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成身退。光武帝死后,汉明帝为缅怀前朝开国元勋,命人在南宫云台为跟随光武帝刘秀南征北战,为建立东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邓禹、吴汉、贾府等28位将军画像,随时瞻仰。这就是“云台二十八将”,又称“中兴二十八将”。后人附会,说是天上二十八夜。
如何安排开国功臣,是每个新兴王朝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两百年前,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之初,萧何、、和陈这些叛逆的父母官,出征朝廷,上演了一出“布衣”一统天下的历史剧,但同时也因为韩信、和英布的被淘汰,留下了杀英雄的恶评。光武帝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方式。重量级开国元勋获得了很高的荣誉和丰厚的奖励,以及特殊晋升和宫廷邀请等荣誉特权。但除了邓禹、李通、贾府可以参与国家事务外,其他人基本都退出了国家权力中心,不再参与国家管理。
我们不知道国父们是否愿意处理这件事。史书记载,英雄们“皆保其财,无咎。”中国历史上有汉高祖刘邦,有太祖朱元璋,都是被后人诟病的杀英雄。宋太祖·赵匡胤可能是唯一一个能够容忍像光武帝这样的英雄,而君主和他的臣民却相安无事的人。所以王夫之称赞说:“三朝之下,君臣相济,唯有东汉兴盛。”
建武十五年(39年)冬天,北风凛冽,场面冷清。洛阳南宫司马门外,数千名儒生跪在冰冷的地上,恳求朝廷对有罪的大司徒欧阳云宽大处理。居然有人剃掉了他的胡子,还愿意替他收下。然而,一向对儒家和善的光武帝这次却冷若冰霜。他不顾大家的求情,拒绝赦免大司徒。不久,欧阳娟死在狱中。
字正腔圆的欧阳浩,不仅是一位位高权重的朝廷大员,也是一代又一代教授《尚书》的著名学者,弟子遍天下。研究儒学的八世博士,是当时的“国宝级”儒学大师。曾任汝南郡太守,但没有很好地贯彻“跨田”的朝廷政策,还暗中受贿一千多万元。他被提升为大司徒后,才发现被绳之以法,无论是官位还是舆论都救不了欧阳维的命。
“功成归官”是光武帝时期的核心人事政策。“功臣退”可以保护功臣,有助于杜绝权臣。“为官”便于吸引优秀人才进入官僚队伍,更便于皇帝掌管权力程序,控制大臣和工人。扩大和维护专制皇权是这一政策的核心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吴文玲分析,“功成身退”是光武帝调整国家统治权力结构、强化皇权的重要举措。所谓“英雄归来”,就是解除英雄的权力,尤其是军权,降低其政治地位;所谓“文臣”,是指一些懂得治国安民,懂得封建法规的文人。作为官僚机构的中心,他们被任命为管理国家的重要职位。通过这一措施,光武帝最终实现了向文官的转变,建立了一整套以文官为中心的制度,这是光武帝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光武帝以柔道治国,但以铁腕治官。无论是当权的尚书令,还是空缺的三公职位,一旦他们有过错或者在皇帝心目中没有地位,往往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尚书官员经常被拉到皇帝面前打骂鞭笞,毫无尊严可言。朝廷选拔的官员大多是行政作风严谨的人。史书记载:“光武帝承王莽,但颇严。”。
春秋时期齐国伟大的政治家管仲曾经说过:“治吏于民,必先于上。”意思是管官育人的关键在君主。这是人统治社会的铁律。
光武帝善于亡国,也更注重约束权贵,以身作则。据《后汉书》记载,洛阳太守董璇人称“卧虎”,是一位有名的残暴官员。他还有个外号叫“强制令”,意思是“硬着脖子的县令”。湖阳公主的仆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杀人,并藏在公主的房子里,所以执法人员无法抓住他。一天,这个奴隶开车去找公主,被董璇抓住并当场处死。湖阳公主恼羞成怒,向光武帝哭诉。光武帝要用棍子打死董璇,但董璇拒绝接受。一番争吵后,他把头撞在柱子上,头破了。光武帝不忍杀他,要他给公主磕头,但董璇拒绝了。两个服务员扶着他,强迫他弯腰。董璇把手放在地上,但拒绝磕头。公主很无奈。光武帝给了董璇30万元作为对他刚正不阿行为的奖励。
《汉书·贪官传》中记载的董璇、叶凡、张丽,都是光武帝时期有名的酷吏。建国之初就任用残酷的官员,这在历代都不多见。也难得的是,这些狠心的官员,大部分都能从头到尾说完。光武帝这种刚正不阿的治官政治风格一直延续到明帝、张地后期,前后几十年,创造了东汉历史上最值得称道的治官时代。
户田事件。“跨田”是东汉初期最重要的民族政策之一。自秦汉以来,地方政府每年都要向中央政府申报当地的土地和人口,中央政府据此确定地方政府应承担的赋税和劳动量。中央政府要想维持专制皇权和正常的社会秩序,有效控制广大领土,就必须尽可能准确地掌握土地和人口上的数字。
西汉中期以来,国家管理失序,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大量失去土地和财富的穷人卖身为奴,成为地主和暴君的附庸,或者沦为难民,成为统治秩序的隐患。中央政府控制的税收和劳动力来源越来越少,对国家的控制越来越弱。西汉后期,有识之士已经注意到了土地——人口失控的可怕现象和危险趋势,但遗憾的是,奄奄一息的西汉政权未能解决这一问题。在那之后,辛莽王朝很快就失败了,因为它没有找到正确的药物。对于新生的东汉政权来说,“跨田”问题至关重要。如果不能解决“跨田”这个顽疾,必然会重蹈历代的覆辙,更谈不上长治久安了!
1989年,甘肃武威韩滩坡东汉墓出土了两枚木简。木简表明时间是建武十九年(43年),也就是大司徒欧阳隽被囚事件后的第四年。木简记载了穿越田地的制度,要求基层官员每年五月检查土地数量,藏匿三亩以上土地者将受到惩罚。
伟大的司徒雷登欧阳隽,是一等国家官员,也是学术界的领袖,可以说是很受重视。欧阳浩之死,是光武帝以铁腕手段解决假田问题的强烈信号。光武帝本人和他的核心统治阶级有很多骄傲而强大的家族,所以东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强大的政权”。当强大的势力威胁到专制皇权和国家利益时,光武帝表现出壮士断腕的勇气,绝不姑息。除了大司徒欧阳浩,还有河南纪等十几个县令因假田亩被处死,无数县官被判刑免职。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赵凯分析:农耕是东汉初期最重要的基本国策之一。所谓种田,就是丈量田地,统计户籍,中央政府据此分配地方政府应承担的税收和劳力。中央政府要想更有效地维护专制皇权和统治秩序,更有效地控制广大领土,就必须尽可能准确地掌握土地和户籍的数字。
就像西汉末年的“限田”和王莽时期的“雷区”一样,东汉政府的“跨田”措施也因为触及到了强大势力的利益而遭到了强烈的抵制。不同的是,前者选择了妥协或放弃,光武帝选择了坚持。失去保护伞的地方豪强不肯放弃既得利益,甚至发动叛乱,但最终被平息。西汉中期以来一直困扰统治者的土地兼并问题终于得到缓解。史书上说“杜田”叛乱被平定后,“牛马吃草,城门不关”,社会一片太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吴文玲分析,光武帝刘秀出身名门,其核心统治成员也出身名门。光武帝建立东汉政权,主要得到南阳和河北的支持。那么东汉政权建立以后,必然要满足这些巨富的利益,一些暴发户形成了,新的巨富出现了。这些英雄的核心是开国功臣集团,以及刘氏集团和外戚集团。他们逐渐控制了国家事务,掌握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威胁到国家统治和皇权。虽然刘秀采取了穿越田地等措施来遏制这些贵族家庭,但是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到东汉末年,这些贵族势力控制了当地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大权,最终形成割据势力,导致了割据局面的出现。
宋代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对刘秀的中兴功绩作出了准确的评价:“吴言修文,尊德,励精图治,养民,扬礼乐,传道、授业、授业、解惑。”继明章,不可失,故东汉之风忠、廉、耻三代。“这是很高的评价。历代的历史学家和政治家也称赞刘秀的个人才能。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说:“光武之策,影响深远,有杜突变。”对方颇有欣赏之意。元,阿津人,认为光武帝有汉高祖的气质,有文帝的仁慈,有汉宣帝的远见,所以能立国,称帝。
以上是关于电视剧《长歌行》(下集:治天下)中刘秀历史的真实面目。本文摘自《中国通史(下册)秦汉魏晋南北朝》,作者卜宪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授权华夏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