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上元节是元宵节吗?正月十五有什么习俗该怎么过?

上元节是元宵节吗?正月十五有什么习俗该怎么过?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1660 更新时间:2024/2/7 4:21:29

2020年的正月十五马上就到了,2月8日就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传统节日,元宵节,也就是上元节,这两个说的是同一个节日。而每到传统节日的时候,一定少不了美食,任何一个节日都有特定的属于这个节日的美食,元宵节自然就是元宵了。不过,除了吃元宵之外,还有哪些有关元宵节的节日习俗呢?过元宵节可以做些什么,你知道多少,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元宵节简介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日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正月十五燃灯的习俗与佛教东传有关。唐朝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并逐渐成为民间习俗。

元宵节是中国与汉字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节日民俗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古时“元宵”价格比较贵,有一首诗说:“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路行,不得金钱不得回。”

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这是两种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

闹花灯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此节日民间有挂灯、打灯、观灯等习俗,故也称灯节。

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在山西的县城一级城廓甚至乡,镇中,这些居民集中地,繁华热闹区,在正月十五到来之前,满街挂满灯笼,到处花团锦簇,灯光摇曳,到正月十五晚上达到高潮。正月十五的“观灯”已经成为山西民间群众自发的活动,在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吸引着观灯的群众。太原一带,太谷县的灯是很有名气的。太谷的灯,以品种繁多、制作精巧、外观引人出名。

猜灯谜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灯谜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华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舞狮子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舞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划旱船

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划旱船流行于中国很多地区。

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逐鼠

逐鼠是一项元宵节期间的传统民俗活动,始于魏晋时期。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传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

《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十五的时候,有一个神仙下凡到一个姓陈的人家,对他们说:如果你们能祭祀我,就让你们的桑蚕丰收。后来就形成了风俗。

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

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

3.节日食俗

元宵节,家家户户自制元宵(今有专业户专卖)。

元宵古称“浮元子”,是一种雅俗共尝,甜而不腻,脍炙人口的民间小吃,全国流行。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在南北朝时浇上肉加便便汤汁的米粥或豆粥。但这项食品主要用来祭祀,还谈不上是节日食品。到了宋朝郑望之的《膳夫录》才记载了:“汴中节食,上元油锤”。油锤的制法,据《太平广记》引《卢氏杂说》中一则“尚食令”的记载,类似后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为“油画明珠”。唐朝的元宵节食是面蚕。王仁裕(八八○─九五六)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每岁上元,都人造面蚕的习俗到宋代仍有遗留,但不同的应节食品则较唐朝更为丰”。吕原明的《岁时杂记》就提到:“京人以绿豆粉为科斗羹,煮糯为丸,糖为臛,谓之圆子盐豉。捻头杂肉煮汤,谓之盐豉汤,又如人日造蚕,皆上元节食也”。到南宋时,就有所谓“乳糖圆子”的出现,这应该就是汤圆的前身了。

清朝康熙年间,御膳房特制的“八宝元宵”,是名闻朝野的美味。马思远则是当时北京城内制元宵的高手。他制作的滴粉元宵远近驰名。符曾(生于一六八八)的《上元竹枝词》云:“桂花香馅襄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诗中所咏的,就是鼎鼎大名的马家元宵。

近千年来,元宵的制作日见精致。光就面皮而言,就有江米面、粘高梁面、黄米面和苞榖面。馅料的内容更是甜咸荤素、应有尽有。甜的有所谓桂花白糖、山楂白糖、什锦、豆沙、芝麻、花生等。咸的有猪油肉馅,可以作油炸炒元宵。素的有芥、蒜、韭、姜组成的五辛元宵,有表示勤劳、长久、向上的意思。

制作的方法也南北各异。北方的元宵多用箩滚手摇的方法,南方的汤圆则多用手心揉团。元宵可以大似核桃、也有小似黄豆,煮食的方法有带汤、炒吃、油氽、蒸食等。不论有无馅料,都同样的美味可口。元宵已成了一种四时皆备的点心小吃,随时都可以来一碗解解馋。

标签: 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我国历史上哪个朝代的人喜欢吃蝙蝠?历史上的野味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传统文化

    如今喜欢吃野味的人也是越来越多了,不过野味难得,非常难得,而且往往都是现杀的,非常的新鲜。而那些付得起前的老饕们要的就是这份享受和面子。吃野味有着很多种好处,吃什么补什么。秃顶?吃山鼠肉;精力不振没精神?吃猫;眼睛不好?吃蛇;一挨枕头就想睡觉?吃鹿鞭。有这么多好处,当然不容易禁止,何况吃野味在历史上

  • 为什么"静"字右边是争,为什么"稳"字右边是急?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传统文化

    说到这个中国的汉字非常非常的有意思,也非常的有内涵,每个字都有它不一般的一面,也有他的特殊故事,今天就给大家说说这个“静”字和“稳”字,为什么"静"字右边是争,为什么"稳"字右边是急呢?这个问题也还是挺有意思的,下面一起来分析看看!静中藏"争",稳中藏

  • 为何说董仲舒之后就再没儒家思想了?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传统文化

    说到儒家思想其实说来说去的争议很大,到今天来了依旧有争议,那么有的人却说了,其实儒家思想早就没有了,就在那个董仲舒之后就没的,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的呢?这样的说法到底对不对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看看!董仲舒之后再无儒家思想,这句话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先秦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到汉代被改造,而

  • 古代杀气最重的诗是哪一首?是谁写的有什么背景?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传统文化

    我国古代有很多的古诗,涉及到了很多不同的类型,也有很多不同的风格,因为诗人当时写诗时候的经历、心境都很不一样,所以写出来的诗也有很大的区别。那么,下这些不同的古诗当中,是否有杀气最重的一首诗呢?古代杀气最重的一首诗是什么,究竟是谁写的呢?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首诗,当时是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呢?1.张献忠写

  •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历史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传统文化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句话,最近这段时间,应该有不少人都听说过了吧,这是一句出现在日本捐赠给中国的医疗物资上面的句子,很多人应该都是第一次听说,虽然句子很美,但是很多人其实并不是很理解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其实这句话的背后,还有一段很深刻的历史,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

  •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什么意思?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典故来历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传统文化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最近在网上火了,很多网友都十分好奇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以及背后的典故来历是怎样的,那今天就位大家好好讲讲这个故事。“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是日本奈良时代的皇族长屋王所写,意思是“虽然我们不在同一个地方,但看到的是同一轮明月

  • 苏轼四季回文闺怨词赏析,这四首回文词有何寓意?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传统文化

    我们都清楚,苏轼在诗词书画方面都有着很高的成就。苏轼不仅文采出众,作品的题材也非常广泛,几乎没有苏轼涉及不到的领域。不过苏轼的仕途之路并不算顺利,被贬黄州后,苏轼便在家专心写作,这四首《菩萨蛮·回文闺怨》词就是这段时间内诞生,从春季写到了冬季,内容令人感到惊艳。这次我们就来为大家简单的做一次赏析,看

  • 情人节怎么过有意义?古代人那么保守他们过节吗?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传统文化

    情人节马上就要到了,很多人知道这是一个西方的节日,其实却并不是很理解情人节到底是怎么来的,只知道应该向自己的爱人表达自己的爱意。那么,究竟情人节这个节日要怎么过才能更有意义呢?我国古代其实也有类似于情人节的节日,但是,很多人可能觉得的古人其实是非常保守的,那他们过节的时候会怎么过呢?也是过得到很含蓄

  • "天子呼来不上船"的船不是船只是什么?李白为何如此狂妄?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传统文化

    李白作为历史上一位非常有名的诗人,可以说他的名字在很多人心中就是唐诗的代表,他的诗也就是盛唐时期的一种映照。而有一句形容李白的诗“天子呼来不上船”,我们知道在古代,皇帝的命令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人都不敢不从,但是李白却在皇帝面前如此“狂”,可以说是很个性

  • 东山再起中的“东山”指的是哪一座山?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传统文化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或是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能够听到事业上或是某些方面失败的人会说道:“我一定会东山再起的!”。这东山再起的意思指的就是比喻隐退后再次复出或是失势以后再次获得成功。那么,为什么我们会把一个人重新得势或者再次成功叫做“东山再起”呢?&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