全脱节,北伐条件不成熟。
其次,蜀汉有严重的内忧。由于刘备集团原本就不属于传统的益州集团,而是通过武力强行夺取了刘璋的权力,所以刘备集团在益州的根基并不是很稳固。此外,猇亭一战,蜀汉精英分崩离析,益州人心不稳,这对蜀汉来说是致命的弱点。
最后,世界大势已定。此时的魏、蜀、吴谁也不可能一下子吞掉谁,休养生息成为当时的主流。如果强行发动大规模战争,无疑是浪费人和钱。
如此多的理由提醒诸葛亮,“复中原、复汉、复故都”的理想很难实现,但他仍然终其一生进行北伐,不仅是出于对刘备的忠诚,更是为上述现实所迫。正因为蜀汉困难重重,诸葛亮才需要通过北伐来巩固自己的政权。
首先,蜀汉内忧严重,最大的问题是人心不稳。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树立一个敌人,然后一起进攻。诸葛亮将魏定位为篡汉的汉奸,为北伐奠定了正义的基础,同时也达到了转移国内矛盾,凝聚人心的目的。
其次,蜀汉的实力是最弱的,休养生息不是长久之计。因为魏国和吴国也在休养生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魏国和郝,尤其是郭玮的差距会更大,因为当时的经济重心在中原,到时候就更不可能是的对手了。因此,与其坐等魏国强壮大,不如现在就主动讨伐,以战养战。
实践证明,诸葛亮连续北伐确实给蜀汉带来了好处,就是可以抢人抢地。据记载,第一次北伐失败时,诸葛亮将魏国占领地的百姓全部迁到汉中。意思很明确。虽然我占不了地,人口也不会留给你。此外,第三次北伐时,蜀汉已经占领了魏国的武都和尹平两县。这一切无疑加强了蜀汉的力量。
但这些战果对整个北伐影响不大,其中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诸葛亮用兵慢而稳,不肯突然袭击。魏延曾劝诸葛亮分兵从子午谷进攻长安,然后一举攻占关中,诸葛亮拒绝了。其实诸葛亮也不知道这是个好主意。他拒绝冒这个险,因为他负担不起手里仅有的资源。也可以看出诸葛亮自己也明白北伐胜利无望。
诸葛亮为了延长蜀汉的寿命,选择了打着“复辟汉室”的旗号进行北伐。然而,诸葛亮死后,北伐的号角渐渐远去,蜀汉和郭玮也难逃实力的更迭,蜀汉最终灭亡在魏国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