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该如何正确理解,孔子这番话有道理吗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该如何正确理解,孔子这番话有道理吗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3760 更新时间:2024/4/22 23:08:27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出自《论语·泰伯篇》。一般释义为,统治者需要让老百姓按照他们的意愿去做事,但不能告诉老板姓为什么要这样做。这自然不是一句好听的话,但在古代封建时期,很多帝确实是这样做的。不过有关“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释义其实不止一种,因为断句不同,能得到的解释就会不同,那我们到底该如正确理解孔子的这句话呢?下面就来分析看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曾经说过一句话,让我们一直争论到今天。这句话叫做:“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有人可能会说,你这句话中,少了一些标点符号。我想说的是,恰恰就是标点符号的问题,引起了争论,所以我没有打。

因为古代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古代的各种著作,后人在阅读的时候,要自己用圈圈,圈上停顿,这种就称为“句读”。因此这句话的句读就可能有这两种打法,一种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还有一种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用我们现在的标点符号来给他打上,就应该是这样的。一种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还有一种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两种标点符号的使用法,代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意思。

第一种意思就是说,对老百姓只能指使他去做事情,不能够教导他为什么必须这样去做。

第二种意思就是说,如果老百姓能够做事情,就放手让他去做。如果老百姓不能够做事情,就要教导他去做。

那么,究竟哪一种说法才是对的呢?

之所以我们会产生很大的争论,就在于孔子自身思想的复杂性。两种意思,似乎孔子都有。

因为孔子是教育家,他提倡“有教无类”,同时又提倡“因材施教”,从这个角度来说,孔子应该是提倡第二种说法的。也就是说,如果这个人本来就已经懂得了,那就不用再教她了。如果这个人不懂得,那么就需要引导他,让他懂得。这其实就是“因材施教”,也是“有教无类”。

但是反对的人,觉得更有理由。反对的人也就是坚持第一种说法的人。这种人认为,孔子虽然讲过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但是孔子这里的“无类”是有一个大前提的,就是这些人必须都得是“士”以上的阶层。如果是“士”以下的阶层,比如平民或者奴隶,这一类人孔子是不教的。

比如樊迟就曾经请教过孔子,该怎么种庄稼?但是孔子对樊迟羞辱挖苦了一通。显然,对于种庄稼这样的学问,孔子是不教的。还有《列子》中曾讲到《两小儿辩日》这样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发生过,但至少说明,孔子对于天学这样的知识,他也是不教的。“子不语怪力乱神”,有更多的学问,孔子都是不教的。所以说,孔子的“有教无类”,他教的内容和教的对象,其实都是有选择性的。

再说,孔子的儒家思想,其实一直都是以“克己复礼”为他的核心思想的。“复礼”就是希望整个社会能够按照周礼的办法,来维护社会秩序。而所谓的“周礼”,也就是讲究社会等级阶层的。整个社会分成了“王、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这几个阶层。这些阶层互相之间是不能够串联的,每一个人出生以后,都不能够打破自己的阶层,寻求更高的阶层。只有这样,整个社会才能够保持安定。

如何正确理解

当然了,孔子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国家机器当然是重要的,但是更多的应该是寻求每个人内心的道德约束,也就是“克己”。每个人只有在道德上约束自己,安贫乐道,周礼的等级秩序,才能够维持。

正是因为第一种解读更符合孔子的思想,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认为,第一种的标点符号是最正确的标注。

不过,我们也要看到,由于孔子本身思想的复杂性,因此并不能够排除孔子心中,有第一种意思。毕竟从孔子的立场来看,他其实只是一个破落的贵族,只是“士”这个级别。甚至可以说,是处于“士”和“平民”之间的一个级别,他曾经去给人家当吹鼓手谋生,可见他生活的贫困。因此,他的整个生存环境,一直是被平民老百姓包围在其中的,他不可能不同情平民老百姓,不可能不为平民老百姓说话。

后来,孔子还一直在试图寻求当官,提升他自己的等级。他曾经到鲁国去当官,后来又带着他的弟子们周游列国。虽然周游列国的主要目的,是推广他自己的学说主。但是也应该看到,他同时也是寻求当官,为他的徒弟们寻找一个当官的出路。如果说孔子是坚决维护周礼的,那么他就不应该做这样的事情,只需要安安静静呆在家里,做做学问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去周游列国了?

所以,我们不能非机械地认为,孔子没有第一种意思。

当然了,后世对孔子的解读,事实上很多时候都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进行的。比如在封建帝王时代,为了压制老百姓的反抗,统治者经常会实行“愚民政策”,而在“愚民政策”的引导下,大部分时间,统治者都把孔子的这句话,解读为第一种意思。

而到了今天,我们提倡教育公平,提倡大家通过努力,能够获得更美好的未来。所以在教育上,肯定是坚决认可第二种说法的。这样看来,孔子当年究竟是哪一种意思,其实已经并不是非常重要了。

标签: 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眼疲劳者和醉酒者谁不适合泡温泉?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传统文化

    最近不少冬天了吗,很多人会选择去泡个温泉什么的,泡温泉这样的养生活动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了,也是非常养生的一件事情,但是也不见得人人都适合泡温泉哦,下面就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个醉酒者和这个眼疲劳者谁不适合泡温泉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眼疲劳者和醉酒者中这个“醉酒者&rdqu

  • 关于彘字的成语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传统文化

    “彘”读音为zhì,一般意思是指猪。彘这个字看起来比较复杂,属于生僻字的一种,在我国历史上关于“彘”字的故事有很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专门来给大家介绍一些“彘”这个字,以及一些关于“彘”字的成语和故事。下面我

  • 火锅的起源的小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传统文化

    最近很多人都在问这个火锅的起源的故事,那么这个关于这个火锅的起源到底有一些什么故事呢?还有这个火锅到底起源于中国哪里呢?这些个问题也比较有意思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感兴趣的网友一定别错过了,速度来揭秘分析看看吧!火锅起源的争议太大太大了,所以一直到现在都没有一个定论了,比较常规的两种说法

  • 火锅起源于四川还是重庆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传统文化

    说到这个火锅也还是很多人都非常喜爱的,最近不少冬天嘛,这个火锅是肯定少不了的,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个火锅话说重庆人也爱吃,这个四川人也爱吃,而且这两个地方的火锅也非常知名了,那么就有人要问了,那这个火锅到底是起源于四川还是起源于这个重庆呢?这个问题也比较有意思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这里要准

  • 马首铜像将回圆明园,值多少钱?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传统文化

    在2019年11月13日,国家博物馆举办了圆明园马首捐赠意识,在海外流失了100多年的圆明园马首在2007年的时候由澳门的企业家何鸿燊购得,并在澳门公开展示多年的马首铜像被正式捐赠给国家文物局。经过双方协商一致,文物局受捐后将圆明园马首铜像划拨北京市圆明园管理处收藏。今年年内,这件文物将回到圆明园,

  • 黄发垂髫中的黄发指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传统文化

    最近很多人都在说这个“黄发垂髫”这个成语,这个成语也非常有意思,最近关于这个成语问得比较多的就是这个“黄发垂髫”中的“黄发”到底是指什么呢?到底是指儿童还是老人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黄发垂髫

  • 人艰不拆是成语吗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传统文化

    说到这个人艰不拆也还是有很多人都知道的吧,这个词语很多人都在用,非常的有意思,但是最近这个词却被批评了,那么有的人就要问了,这个人艰不拆是不是成语呢?人艰不拆又是什么意思呢?下面一起来分析看看!人艰不拆并不是成语,人艰不拆是网络词语,人艰不拆的意思是: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人艰不拆的

  • 长鼓舞是哪个民族的舞蹈?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传统文化

    最近很多人对这个长鼓舞也还是非常感兴趣的,毕竟这个名族的东西也还是非常吸引人的,那么有人要问了,这个长鼓舞到底是哪个名族的呢?这个问题也比较有意思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具体的情况到底吧!长鼓舞是:朝鲜族和瑶族的舞蹈了。多数在朝鲜族中常见,长鼓为朝鲜民族音乐的主要打击乐器,在朝鲜族音乐和舞蹈中起重

  •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写的是什么自然现象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传统文化

    最近秋天是真的要走了,于是这个秋思也越发的浓烈了,但是又想到冬天来了,春天也不会远去了,也是真的非常期待的,所以又想起了一首诗词其中有一句是:“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那么这一句诗的含义是什么呢?又是指的什么自然现象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是指

  • 千古绝句最美古诗文是哪一首?千古绝句最美古诗文大全合集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传统文化

    最近很多人都在说这个千古绝句最美古诗文是哪一首呢?这个问题看起来简单,但是说起来就太复杂了,要说第一这个事情,还真的就是没法说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了,更多的小编也不说了,下面给大家继续带来了相关的盘点了,一起来学习分析看看吧!1、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2、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