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屏幕上出现了“亲爱的翻译”。翻译现在是一个高大上的职业,那么古代有这样的职业吗?我们知道古代外国人也向中国进贡,还有西汉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都与外国有关,但他们是如何交流的呢?古代有翻译这个职业吗?让我们看一看。
翻了翻资料,发现翻译真的是一个古老的职业。最早对翻译家的记述出现在周代,当时“翻译家”从事北方民族语言的翻译工作。《礼记·王制》记载:“五方之人,语言不通,胃口不同。达则志,通则欲,东曰寄,南曰象,西曰德,北曰译。”其中送、象、迪也是翻译工作。后来佛经译者在译词前加了“译”字,一直流传至今。那为什么不转发,不翻,不翻呢?中国古代最大的威胁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古人重译,轻寄、重象、重底,称之为译,不足为奇。
但是,译者的地位并不是很高。汉代有官译令,九译令,隶属大鸿胪,清九部之一。汉朝时,县官称之为太守,县官称之为令。官译令和九译令的地位也高不了多少。为什么叫九译令?北方民族众多,交流时有时需要多次翻译。九个翻译太多词了。
据《后汉书》记载,交趾之南有一个叫尚月的国家,大概在今天的越南南部。要向周朝致敬,重译三象。《尚书传》记载:“在周成王,尚月重阳译与龚柏华。”大概是要派翻译先把的语言翻译成其他语言,然后翻来覆去才能翻译成中文,类似于“尚月-粤语-湘鄂情-豫州……周代官话”的过程。为了纪念这件事,周公专门创作了一首《尚月曹》。
《警世》里有一个故事叫李臣贤的《醉草惊侠书》,讲的是渤海国向唐朝递交国书,满清却无人能知的故事。李白不仅宣读了国书,还写了回信,宣示了自己的国威,渤海国表示投降。这是小说家说的,不足为凭。其实古代翻译家也没有李白那么吃香。
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随行人员中有一位甘甫,从事翻译工作。干甫,匈奴人,被汉室俘虏,被汉武帝任命为张骞团队的向导和翻译。甘甫不负使命,帮助张骞成就了连通西域的大业。郑和下西洋的时候,也有这么一个翻译,负责马欢。马欢撰写的《瀛雅胜览》是公认的研究郑和最重要的原始文献之一。
明朝的徐光启是官员,不是翻译。他从事翻译纯粹是出于兴趣。与利玛窦等传教士合作翻译《几何原理》等书籍,被称为中国古代见西方第一人。
清朝的贪官小沈阳实际上是一名翻译。他精通汉语、满语、蒙古语和藏语,在处理英国特使马扎尔尼来访等外交事务时也很得体。有人说小沈阳受到乾隆的宠爱只是因为他英俊的外表。好像不是真的。小沈阳很有才华。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设立文同馆,培养英、法、俄三种语言的翻译人才,中国的翻译事业才真正走上正轨。
看完之后你是不是觉得古代的翻译家没什么时髦的,不过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古代中国是天朝,人人向我们进贡。我们为什么要学外语?学习汉语对他们来说是有好处的。想想就觉得好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