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就是这么复杂。
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刘邦去世前一年,吕后让萧何把韩信骗到宫里,让宫女用绸缎把他活活勒死。
韩信当时35岁。
六年前,韩信出兵剿灭三十年霸主项羽后,就注定了今天的结局。
相比项羽的残暴,世人给予韩信更大的同情,他本可以逐鹿天下,却最终因“一个女人的仁”而死。他的故事一次次被世人称道,很多被列为正面教材。
读石君今天要泼一点冷水。
不用说,韩信是个好学生,但他看了太多专业书(孙子兵法),功夫都花在研究对手上,导致没有时间锻炼情商(情商)。他的私心有点重,自卑和自尊心太强,有时候会忍不住给人一种可笑的傲慢的嫌疑。当他以楚王的身份回到家乡时,他感谢了三个人:
第一,浮动妈妈,韩信给她生了个女儿。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漂泊的母亲曾经给他做了几十顿饭。但如果知道故事的一些细节,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韩信给了她一个女儿,虚荣心胜过感恩。当时韩信说要做女儿感谢他的成功。漂流妈妈说了什么?谁要你女儿!这么大的一个男孩,他有什么不能做的事情来谋生?我给你食物是因为我可怜你,同时我也为你感到羞耻。
现在楚王韩信来找他虚荣了。
其次是农村的南昌亭长。其实他才是韩信真正的救命恩人。韩信落魄的时候,亭长总是帮助他,让他免费待在家里。只是亭长的老婆像个飘娘,不喜欢韩信这样。当然,你也可以说燕子知道天鹅的野心。
但是韩信成没有成功,谁知道呢?每个人的成功都取决于天时、地利、人和。如果韩信饿死了,他会是个什么鬼?反正亭长的老婆故意刁难韩信,不肯给他吃饭,韩信一气之下就走了。亭长穷追不舍,替妻子道歉,韩信还是不管不顾地走了——伤了自尊。
最应该感谢的就是这位恩人。韩信只“奖励”了别人100块钱,还嘲讽说:“你这个小人,自始至终都能做好事!”现在你在韩信里面牛逼了,就有权利解读君子小人了?人家当时收留了你,从来没想过有一天你能报答他们;今天有钱了,人家不是来找你寻欢作乐的。你有必要这样羞辱一个善良的老朋友吗?
第三个感谢他的人是让他从胯下爬起来的“垃圾人”屠夫!韩信不仅让他做了副将,还厚颜无耻地对将军们说:“就是这个壮汉让我挨到了他的腿下。他当时那么侮辱我。我不能一剑杀了他吗?但杀了他还是有用的。他不是秦始皇。我不会因为杀了他而扬名立万,但我可能会为此付出代价。所以我忍了,这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啧啧啧!今天很多人喜欢韩信!我真的无话可说。想起来,这韩信不是故意给自己洗白吗?
如果说韩信比他的恩人好千倍,比他的屠夫好百倍,确实能说明韩信的大度,但事实却令人失望。
试想一下,如果世界上到处都是韩信这样的人,还有谁愿意做一个收留“难民”的忠诚策展人,谁不想做一个可以随意欺负别人的屠夫!“垃圾人”不理他,还给他官就够了!
韩信真的不是社会的好榜样!
韩信性格的形成和他的履历有关。社会的大染缸造就了刘邦这个真正的小人(关注历史看微信,回复“刘邦”,看相关文章),也捏出了韩信这个自尊心强,虚荣自私的人。
可以说,到了屠夫的胯下,他确实看到了一个新世界。就像他说的,他本来可以杀了屠夫,但如果杀了一个“垃圾人”,最后可能会自杀。
学了武功卖给皇族,怎么会因为小小的折扣而成为“垃圾人”呢?
这是韩信的结论。
只有这样,这个结论才是优秀的,他纠正了对人类极其重要的“心态”。但是虚荣心驱使韩信向前一点点,结果太过分了!
去军队制定一个计划。不用说,韩信是中国历史上“谋战”派的代表人物,被萧何誉为“无与伦比的国士”,被刘邦评价为“胜战而取攻”。
但就是这个“谋战”派的代表人物,并没有管好自己的人生。
从来没有输过的韩信,可以算是心理学大师了。每一次一战他都用到了极致,但除了他自己做不到。
医生不是自主的。灯下一片漆黑。在韩信身上得到最鲜明的体现。可惜!
公元前231年,韩信出生于楚国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他的祖上本该是大官,但到了他这一代,什么都没有了。传递给韩信的东西主要有三个:贵族思维、学习精神、利剑。
但对于韩信来说,此时最重要的应该是谋生。母亲去世后,他连饭都不会做,也没有任何挣钱的手段。吃完家当后,他居然搬到坟前建了个小屋。
正是在这个时候,下乡的南昌馆馆长认识了“书呆子”韩信,出于好意,请韩信去他家吃饭。韩信也不客气,一连几个月按时在亭长家吃饭。吃完饭不帮忙收拾,擦个嘴就走。亭长的老婆终于受不了了。她故意吃得很早,没有给韩信留任何食物。韩信生气地丢下了他的脸。亭长知道后急忙去追,但韩信一直没去亭长家吃饭。
我不会赚钱,也不会做饭。我该怎么办?韩信想到了钓鱼——可以烤着吃。但是钓鱼也是需要技巧的,韩信根本钓不到。不远处,有几个做棉麻洗涤的老奶奶。其中一个看到韩信从来没有钓到过鱼,也没有离开去吃饭,就把自己的食物给了他。
韩信也欢迎。过几天阿姨们下班就走了。韩信感谢我说:“等我发达了,一定报答你!”没想到,阿姨说:“小伙子,你年纪大了,养活不了自己了。我可怜你,也为你担心。”我不要你报答我,只要你能养活自己!"
韩信的自尊心再次受到严重伤害。
韩信成了淮阴城里有名的“无能儿子”。很多人取笑他,但他不在乎。他还有事要做,背着祖传的剑走来走去。他从来没有遇到过像亭长这样对他好的人,却遇到了一个泼皮流氓屠夫的笑话:“你是一个断剑的懦夫!”
韩信看了他一眼,没理他,继续往前走。屠夫开始大叫:“韩,我在叫你。我听不到你。有胆就用你的断剑杀了老子。”不然我就钻到老子裤裆下面去!"
很多人围了过来,围住了韩信。在中国,从古至今,总有一堆从来不怕事的旁观者。
韩信停下来,冷冷地看着屠夫。韩信下不了台,屠夫下不了台,心里有点慌。韩信手里有剑,却没有屠刀。
正在屠夫忐忑不安的时候,韩信并没有拔剑,而是弯下腰,趴在地上,慢慢的从屠夫的腿上钻了过去...
屠夫擦了一把冷汗,得意地笑了。韩信弹开泥土,不慌不忙地走了。
从此淮阴城里的人都知道韩信是个胆小鬼。
韩信发誓要讨回面子。但是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呢?
用了22年,造就了韩信极度的自尊和自卑,产生了一种微妙的自私。
公元前209年,韩信终于盼来了乱世——陈胜和光武造反,项梁和项羽,一个祖籍是淮阴隔壁宿迁的伯侄关系,在苏南起义后回到家乡,韩信投奔过去。但是项梁并不看重他。
项梁死后,项羽仍然没有重用韩信——虽然韩信的好朋友、大将钟离昧多次向项羽推荐他。
项羽喜欢的是骁勇的将军——龙且、钟离昧、吕布、虞子琦、英布,三军皆勇——而不是阴谋家。韩信看不透这个?
不是诋毁韩信。但是,从钟离昧的结局来看,我们也可以看出韩信并不是一个侠义之友。
项羽战败后,韩信收留了钟离昧。看来韩信真是一个能收留一个好朋友的叛逆者的人。但是发生了什么?公元前201年,也就是项羽死后一年,刘邦要砍掉半招王,韩信首当其冲。钟离昧成了“头儿”。以韩信的聪明,一眼就能看出刘邦的真实心态。我本打算出兵讨伐他,陈无罪。但是运气占了上风。刘邦就像韩信的克星。
韩信终于听信了他的谗言:“杀了钟离昧,把他的头献给皇上,就没事了。”这应该也是韩信的内心写照吧。
怎么说钟离昧是你韩信的好朋友,而且他还派人来围住他。
钟离昧终于看透了韩信。他只是个自私的家伙。他大骂,“韩信,你这个没心没肺的小人!刘邦之所以不敢马上攻打你,是怕我和你联手(两者结合可谓智勇双全)。如果你现在杀了我来讨好刘邦,你会死得更快!”骂剑自尽。
钟离昧是对的。韩信拿着脑袋向刘邦解释“误会”,却被刘邦俘虏。好在刘邦不是个嗜血的人,最终被贬为淮阴侯,使他住进了都城府。
在项羽那里得不到重用的韩信趁机跑到刘邦身边。刘邦还是没有抬头,只给了他一个运输粮食的小官职位。
总的来说,韩信是个肯动脑筋的人。他在被任命为运粮官时,用“推陈出新”的方法,解决了堆在仓库最里面的粮食总是发霉的问题:把粮仓改造成两个门,粮食从前门进,从后门出。这样,所有的粮食都流动了,不会再有存放太久发霉的粮食。
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刘邦的后勤总管萧何认识了韩信,发现他是个将军。他不高兴地跑了之后,有一段“月下追韩信”的美谈。
在萧何的极力推荐下,韩信终于被刘邦拜为大将。
韩信终于占了先机,将“心理战”运用到了极致。
在后来成为楚汉战争胜利根本策略的《汉中对策》中,韩信主要分析了项羽和刘邦的为人和性格:一是孤僻,二是善于吸纳各界人才。长此以往,独霸天下的项羽必将被天下所唾弃,刘邦也要顶住“称王天下”的大旗。具体策略是先取关中三秦之地,再慢慢向东蚕食,直至与项羽反目,争夺天下。
然后稍微试验了一下,就铺好了栈道,让三秦之王张寒、董昆、司马欣瘫痪,让刘邦回到了关中。
锋芒毕露的最后一战,3万余人杀了20万大军的赵。据韩信说:“这也是兵法中的,只是你没有注意而已。孙子兵法不是说‘困死而后生,留之而后存’吗?再说我也没机会训练你的兵,也就是我们说的“赶集人打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处死士兵,这样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的保护而战;如果你给他们一条生路,他们都会逃跑。你怎么能和他们一起赢?”
赵被灭后,韩信趁热打铁,派使者去“恐吓”太子,逼他投降。几乎与此同时,和谈中的齐国也以全力以赴的欺诈策略被吞并。
韩信此刻面色凌厉。但此时刘邦已经狠狠“教训”了他一次。
韩信灭赵后,正面战场与项羽对峙的刘邦被打得落花流水,兵卒疲惫。这一天,刘邦和夏侯婴骑马翻越黄河,一大早就到了韩信的军营,夺取了他的印信,并召集诸侯调动阵地。韩信起床后,得知刘邦来带他的军队,被做了宰相——韩信因为这段“可耻”的经历,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王侯”干过的名人——几年后,刘邦又用几乎相同的手段剥夺了他的兵权。
韩信被消灭后,终于冒出了“王”的念头。此时他有了独立称王的资本,但因为刘邦的支持,他决定夺取皇位,而不是与之决裂。刘邦本想大发雷霆,但在张亮和陈平的及时提醒下,醒悟过来,立即封韩信为齐王。
韩信心满意足,准备出兵,却为谋士蒯通着急,说你是被逼到这里来的。就算不逼宫,你也干得不错,不会有好下场。相反,相比其他国家,你们韩信是最强的,可以先袖手旁观,再问鼎中原!
说实话,韩信是摇摆不定的,但是“君子之遗志”让他不愿意背叛刘邦,他很自立。他认为即使项羽被杀,刘邦也不敢出兵攻打自己的齐国,于是不听蒯通的计谋,出兵攻打楚国。
女人的善良是韩信在《汉中对策》中对项羽的评价之一,如今在自己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四面楚歌之下,29岁的韩信再次也是最后一次将心理战运用到了极致,30岁的项羽被迫自刎乌江。
飞鸟尽,好弓藏;狡兔死,猎狗烹。
政治不是过家家。韩信的“妇人之仁”最后害死了自己。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战争一结束,刘邦就冲进韩信的军队,再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取了他的兵权。项羽死了,你小子也没戏了。不做齐王,去项羽的地盘做楚王。
韩信傻眼了。
拜托,楚王就是楚王,只是穿着衣服回国而已。
但年事已高的刘灿如何让正值壮年的韩信放心?如前所述,韩信最终杀死好友钟离昧后,落入刘邦的圈套,被贬为淮阴侯,被软禁在京城。
刘邦不忍杀韩信,但吕后不同。她比刘邦年轻多了,还在等刘邦死。她不想给自己留下大祸,于是乘刘邦平叛之机,命萧何将韩信带到宫中处死,留下了两个著名的故事:
成功是萧何,失败是我。
生死是知己,生死是二女。
知己,当然是指萧何,那个幸存者,那个漂泊的母亲;死者,吕后。
看破世事的韩信,从来看不透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