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四大名著都是哪个朝代著作的?四大名著回目分析解读

四大名著都是哪个朝代著作的?四大名著回目分析解读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1771 更新时间:2024/1/4 20:50:50

中国四大名著就算你没看过小说,应该也看过相关的影视剧。今天就为大家讲讲四大名著分别是在哪些朝代著作的,还有四大名著的回目有哪些讲究。四大名著的故事都非常经典,不管你是喜欢那种类型小说的人应该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故事。其实《西游记》的受众群体最广,从小孩到老人都适合观看,而且戏剧性也很强。但《西游记》在当时并不是一部非常被看好的作品,但有一个东西《西游记》是排在第一的。

我们都知道四大名著有三部都产生于明代,作为小说,《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都产生于明代初年,早于《西游记》大概二百年。

而从题材看,神魔故事也不是《西游记》首创,罗贯中的《三遂平妖传》都带有了很多神怪情节。而类似题材,同样影响深远的《封神演义》,直到今天作者是谁,还尚有疑问,一种说法是天年间的许仲琳所作,一种说法是生于正德至万历年间的道士陆西星所作。可见,仅仅从神魔志怪小说看,《西游记》也未必是第一。但《西游记》真的有一项,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第一,那就是《西游记》的回目。

可能有人要问了,《西游记》的回目有什么特别,《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也都有回目呀,甚至比《西游记》的起的还要好。

实际上,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回目起的比《西游记》好。

我们对比一下“四大名著”的回目,以前五十回为例。

先来看《三国演义》。

再看《水浒传》。

再看《西游记》。

最后是《红楼梦》。

对比之后,不知道大家发现什么了没有。

我们不看具体每回的名字,单看格式,“四大名著”的回目,都是“第多少多少回”,然后每回的回目都是“对仗式”的回目名称,四部小说皆是如此。

但不知细心的读者发现没有,《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每回的回目,最多的是“八个字”对仗,最少的是“七个字”对仗,这两部书所有的回目名,不是“八个字”,就是“七个字”,没有第三种形式。

《三国演义》前十回“回目”

《水浒传》前十回“回目”。

而公认的艺术水平最高的《红楼梦》,每回的回目统一全是“八个字”对仗,非常工整,从这一个侧面,我们就能看到曹雪芹的文学功力,要好于前三部的。

《红楼梦》前十回“回目”,名字起的非常工整。

而《西游记》,则是“长的长,短的短”。从形式上看,是最差的。前八回还比较工整,都是“七子”对仗句,但越往后写,越感觉到作者的“力不从心”。最多的回目名,是“八字”对仗句,最少的如《第十四回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只有“四个字”,另外还有“五个字”的,如《第二十三回 三藏不忘本 四圣试禅心》,“六个字”的也有,如《第八十三回 心猿识得丹头姹女还归本性》。

这里,我们不禁有个疑问,《西游记》成书于明代中晚期,比《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晚了两百年,按说回目的名字应该起得更好才对呀!为什么起的还不如前人呢?

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恰恰是因为,《西游记》才是最早有“回目数”和“对仗”句式的章回体小说。

在四大名著的刊本中,现存最早的是称为“嘉靖本”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之所以叫“嘉靖本”,是因为该书是刊刻于嘉靖元年(1522年),书中有作于弘治申寅年(1494年)庸愚子(蒋大器)的《序》,这篇蒋大器所写《序》虽然不长,但却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通俗小说专论,对历史小说、通俗小说创作提出了很有见地的理论,促进了小说理论的发展,在小说理论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嘉靖本”卷首题《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之一,其下有标题“祭天地桃园结义”,之后就是正文。接下来,到第十页,又有下一个标题“刘玄德斩寇立功”。这种没有回目数字表示的,而只有一行标题的,我们一般称为“则”,以区别“回”。这种单句的“则”名是从戏曲的名字发展而来的。

该书共24卷,每卷10则,共240则,每则前有七言一句的小目。直到天启年间的《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才将240则合并为120回,回目也有单句变成了双句,还增加了一些内容。“李卓吾先生”就是明末著名思想家李贽,但实为无锡人叶昼伪托李贽之名。

世德堂本诞生于万历二十年的金陵,而比世德堂本诞生还晚,也是在金陵,约1609—1619年刊行的《新锓全像大字通俗演义三国志传》,全书仍只有“则目”,而没有“回目”,目前这个版本只有两本,分别藏于大英博物馆和牛津大学图书馆。

我们今天看的一百二十回的回目,实际上是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以李卓吾评本为基础,重批《三国演义》时加上去的,他们父子对回目和正文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增删,其中最经典的修改就是,在开篇加上了那篇杨慎的《临江仙》。

另外和世德堂本同样刊行于万历二十年的福建建阳余象斗双峰堂的《新刻按鉴全像批评三国志传》,也是不分回目的,也是240则,但全书分为20卷,每卷12则,该书全世界今天仅存一本,也是藏于大英博物馆。

和《西游记》类似的《封神演义》,则是只有单句的回目名。

另外,像《西游释厄传》(朱鼎臣本)、《西游记传》(杨至和本)、余象斗的《南游记》、《北游记》、吴元泰的《东游记》,也都是古式的则目形式。

可见,从《三国演义》到《封神演义》到《红楼梦》,从明到清,从回目的变化来看,世德堂本《西游记》可能是最早采用有回目数,有对句式回目的小说了,后来又被其他小说所学习、效仿,以至于中国古典小说,几乎全是章回体小说。

标签: 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跼蹐不安什么意思?跼蹐不安典故出处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传统文化

    刘备在借走荆州以后,周瑜和鲁肃曾找刘备要了好几回,但都被搪塞回去了。后来有一次鲁肃亲自来到荆州,向刘备还有诸葛亮讨一个说法,结果刘备说等他们拿到益州就把荆州还给他们。鲁肃回去以后向周瑜禀报了这件事,周瑜明白刘备这是在拖延荆州归还的时期,如果等刘备拿下益州实力就更加强大了,到时候或许会强行吞并荆州。这

  • 2018重阳节是哪一天?重阳节怎么来的有什么意义?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传统文化

    重阳节,同样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就是农历的九月初九,因此重阳节在今年就是公历的10月17日。不过“重阳”这个名字又是怎么来的呢?或许你会想到王重阳,这个人在历史上的确是真实存在的,不过他与重阳节倒是没有太大的关系。那么,重阳节究竟有什么来历,在这一天又有怎样的习俗,要

  • 举贤任能什么意思?举贤任能典故出处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传统文化

    其实东吴政权能够建立起来,孙家父子都复出了很大的努力。孙策继承了孙坚骁勇善政的能力,为东吴政权打好了基础,但孙策却遭到暗算,最后只能把东吴江山托付给自己的弟弟孙权。因为当时孙策的孩子都还太小,没能力治理东吴,不然这个位置可能还轮不到孙权。结果孙权也是不负众望,东吴在他的治理下蒸蒸日上,成为了能和曹魏

  • 指麾而定什么意思?指麾而定典故出处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传统文化

    东汉末期虽然群雄突起,但真正有实力的军阀却不多,大多都是靠虚张声势或者手上的兵力犹如一盘散沙。公孙瓒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早年赵云就是投靠了公孙瓒,后来隐居了七年有加入刘备,公孙瓒的实际兵力并不是很强,早期面对其他军阀被打的节节败退。就连他自己都认为要拿下这片土地实在太难,而且就连守住自己的阵地都

  • 挥洒自如什么意思?挥洒自如典故出处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传统文化

    周瑜去世后,诸葛亮还前往东吴为周瑜吊唁。不过很多人觉得诸葛亮是猫哭耗子假慈悲,因为周瑜就是被诸葛亮给活活气死的,周瑜家人看到诸葛亮后也是非常气愤。不过作为当时的大国之一,东吴肯定还是要拿出几分气度,不过诸葛亮在击败周瑜是的确非常动情,而且还哭出声来,难道诸葛亮是真的替周瑜的死感到惋惜么?这次要为大家

  • 掷鼠忌器什么意思?掷鼠忌器典故出处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传统文化

    三国时期,天下诸侯共同讨伐董卓。董卓威胁皇帝要他写下解散关东军的诏书,结果袁绍的杀下却把董卓派去的使者给杀害了。虽然当时汉室皇帝的影响力已经没有那么强大,但大家也都还不当轻易违抗升职,只有袁绍敢带头冲锋。实际上这也是两个家族之间的矛盾,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掷鼠忌器”就出在

  • 鬼哭神号什么意思?鬼哭神号典故出处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传统文化

    不知道为什么诸葛亮成了馒头的发明者,这个说法真的可信么?实际上多半还是要打个问号的,因为在三国中诸葛亮用馒头代替人头进行祭祀,所以就说诸葛亮发明了馒头。感觉馒头这个东西并不是什么很难的发明,而且肯定也不止诸葛亮一人能想到。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鬼哭神号”,就出自三国作者罗贯

  • 折而不挠什么意思?折而不挠典故出处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传统文化

    刘备是三国中起点最低的人物,最后却坐上了皇帝的位置。其实刘备当年的创业难度可以用史无前例来形容,之前大家都是依靠强大的背景来完成人心的收割,而刘备只是一个卖草鞋的,而且自己汉室的血统还不纯真。这样的刘备最后竟让能比肩曹操还有孙权,不得不让人感到敬佩,对于刘备来说前期好几次差点死在曹操手下,最后都奇迹

  • 诡计多端什么意思?诡计多端典故出处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传统文化

    263年,司马昭计划派兵伐蜀,誓要一举拿下蜀汉。其中邓艾和钟会各带一路大军向蜀汉进攻,其实司马昭总共派了三支部队,还有一支部队的统领是诸葛绪。诸葛绪是邓艾的下属但他似乎不喜欢听令于邓艾和钟会,结果还得罪了邓艾。好在曹魏此次出击,捷报不断,但钟会却私下向司马昭揭露诸葛绪犯下的错误,导致诸葛绪被废除一切

  • 一将功成万骨枯上一句是什么?这句话是谁说的?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传统文化

    “一将功成万骨枯”出自唐代诗人曹松的《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意思是说,一将的成功将要牺牲多少士卒的性命,实际上这个问题也属于无解,厉害上每个朝代也都是这样来的。但“一将功成万骨枯”上一句“凭君莫话封侯事”也非常出名,是说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