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帮人帮到底、送佛送到西”是怎么来的?

“帮人帮到底、送佛送到西”是怎么来的?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1425 更新时间:2023/12/27 1:10:28

这两句谚语的意思其实是一样的,都是说做事、帮助人不要半途而废,而要“完全彻底”。人们总是把这两句话连在一起来念,可是你知道吗?它们产生的背景却不一样。

“帮人帮到底”,来自于农业劳动。过去由于没有机械,农民的劳动全靠简单工具繁重体力。“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尤其收割季节,更是累得头昏眼花。在共同收割中,往往一人一垄或一人两茬往前割。由于各人的体力、能力不同,年轻力壮手脚麻利者往往先到地头,而年老体弱者就后到地头。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先到地头者就回头帮那收割慢的人。

但有些人帮一会儿就不帮了,结果还落个帮人的名义。人们对这种现象看不惯,就劝这些人:帮人要帮到地头。意思是好事要做到底。时间一,这句话的含义便被扩大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已经给人帮助,或被帮助人仍需进一步帮助的,人们劝说他们:帮人要帮到底。

但佛与人一样,时间长了也有想家的时候,故又有送佛回西天的礼仪。据说送佛的礼仪当隆重繁缛。因佛不饮酒,不食荤,所以供佛送佛时,只摆清茶和蔬果。

送佛路时,一拜再拜。因为怕它走错路,往往嘱咐:“烈火炎炎,南天不要去;冰雪飒飒,北天不要去;极乐乃故乡,只可回西天!”西天十万八千里,怕佛半途而返,所以给佛带足斋饭干粮,送以纸糊的车、猎犬,鼓励其别怕险阻,别怕驰驱。故称:送佛送到西。

“送佛送到西”,则来源于过去的佛事活动。佛教由印度传入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唐时期尤为盛行,故有迎佛请佛之大礼仪。

标签: 往往收割帮助时间西天人们不要地头

更多文章

  • 三国英雄赵云“偃旗息鼓”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偃旗息鼓,安全,营地,刘备,时间,一面,赵云,怎样

    成语偃旗息鼓,指放倒军旗,停止击鼓,做出不准备战斗的假象。那偃旗息鼓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呢?和三国英雄赵云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在三国时期蜀汉的军事集团中,赵云是少有的智勇双全的将领,他凭着大智大勇,为刘备的蜀汉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大英雄。赵云品性谦逊,性情冷静,自从跟随刘备,千难万

  • 四个一诺千金的历史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承诺,孩子,强盗,范式,他们,一个,回去,母亲

    下面是古代的4个一诺千金的故事,惊呆现代人。诚信感动强盗 得以保全性命汉朝时代,世道混乱,刘平扶着母亲逃难。一天,他出去找食物,却不幸遇上一班饥饿的强盗,强盗抓住他,商量着要把他煮熟吃了。刘平向强盗们叩着头说:「我今日出来,是为母亲找些野菜吃的,希望你们先让我回去,把野菜给母亲吃了,回来任由你们处置

  • 肝肠寸断成语背后悲伤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伤心,肝肠寸断,这个,孩子,巴蜀,大军,自己,肠子

    我们有句成语叫“肝肠寸断”,肝和肠断成一寸一寸。形容一个人伤心到了极点,连内脏和肠子都断了。这个说法似乎有些夸张,再怎么伤心,吐血的有,脑溢血的有,眼睛哭瞎的也有,但是要说活活将肠子哭断,恐怕有些匪夷所思。但是,这个事情却真的有历史记载!在《世语新说》中,有这么一个故事。桓温讨伐成汉时,大军途径蜀地

  • 蛛丝马迹中的马指的真是马?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留下,可以,痕迹,蛛丝马迹,就是,关系,明显,应该

    “蛛丝马迹”是人人皆知的成语,比喻事情留下来的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一般的辞典的解释全是说,“马迹”就是马经过后留下的痕迹或马脚印。可是,仔细一推敲,你就会发现 ,这样的解释是很难成立的。从事理来说,蛛丝是很不明显的,那么与之并列的马迹也应该是很不明显的,可是,马是个庞然大物,在没有水泥路、柏油路的

  • 成语一不作二不休的出处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不作,二不休,长安,到底,投降,作乱,朝廷,意思

    一不作,二不休,干就干到底。这是我们下决心干什么事的时候常说的话。可是,你要知道了这个“作”原本的意思,可能要出一身冷汗。一不作,二不休,出自一个故事。唐德宗时,一支军队在长安叛变,拥立原卢龙节度使朱泚(读cǐ)为皇帝。朱泚自称大秦皇帝,任张光晟(读shèng)为节度使兼宰相。唐德宗命令李晟领兵讨伐

  • 成语杞人忧天的主人公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杞人忧天,问题,有一,担心,一些,怎么,这个,下来

    杞人忧天出处战国·列子《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杞人忧天解释杞:周代诸侯国名,杞国,是中华大地上一个古老的方国,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夏朝初年。西周末杞为宋灭,杞武公十一年(公元前740年)杞国从雍丘(今河南杞县)迁都至齐、鲁之间的淳于一带,重建杞国。忧天:担心天会掉下来

  • 成语门可罗雀的主人公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宾客,形容,他们,担任,拜访,十分,后来,曾经

    门可罗雀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汲郑列传》:“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门可罗雀解释原指门外可张网捕雀。后形容为官者休官失势后,门庭冷落车马稀少;或形容事业由盛而衰,宾客稀少之况。门可罗雀的典故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曾经为汉武帝手下的、两位大臣合写了”一篇

  • 古人喝的啥酒,为何千杯不倒?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好汉,知道,糯米,现在,什么,小说,问题,古代

    喜欢看武侠的都知道,丐帮帮主乔峰可谓千杯不倒,不论是拜把子还是绝先交,不管是大事临头还是日常饮食,总之是无酒不成欢。这种古代好汉气势如虹的喝酒架势让人十分震撼!动辄一句“在下先干为敬”,然后就只剩空坛子了!联想到现在,谁人能这么喝?那为什么现代人在喝酒这事上竟跟古人有这么大的差异嘞?大家要知道,古代

  • 马首是瞻成语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指挥,行动,方向,马头,命令,十二,将领,全军

    马首是瞻出处《左传·襄公十四年》:“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马首是瞻解释本意是古代作战时,士兵要看着主将的马头决定行动的方向。现在用来比喻服从指挥或乐于追随。瞻:往上或往前看。马首是瞻的典故战国时,晋淖公联合了十二个诸侯国攻伐秦国,指挥联军的是晋国的大将荀偃。苟偃原以为十二

  • 成语三阳开泰的寓意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认为,解释,正月,三阳,中国,古代,易经,开泰

    “三羊开泰”是中国羊年春节人们互致问候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但如何解释“三羊开泰”却少有人知。一位腰缠万贯的老板2月1日农历大年初一拜年时一口一个“三羊开泰,万事如意”,但当问起“三羊开泰”的本意时,他竟然说:“是三只羊朝着太阳奔向泰山,这当然是大吉大利了。”其解释不禁令诧异,令人感到不得要领。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