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都讲了什么?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都讲了什么?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3681 更新时间:2024/2/21 15:01:46

昌龄不仅是唐朝时期的著名边塞诗人,他还是唐朝时期有名的大臣。王昌龄自从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后,就入朝为官了,先后做过校书郎、龙标县尉、汜水县尉等多个职位。不幸的是,在安史之乱的时候,王昌龄惨遭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王昌龄被后世誉为“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他最为有名的当属边塞诗了,那么你读过他的边塞诗吗?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欣赏欣赏他的边塞诗吧。

一、诗词原文

《从军行七首》

【唐代】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二、翻译

1.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在烽火台的西边有一座戍楼,高约四百尺。在黄昏的时候,一个人坐在戍楼上可以感受到海面上吹来的风。

此时又传来一阵凄凉婉转的羌笛声,吹奏的正是《关山月》。伴随着这笛声,更增加了我对远在千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2.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军中有舞姬歌舞,尽管用来伴奏的琵琶又出了新曲子,但是每当听到《关山月》时,总会让边疆战士想起故乡,激起浓浓的思家忧情。

嘈杂的音乐和舞蹈里面掺杂着思乡的忧愁,理不清,剪不断,无尽无休。秋天的月亮高高的照着长城。

3.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边城榆树上的叶子早已稀疏变黄了。傍晚的时候,一场战斗刚刚结束,环顾战场,只见暮云低合。

将军向皇帝上表,希望能把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尸骨运回故土安葬。不能让士兵们为他乡埋葬自己的战友而感到伤心难过。

4.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青海湖上云雾漫漫,遮掩了整个祁连山。远远地就可以看见玉门关那座孤城。

万里黄沙,上百场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不把敌人打败我们绝不回去。

5.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塞北的沙漠狂风四起,尘土飞扬,整个天空都昏昏暗暗的。前线的军情十分紧急,一接到战报就立即出击。

前面先行的队伍已经在昨天晚上就在洮河的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战斗,刚刚听说正在与敌人交火,现在就传来了已获得大捷的消息。

6.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将军的胳膊上缠绕着胡瓶,骑着紫薄汗马,英姿飒爽。碎叶城西边的天空中一轮秋月高高悬挂。

边境又传来了紧急的军情,皇上派使者在夜晚传诏将军,并赐予尚方宝剑责令让他赶紧带领军队去往前线杀敌。将军拜诏辞京,奔赴战场,很快就打破了敌人的老巢。

7.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玉门关周围山峦层层叠叠,层峦叠嶂,就像一层层屏障守护着王朝的西北边防。烽火台也遍布了各个山头。

在边远的戍边,人们要依靠烽火来传递消息。因为那里山林深远茂密,骏马跑进去一会儿就看不见踪影了。

三、赏析

组诗《从军行七首》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一共有七首。

1.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这首诗的笔法简洁但是富含深意,在写法上很有特色。作者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了凄凉肃穆的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有力。而在表现将士的思想活动方面,诗人的笔触又是委婉曲折的。此时环境氛围已经铺成,一切都是水到渠成,一句“无那金闺万里愁”就突出的表现了将士们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作者没有直接去说有多么想家,而是从侧面的深闺妻子来反映。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结合全诗来看,这一句就如画龙点睛,使全诗的神韵飞腾,直接封神了。

2.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这首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小片断,通过对军中宴乐来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这首诗的前三句以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诗人在这里宕开一笔,以景结情,明明是在军帐中饮酒作乐,却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苍莽无垠、壮阔悲凉的景象。描写出边疆将士的无限乡愁、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深沉的爱,其中心理的复杂,尽在这“听不尽”中了。前三句中的情感一波三折,到了最后一句却汇成一汪深沉的湖水,涟漪渐起。“高高秋月照长城”离情入景,使整首诗的情感都得到了升华。情不可尽,如此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入木三分。

3.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这首诗是通过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无数的将士们战死在边关,而没有办法运回家乡,好好安葬。反映了当时战争的惨烈,也表现了诗人对将士们深切的同情之心。

开头“关城榆叶早疏黄”点明了地点和时令,渲染了边地荒凉寂寞的氛围,第二句“日暮云沙古战场”又暗中示意在这场战争中有不少战士为国捐躯。最后两句写将军上表请求把战死的将士们尸骨运回安葬,表明了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整首诗以旷远苍茫的荒野战场作为背景,又加上“黄叶”“暮云”等边塞景象更进一步烘托出边塞的荒凉,给读者一种满目萧然、凄凉悲怆的感受,震撼人心。

4.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的一、二两句开篇就描绘出这样的画面:在青海湖的上空,云雾弥漫;在湖的北面,又有着绵延千里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去,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首诗提到了两个重要地点——青海和玉门关,作者为什么要特别提及青海和玉门关呢?主要是和当时的民族之间战争的形势有关。在当时唐代的西、北方的强敌一个是吐蕃,一个是突厥。“青海”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还突出了“孤城”的地理优势。这两句话除了写景,里面还蕴含感情。边疆将士对自己肩负重任的自豪和骄傲、戍边生活的孤苦、寂寥,都融合在开篇的景色中。三、四两句又直接抒情,将战事的频繁、环境的艰苦、敌军的强悍、镇压时间的漫长都融在了一句“黄金百战穿金甲”中。一二两句着重描写的环境,让三、四两句的情感不再肤浅空洞。

5.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从整首诗的描写来看,诗人所选取的对象是还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而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却只从侧面带出,打破了常规套路。刻意避开对战争过程的正面描写,从侧面进行烘托,让绝句的短处变成了长处。作者只用来两句描写:“大漠风尘日色昏”和“前军夜战洮河北”来让读者想象前线的战争多么艰苦,通过“红旗半卷出辕门”和“已报生擒吐谷浑”来侧面烘托、点染这次战争的有趣。整首诗的构思和组织词语的难度,都让这首诗在边塞诗中可以排上号了。

6.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这首诗是《从军行七首》中的第六首,描写的是一位将军将要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

这首诗的首句写的是这位将军的装扮和身姿,第二句写的是边塞的风光,营造了一种萧瑟潇洒的气氛。将军心里装着的是边塞的安危、人民的安危,不仅衬托出了将军的身姿英勇,还突出了作者对唐朝的强大国力的自豪。

7.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这一首主要写的是边塞风光:重峦叠嶂、烽火遍布、山林茂密。其中用笔之隐秘曲折,字词浅显含义深远,意味绵长。

这首诗的前三句主要是在写山峦多,烽火台多以及边塞将士对于烽火的依赖。第四句宕开一笔,打破了前三句的静态,一匹骏马骁勇敏捷,转瞬就消失在了茂密的山林中。结尾突兀,但是也正是这种意外,才让整首诗的意味深长。

这就是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啦,王昌龄不愧是写边塞诗的大家,读起来不止气势雄浑,其中情感也是充沛淋漓、复杂曲折。怪不得被后世誉为“诗家夫子”、“七绝圣手”呢。

标签: 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家有四样不败也亡指的哪四样?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传统文化

    在古代流传下来非常多的经典名句,而这些句子也不是普普通通的绕口令,其中的包含这深远的意义,而这次我们要说到的句子就是古时候流传下来的道理,这句话就是:家有四样,不败也亡。意思就是在一个人的家中如果出现了这四种不好的情况,那这个家庭一定就不是顺顺利利的,不是家中被败光,就是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到底是哪四

  • 杜牧最有名的十首诗(含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传统文化

    杜牧,字牧之,是唐代文学家,也是大和进士。杜牧的脾气秉性很刚直、不拘小节,他也不喜欢逢迎。他不仅担任过淮南节度使掌书记、监察御史、宣州团练判官、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左补阙、史馆编撰、司勋员外郎等职务,在文学上也颇负盛名。他的诗作明丽隽永,与李商隐齐名,合称“小李杜”,代表作有

  • 古人喝茶也都是用沸水冲泡茶叶吗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传统文化

    说到喝茶不管是谁应该多多少少都喝过吧,也还是真的很好喝了,话说那种用开水泡的茶又别有一番风味了,那么我们在和茶的时候,会不会有这样一个疑问呢?那就是古人喝茶到底是用这个沸水还是用冷水泡的呢?对于这个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简单分析分析。古人喝茶也都是用沸水冲泡茶叶吗?其实答案是否定的,其实到了明代才流行用

  • 二月二的风俗和禁忌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传统文化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二月二到了,是一个比较有意义的日子,二月二又叫龙抬头,这个节日也非常有意思了,那么这个节日有什么风俗和禁忌呢?下面我们可以一起来学习看看,一起来分析看看,期待大家加入!1、二月二的风俗首先说到这个二月二的风俗,大家肯定都知道,有一个是剪头发吧?当然了,说的好听点的话就是&ldq

  • 柳永最特别的一首词(含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传统文化

    柳永作为我国古代北宋的著名词人,词风以婉约凄美闻名,擅长淫词小调。柳永自从二十五岁离家赴往崇安赶考后,就一生都痴迷于烟花巷柳。他擅长用市井俚语来写词,写的也大多是些烟花女子的勾栏之事,在当时看来是“上不得台面”的。可是你知道他最为特别的一首词是什么吗?他作为一个婉约派词人,最

  • 柳永笔下的三吴都会指的是哪里?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传统文化

    柳永是崇安人,出生于沂州费县。他出身于官宦世家,因在家中排行第七,又被称为柳七。柳永自小就喜欢学习诗词,一直有着入仕的决心。在咸平五年的时候,他就离开了家乡,却率考不中,只得一心填词。他因为不得宋仁宗喜欢而被迫远离仕途,自号为“奉旨填词柳三变”。他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

  • 中国公认排名第一的古诗是哪一首?是春江花月夜吗?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不仅有艳压群芳的礼仪文化,还有大气典雅的诗词文化。中国作为历史非常悠长的国家,其中的诗词歌赋是数不胜数,但是总有佼佼者。例如《诗经》里的《蒹葭》和《氓》;例如《千家诗》里的《春眠》和《竹里馆》;例如《楚辞》里的《离骚》和《天问》等等。今天小编就带大家看看,能在中国排第一的古诗是

  • 柳永最有名的十句词(含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传统文化

    柳永是崇安人,出生于沂州费县。他出身于官宦世家,因在家中排行第七,又被称为柳七。柳永自小就喜欢学习诗词,一直有着入仕的决心。在咸平五年的时候,他就离开了家乡,却率考不中,只得一心填词。他因为不得宋仁宗喜欢而被迫远离仕途,自号为“奉旨填词柳三变”。他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

  • 二十四节气寒露含义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传统文化

    就在今天,二十四节气中寒露的日子。很多人都已经分分钟感受到了刺骨的。所以很多人在今天这个日子,大家都开始添加衣服。那么关于寒露这个节气,除了天气降温之外,还有什么呢?自然是一些非常有意思的历史知识和这个节气的含义了。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其实关于寒露这个节气,在我们这边还是比较温顺的,而且最关键

  • 杜甫的三吏三别中三吏是哪三个?三别又是哪三个?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传统文化

    杜甫作为我国的著名诗人,不仅存世一千五百多首诗,而且他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不仅诗风沉郁顿挫,而且还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不仅与李白合称“李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