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现代人对住房问题充满了抱怨。但你知道古代官员的住房福利和待遇远不如现代吗?那么,古代官员的住房福利和待遇如何呢?让我们和边肖一起来看看吧!
在古代,官员对住房的标准很高,政府也制定和改变了许多措施来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然而,许多中低收入者仍然买不起房子,官员的住房是历届政府都非常重视的问题。那么古代政府是如何解决官员住房问题的呢?
官宅称为“官宅”。为了办公方便,官邸和官邸往往连在一起。白天在官邸工作,晚上住在官邸,年复一年,天天如此,理所应当。在官员眼中,他们是“朝廷官员”,国家应该为官员解决住房。秦朝建立后,忙于清理战争遗迹,解决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等重大问题,来不及考虑管理人员的住房问题,秦朝就崩溃了。
刘邦建立汉王室后,官员的住房问题被提上日程,向全国发布了通安令。其中规定,凡是列侯级别的官员,都要赠送官印和大宅;武官工资2000石可以迁到首都长安,还能分到一套穷房子。这是给开国功臣的住房待遇,也给普通官员提供住房。
“汉朝历史。《何何传》载:“(何何)清正廉明,妻不舍官居。”意思是如何做一个清官,不让老婆孩子去他的官邸。不用说,没有公房。《汉书》九十三卷也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臣子董贤为了实现自己,节假日不回家,汉哀帝大为感动。“如果一个官员的妻子住在官庙里”,她把妻子搬进了董贤在宫里的住处。从这两个例子来看,至少在西汉中后期,管理人员有公房住,家属可以进来住几天。
随着社会的发展,官员越来越多,官房的建设速度赶不上行政人员数量的增长,所以出现了官多房少的问题。《后汉书》卷二十七载:太中大夫张占,“说有病不朝,在东门等他。”台中大夫食万石,常伴皇帝。像皇帝这样的人还要等房子,可见官邸有多紧张。
据《文献通考四十七记》记载,汉晋时期全国行政人员总数约为7000人,隋朝以后扩大到12576人,唐代扩大到18805人,其中京师官员2620人。难怪顾况对白居易说:“米贵,好活。”其实当时的长安不仅贵,房源也很紧张。我们可以见面。在长安居住的2000多名管理人员中,大部分都有妻子和孩子,还有奴隶和杂工。需要解决多少房子?
官方建筑短缺是一个必须解决的大问题。唐政府从改变官楼建筑格局入手,将办公和居住一分为二,衙门屹立不动,政务官官邸建在外城。据史料记载,先后建成了108个“作坊”。这样,控制人的家属就不能再住公房了。但办公区仍有管理人员单身宿舍,主要用于管理人员值班,也适当照顾单身年轻管理人员。
同时,朝廷对那些德高望重、为国家做出重要贡献的大臣实行特殊的住房政策,允许他们住在官宅里。管理人员调离或退休的,还必须办理房屋交接手续。比如唐玄宗批准宰相李日之退剧。这个老臣“把装饰袋还了,会另谋高就”,很快就找到了另一套房子,很痛快地退出了公房。
房改后,那些带孩子的官员,如果在长安没有老家,就得自己建房,经济紧张的就得买“二手房”。从此,官员们有了自己的私房,不仅解决了行政人员住房紧张的问题,也大大减少了国家在官宅建设上的支出,取得了官宅改革的成功。所以他们被后来的朝代效仿,不再为官家的紧张而头疼。
宋朝时,朝廷设立专门机构管理京都等州府的酒肆。凡是在首都开封做官,没有私宅的,不管包括那些高官,都必须租房子住。《宋史》第275卷记载了刘福将军和他的几个孩子建议他建造一座大房子。刘将军大发脾气:“我宽宏大量,可以收留……”坚持不盖房子,依然租房住。结果,刘福的眼睛闭上了,他的儿孙们几乎在街上游荡。
《宋史》卷287还记载,副丞相杨立尽管职位很高,却仍然没有自己的房子。他死后,宋真宗去吊唁,却发现杨莉在一条小巷里租了一间房子,这样皇帝的轿子就不能抬进来了。唐副丞相混到这种地步,可见宋代官员的住房是什么样的。除了宰相,又有多少普通官员?相比之下,我们生活在现代肯定要快乐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