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三国演义》中,神医华佗给关羽刮宫治病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虽然这个故事并不完全是小说家杜撰的,但历史真相和传说中的故事有很多出入。什么是真正的刮宫?
第一,关羽的“刮骨疗毒”不是传说。
《三国演义》第七十五章,关羽在襄樊之战中被曹骏的弓弩手射中右臂。当他回到营地拔出一支箭时,他发现自己的右臂青肿。原来这箭有毒,毒在他的骨头里。形势非常严峻。
这时,神医华佗及时赶到,判断箭上有“......的药乌头”,是“直入骨”的。如果不及早治疗,这条胳膊会残废。关羽问怎么办,华佗提出了“刮骨疗毒”的治疗方案:“在僻静的地方竖起一根柱子,钉上一个大环,请把胳膊伸进环里,用绳子绑住,然后把它的头盖住。我用尖刀把肉割到骨头上,把箭毒从骨头上刮下来,涂上药,用线把它的嘴缝上,什么事也不会发生。”
关羽和马良下棋,伸出右臂让华佗砍。对于这个操作,我们先看看《三国演义》中的记载,再看看《三国志》中的记载。
《三国演义》描述得很详细:“把肉割到骨头上发青是刀;用刀刮骨头,我听到了声音。账户上看到的都掩面。喝酒吃肉,谈笑下棋,都没有痛苦。一时间,热血四溢。刮掉所有的毒,敷上药,用线缝上。大众笑着对将军们说:‘这手臂还是一如既往的舒服,而且不痛。王先生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医生!哎:‘我当了一辈子医生,没见过这个。“侯军真的是神!”"
这个描写很精彩,既表现了华佗的神功,也表现了关羽的毅力。《三国演义》一直很崇拜蜀汉,编造了很多神化关羽的情节,比如三国吕布之战,千里单骑,过五关斩六将。不过,这个神奇的“刮骨疗毒”也不完全是杜撰。
《三国志·关羽传》记载:“羽尝如离弦之箭,贯其左臂。虽然伤口愈合了,但每次下雨,骨头经常会痛。医生说,‘射手座有毒,毒到骨子里。‘断臂当伤口,刮骨除毒,然后割耳。’羽毛伸出他的手臂,让医生砍它。羽衣顺了,请将军相对吃喝,血从臂上流走,满满一盘菜,羽衣切引酒笑。“看来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是有历史的,这个‘可有’。
二、“刮骨疗毒”的历史比较
比较《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记载,我们发现有几点不同:
一个是关羽中箭的部分。三国演义说是右臂,三国演义说是左臂。《三国演义》借用了这段史料却在一个重要细节上弄错了,或许不是无意,而是有意。《三国演义》中,关羽用刀,如果右臂不能动,伤势比左臂更严重。把右臂换成左臂,增加了剧情的张力。
二是关羽所受的毒。《三国演义》里说是......的药乌头,但《三国志》里没有具体说明。乌头是一种主要产于南方的中药,能散寒通络,止痛,适用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但是毒性很大,必须加工后才能使用。少量不加处理,即可使人中毒,轻则四肢麻木,重则坐立不安,四肢僵硬,肌肉僵直,抽搐,直至意识不清,昏迷。
乌头既可以内服,也可以外用。箭触“乌头之药”理论上是有可能的,但小剂量能否让关羽手臂不能动弹值得怀疑。《三国志》上说关羽中箭后的伤口其实已经治好了,但是每到下雨天骨头就感到疼痛,说明这种毒的药性不是很强。
三是关羽中毒的时间。《三国演义》说攻樊城,是在建安二十四年(219)下半年。当时关羽率军北上,攻打曹魏在荆州的两个重要据点襄阳和樊城,与曹仁、于禁、庞德等人率领的曹骏展开激战。双方展开了多次攻防战。关羽在这次战斗中也曾被箭射中,但有可能,只是在正史中没有记载。
第四个是关羽中毒的地方。《三国演义》说关羽中箭在樊城外,《三国志》和其他史书都没有记载。据《三国志》记载,樊城之战非常激烈。关羽虽然活捉了名将曹魏,杀了庞德,但还是没能攻克樊城。后来黄旭援军赶到,连破关羽在樊城外的大营,关羽撤退。
有人提出,湖北荆州是华佗为关羽“镇骨疗毒”的地方。无论根据《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这种说法都不成立。荆州汉末三国时称为江陵,是荆州刺史部南方最重要的城市,但不是刘备在荆州的大本营。刘备把关羽留在荆州,大本营是公安,也就是今天湖北省的公安县。
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关羽中箭在樊城,所以一直没有回警或江陵,也不存在华佗在江陵“刮骨疗毒”的可能。如果按照《三国志》来说,关羽的箭毒治疗也可能发生在后方,那么治安的可能性显然大于江陵。
第五个是为关羽“刮骨疗毒”的医生。《三国演义》说是华佗,但《三国志》没有具体记载。华佗是汉末的名医,在当时很有名气。他被陈登、周泰、曹操等人看到,史书上也有记载。
如果关羽在建安十三年(2008年)前被箭射死,华佗能治好他的伤吗?当然,这种可能性不能完全排除,但很小。华佗在建安十三年(208)之前很长一段时间被曹操指定为“私人医生”,所以到处行医都很困难,更不用说治疗曹魏的对手了。
《三国志》把关羽“刮骨疗毒”的记载放在刘备称他为汉中王之后,关羽发动襄樊之战之前。按照书的叙事习惯,也应该发生在这个阶段。
第三,“刮骨”真的能“治毒”吗?
不是华佗说关羽是“刮骨疗毒”,还有一个依据,就是手术的过程。
据《三国演义》记载,华佗对关羽的手术没有采取任何麻醉。众所周知,华佗被誉为“中医鼻祖”。他发明了“麻沸散”,在手术前用麻药和热酒准备好,让病人服用,然后在病人失去知觉后进行手术,以减轻痛苦。像“刮骨”这样的手术,他当然会用麻飞散。
另一个问题是,如果关羽中箭中毒,可以用“刮骨疗伤”的方法吗?像“乌头”这种毒药,一般都是被血液或消化系统吸收,迅速作用于人的神经系统,从而起作用。这种毒跟被毒蛇咬了差不多,更别说“七步降”了,但也撑不了多久。
根据《三国演义》中的描述,关羽中毒后受伤部位淤青,手臂不能动弹,符合中国仙茅毒的病理特征。在没有抗毒血清的情况下,治疗应该是先将伤口结扎,防止毒素扩散,然后清洗消炎,同时服用中药祛邪解毒,让里面的毒慢慢消散。
也就是说像箭头上的“乌头之药”是通过人体代谢和循环系统传播的。毒素不能只停留在身体的一个部位。一旦蔓延,不是“刮骨疗毒”就能根除的。不过《三国志》确实记载了“刮骨疗毒”这件事。怎么解释呢?根据这个记载,关羽的箭伤已经基本痊愈,但是每到下雨天,他的骨头经常会感到疼痛。
从这个症状来看,关羽的身体已经不是中箭中毒,而是中箭后留下了骨伤,可能是创伤性骨髓炎,中医上叫坏疽,民间叫骨瘤。最常见的情况是外伤引起的骨骼感染和破坏。时间长了,原来的表面附近会生出一些“死骨”,造成疼痛。通过手术取出“死骨”是治疗这类疾病的好方法,即所谓的“刮骨”
虽然华佗擅长外科,要他“刮骨疗毒”并不难,但根据《三国志》中的记载,他是在建安十三年(208年)被曹操所杀,而此时距离关羽发动襄樊战役已经过去了11年,所以《三国演义》中的这一情节与史实严重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