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得从曹操说起。曹操家特别富裕。他一生有25个儿子,女儿数量不详。按照自然比例,女儿的数量应该差不多。
曹操的第一任妻子是石鼎,没有孩子。在之后,曹操与刘结婚,生下长子曹昂;曹操的第三任妻子卞氏·小草是他最喜欢的女人,5岁时生下了曹丕、曹彰、曹植和曹雄。曹操的其他儿女分别生于桓、、杜和殷的妻子。
曹操不仅儿女众多,而且人杰地灵。其中不仅有曹丕、曹植这样的文学家,也有曹冲这样的神童,还有曹彰这样的猛将。除了他们之外,曹操的儿子中,还有一个一点也不逊色,成就更是可圈可点。他就是建安初年来找曹操的言和。
不姓曹,因为他不是曹的亲生儿子,而是干儿子。言和的生父是何贤,他的事迹不可考,但何贤的父亲是不平凡的。他是曹操以前的上司,大将军何进。
刀锋在袁绍的唆使下被宦官谋杀。何进的妹妹何皇后和弟弟何苗也相继去世。这个来自南阳郡屠夫家族的家庭突然分崩离析。
言和的父亲何贤可能就在这个时候去世了。有些人认为他死的时候可能没有见过他的儿子。言和可能是何贤的遗腹子,因为言和出生在大动乱后的那一年,也就是初平元年(190)。
何贤死后,他的妻子印石不知去了哪里。建安初年,曹操担任秘书空,她来到徐县,成为曹操“夫人团”的一员。言和和他的母亲去了曹操的家。这个孩子非常讨喜,尤其是曹操,非常爱他,甚至超过了自己的儿子曹丕和曹植的兄弟。
言和讨人喜欢有两个主要原因。一个很可爱,一个特别聪明。
《世说新语》说言和小时候是个帅哥。曹操本人也不好看。受他基因的影响,曹丕和曹植兄弟一般长相一般。曹彰天生黄毛,被曹操称为“黄胡子”。在这种环境下,帅哥言和显得更加耀眼。
言和很小的时候就展示了他的才华。在《太平玉兰》中,他引用了一本叫《言和传》的书,说曹操在读《孙子兵法》的时候,遇到了没有解决的问题,想请教言和。言和早年就能够对曹操的问题作出清晰的分析,并且“万物皆有所释”。
曹操注意到孙子兵法,这是公认的军事大师。一个孩子帮他解决军事问题未必是夸张,但至少说明言和极其聪明。
曹操就是喜欢这个孩子。他想让干脆改姓曹,但不同意。他在地上画了一个圈,待在里面就没人出来了。每个人都问他为什么,言和回答,“这是什么?”曹操知道后,不再谈改姓的事。
姓氏没有改变,但曹操仍然喜欢言和。吃的,用的,穿的,和曹丕的兄弟们没什么区别。《魏略》一书说,曹丕“讨厌”这种情况。每次见到言和,他都不叫他的名字,而是叫他“假小子”。
曹操死前,言和一直受人爱戴。后来,曹操把女儿金香公主嫁给了言和。言和既是曹操的养子,又是曹操的女婿。
金香公主的母亲的婆婆姓杜,她的经历与的母亲尹非常相似。杜夫人的前夫是吕布麾下的一名将军,名叫秦·。
秦死后改嫁曹操。除了金香公主,杜夫人还有一个儿子叫秦郎,是秦的儿子。她和言和一样,随母亲来到曹操身边,成了曹操的养子。
随着言和年龄的增长,他变得越来越白。这个白既不是李白的白,也不是白居易的白。他真的很白,特别白,而且好像是用粉画过的。大家都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粉先生”。
曹丕的长子曹睿,生于建安九年(2004年),应该比言和小15岁左右。曹睿称帝后,言和应该快40岁了。他不太相信这个大叔(或者大叔)会这么白。他怀疑言和被抹了粉,于是想了一个办法,亲自验证“粉脸先生”的真伪。
有一天,曹睿请贺大爷吃饭,故意吃了“肉丝汤饼”,类似火锅。吃饭的时候,火在烤着,很快言和开始出汗。言和不时撩起衣襟擦汗,曹睿仔细观察着。他发现贺大爷脸上没有粉的痕迹,有点失望地说:“看来他真是个粉老公啊!”
为什么言和这么白?
大概有两个原因:第一,他家的基因就是这样,不然他姑姑和何皇后能得到这个精神皇帝的宠爱吗?另一个原因是言和坚持服药多年,而这种白色是药物反应。
言和的药叫“乌石散”,是以五种石头为主要原料制成的。这五种石头是钟乳石、紫应时、白石英、赤石脂和石硫。这些原料是如何混合在一起的已经失传了。
言和服用后,效果良好。皇甫谧,一位伟大的医生,同时也是针灸的发明者,曾说言和开始服用这种药物。吃了之后,他的精神变得开朗,体力变得强壮。
对魏晋历史颇有研究的鲁迅先生曾说,“五石散”是一种毒药,是言和首创的。言和很富有。他一吃,大家都跟着吃。鲁迅先生给了言和一个“头衔”:吃药的爷爷。
吃这些东西真的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吗?真的不清楚,但是应该会有一些立竿见影的效果,不然不会有那么多人跟风。
吃这种药可能和吃兴奋剂一样,甚至有人觉得和吸毒差不多。
言和服药多年,他的脸与此有很大关系。其实是一种病理状态。
言和的名气不完全是因为他的白脸或他的服药能力。鲁迅先生还给了言和一个“头衔”:谭旋的祖师爷,言和的名气也由此而来。
魏晋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哲学流派——玄学。
言和是公认的玄学创始人和代表人物之一,其他还有王弼、、钟会、荀残等人。王弼是王参的孙子,是夏的孙子,钟会是钟繇的儿子,荀参是的儿子。都是曹操阵营里的“太子党”。
他们的父母和爷爷奶奶在前方打仗,他们在后方无事可做,所以他们经常聚会,很无聊,所以每次决定一个话题,他们就辩论起来,有点像大学辩论赛。
他们辩论的话题往往让人觉得空泛而深远,比如圣人无情,有无背景,声有哀乐,言意关系等等。辩论多了,影响越来越大。最后,唐明还是据理力争。
这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潮流,并最终成为魏晋之际的一种新的社会潮流。那时候小资一般口才都很好,是在辩论中练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