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只有四种原始的庙号,即“太”(太祖唐太宗太甲)、“高”(高祖望海、武丁)、“石”(世祖盘庚、世宗颉颃)、“中”(中宗颉颃)。那么,古代寺庙名称中对太祖和太宗的定义是什么呢?两者有什么区别?
中国的庙号制度起源于商代,但其真正的发展和完善始于汉代。所以刘邦应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庙名的人。据《史记》记载,刘邦“平定天下,是汉太祖,立下了最高的功劳”,谥号为皇帝。也就是说,刘邦本应被称为汉太祖,却被误传为汉太祖。汉代的庙号制度被后世所有朝代所采用。
开国皇帝的庙号几乎都是毛或高祖(其实庙号里没有“高祖”),比如曹魏、曹操是,曹丕是;晋朝,司马懿是曾祖父,司马昭是曾祖父;杨忠是隋朝的毛,隋文帝是毛。五代以后就没有“曾祖父”了,开国皇帝都是“曾祖父”,比如赵匡胤、朱元璋、努尔哈赤。
开国皇帝以外的皇帝呢?这些皇帝一般被称为族人。比如唐太宗,宋朝的宋仁宗,明朝的明英宗等等。,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非开国皇帝大部分都叫族人。那么,有什么例外吗?是的,比如说,明朝的开国皇帝朱迪和清朝的开国皇帝康熙。当然,这只是一个例子。那么“祖”和“宗”有什么区别呢?为什么开国皇帝都是“祖宗”,别人都是“祖宗”?
这源于庙号制度的“规矩定”,孔子家语有“祖上有功德,祖上有德”。进一步的解释是,开拓是功德,守成是德。这也是为什么开国皇帝一般都是祖先的原因。而其他人一般都是信教的。但由于刘邦刚刚开始实行庙号制度,人们还没有形成惯例,导致刘邦被称为太祖。
因为这个错误,不属于庙号系统的“曾祖父”随机进入。对后世影响很大。汉代以后,“曾祖父”和“曾祖父”几乎没有区别。开国皇帝根据喜好,想用哪个就用哪个。而且通常开朝的前两个皇帝,一个用高祖,一个用太祖。直到宋辽以后才统一使用太祖,太祖退出了历史舞台。“祖”是一个高级的寺庙名称。想混个“祖”皇帝,门槛挺高的。
但是,自然也有“不要脸”的。比如曹操的孙子曹睿的庙号是猛祖,有点水货的嫌疑。对于一些中兴皇帝来说,也是有区别的,比如,他现在还属于汉朝,不能叫毛,但是因为他也有开创性的工作,所以叫世祖。但是,开启南宋的赵构,只能称之为宋高宗,因为实在没有什么创举。
当然,也有一些皇帝虽然不是开国皇帝,但也取得了祖先的庙号。例如,明成祖和清圣祖、清世祖。但他们也有一些“正当”的理由。朱迪本来是唐太宗,结果他的后人为了抬举祖先,说他的成功相当于开创了事业,于是改做了祖先,也被灌醉了。顺治的祖先是怎么来的?因为他有入关的权力,他有统一的制度,看起来有道理。康熙呢?他的儿子有一个理由,康熙平藩,除了鳌拜,台湾省,叫打住,用创造,这也是可能的!
一句话,都成了祖师爷,曹睿带坏了头。老祖宗有点烂在街上。如果这么说的话,唐太宗、柴荣等很多皇帝都可以称得上是祖师爷了,可以列举一堆理由。当然,如今庙号系统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因为新中国不可能有庙号制度,庙号已经完全成为历史。
综上所述,虽然秦时废除了庙号制度,但汉代以后沿袭下来,庙号制度从此发展起来。但正是因为刘邦在汉朝被创造为伟大的始祖,才改变了原来的庙号制度,以至于后来越来越浮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