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晏婴“二桃杀三士”,背后有何故事?

晏婴“二桃杀三士”,背后有何故事?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4396 更新时间:2024/1/13 4:10:34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两句话出自梁父吟,相传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所作。两句话将“二桃三士”事件判定为被谗言致死。那么被谗言者何许人?答:春秋时期齐国齐景公是也,进谗言者又是谁?答:齐国相国晏婴是也。晏子利用两个桃子杀了三个人,看似荒谬,实际值得深思!

晏子为什么想杀他们?

准确地说,为一件小事。有一次晏子从公孙接和田开疆以及古冶子身边小步走过,小步走是对三人的尊重,可三个人对此装作视而不见,这一举动令晏子很生气。要说此事搁到普通人身上过去就算了,问题就出在晏子不仅是大官,还自降身价表示尊重,换来的却是置之不理,这口气如何能咽得下去。所以他来到齐景公面前,诉说三人不法,当然不能说为了自己,那样岂不是把自己装进去了,怎么说的呢?简直高明的不要不要的,一起来看一下。

上来就是一顶高帽,晏子对景公:我听说明君养的猛士,对上重君臣义气,对下重长幼尊卑,内可以除暴安良,外可以抵御强敌,君主感念其功劳,手下的人佩服其勇气,所以能得到高官厚禄,言外之意这是明君手下的人。再看景公你手下的人,君臣无义,长幼无伦,内难除暴,外难御敌,不能任用他们,并且要宰了他们。齐景公上道了,一想我是明君啊,怎么可能要这样的手下呢?一句话,宰他。

随即问道:此三人皆勇猛无敌,正面攻击怕是难以奏效,派人行刺也不一定能成功,如何是好?晏子把早就想好的主意告诉景公:几人有勇无谋,目中无人,送两个桃子给三人,他们肯定为了得到桃子继而凭各自功劳大小争先抢夺,到时候问题必将迎刃而解。已经被迷魂汤灌晕的景公立即同意这个看似荒谬的主意,但事实证明不仅不荒谬,三人还心甘情愿赴死,难到他们没看出来是计谋吗?

实际看出来了,怎么说呢?公孙接听到消息后仰天长叹,一句话道破玄机,“晏子真是一个聪明人”他让景公利用桃子离间我们,我们是勇士,不拿是无勇,若拿则必然按照功劳大小争夺,有一个人将得不到桃子。

想到这,公孙接觉得自己打死老虎功劳不小率先拿起一个桃子,田开疆眼见还剩一个,连忙说:我统帅三军,为齐国征战四方,自然可以吃桃,随后拿走了另一个。古冶子见两个桃子都被拿走,气愤道:我杀过大鳖救过国君性命,凭功劳拿个桃子理所当然,你俩快把桃子拿回来,说完站起来从腰间抽出宝剑横眉冷目凝视二人。

公孙接和田开疆一看古冶子拼命的架势齐声道:我们勇猛和功劳都不如你,没让你先拿桃是贪心,我们羞愧难当,如果不死是没有勇气。然后把各自手里的桃子还了回去,当场自尽而死。

刚刚还气势凌人的古冶子眼看二人相继自杀,不光气消了,心里还很难过,说道:你们死了,我若独生是不仁的表现,用夸张的声音形容功劳是不义的表现,我不仁不义没有脸面活在世上,如果不死,是没有勇气,哪里算得上勇士呢?说完也自杀了。最后齐景公厚葬了他们。

齐景公真的被忽悠了?

从上面的故事可以看出,晏子出于私心想杀掉三人,跑到齐景公那讲了一大堆他们的坏话以及除掉他们的好处,齐景公信以为真,最终听从晏子建议,用两个桃子达成目的,可谓十分狠毒。此处有一个问题便是齐景公真的如此好骗,如此好忽悠吗?不,实际上齐景公早有杀掉他们的打算,怎么讲?

来看原“公曰:三子者,搏之恐不得,刺之恐不中也”,这句话是晏子说完杀人理由后齐景公说的,很奇怪是不是,齐景公竟然都没询问三人究竟哪里做得不对,仅凭晏子笼统说辞就直接言明正面攻击和行刺不能奏效,明显早有杀人之心。

此外,三人死后,照理说齐景公为了泄愤应该把他们弃尸荒野才比较符合逻辑,但齐景公没这样做,反而厚葬他们。说明两个问题,一、齐景公早有杀掉三人的打算,甚至连身后事都替他们想好了,二、齐景公虽然杀了他们,心里也很难过,毕竟他们曾经为自己立过很多功劳,所以选择厚葬三人。

因此,这件事看起来是晏子主动提出,齐景公被忽悠了,其实真正的推手可能是齐景公,而晏子不过是齐景公的一颗棋子罢了,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后记:先不论故事真与假,单看有哪几点值得我们借鉴!

首先

做人要宽容一些,晏子因为三人不尊重自己而想除掉他们,心情能够理解,普通人尚且不能承受别人不尊敬自己,更何况身为高级官员的晏子,可教训一下就可以了,不必置人于死地,试想从此以后别人对他一定会敬而远之遭到孤立,谁肯和一个心胸狭隘的人共事呢?那样太危险了,所以做人要宽容,不仅对别人有好处,自己也会从中受益。

其次

眼光要长远一些,公孙接猜透了晏子的意图却没抵住内心的贪婪,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为此付出性命的代价。田开疆和古冶子也没能控制住争抢桃子,把自己陷入了不仁不义的境地,先后自杀身亡,他们的眼光如果都放长远一些,就不会为了区区两个桃子相互指责,若能互相谦让,其结果想必会是另一番景象。

标签: 晏婴春秋野史秘闻

更多文章

  • 揭秘:洪承畴投降清朝真的是孝庄皇后用美人计搞定的?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洪承畴,明朝,野史秘闻

    清朝大学士纪晓岚曾经写过一副对联: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在古代,人们评价一个人,“忠”比“孝”更重要,因此有“一臣不事二主”这样的说法。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明朝被人们誉为“刚明”,因为终明朝一朝,不赔款、不割地、不和亲、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1644年

  • 古代中原王朝为什么只防北边?其他地方不用防吗?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古代,唐朝,野史秘闻

    纵观中国古代,秦朝以来的各个王朝的北方边境地区始终不得安宁,面临的外患威胁也基本来自北方。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鹘、契丹、女真、蒙古等游牧渔猎民族也是前赴后继地不断骚扰中原王朝。西晋、北宋、南宋、南明等政权,更是直接灭亡于北方的游牧渔猎民族之手。这其实比较正常,中原地区北方的气候和广袤的草原环境

  • 清朝时期,太监不是一般人能做的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清朝,乾隆,野史秘闻

    太监,作为封建皇权社会的特有产物,指被阉割生殖器后失去性能力,专供封建社会皇室役使的官员或者奴仆。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将太监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在紫禁城中形成了最多3000人的庞大太监队伍。鉴于明朝太监擅权专政和其具体工作性质、服务对象的影响作用,清朝统治阶层对于清宫太监有着非常高

  • 魏豹死后薄姬嫁给刘邦,刘恒有没有可能是魏豹的遗腹子?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薄姬,汉朝,野史秘闻

    秦末纷争,英雄辈出,丝毫不弱于三国。众多人物里,亮眼的,莫过于张良、韩信、萧何。但是不要遗忘了魏豹大人。魏豹是魏国王族后裔,秦始皇灭六国后,他顺利贬为庶民。大泽乡起义,六国纷纷揭竿而起,魏豹趁势崛起,得了个西魏王。之后,便是投机,在项羽和刘邦二人之间摇摆,左右逢源。须知这种投机是高风险的。最后,他也

  • 慈禧吃饭有多讲究?厨房一天就要用600个鸡蛋?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慈禧,清朝,野史秘闻

    慈禧尤其注重自己的饮食,有人说在宫中有厨子专门为慈禧做饭,他们的厨艺十分高超,甚至超过了御厨。在清朝覆灭后,有一位成为慈禧做过饭的小厨子透露,慈禧的厨房每天都要消耗600个鸡蛋。这么多的鸡蛋一个人吃掉显然是不可能的,那么问题就来了,这600个鸡蛋都用在哪了呢?大家可能会认为是慈禧一个人浪费掉了,但其

  • 姜子牙的后代过得怎么样?周王朝是著名对他们的?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周朝,姜子牙,野史秘闻

    姜子牙的后代过得怎么样?周王朝是著名对他们的?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说起姜子牙,可以说每个中国人都知道他。主要是因为《封神演义》的原因。而且所有的人都知道关于他的歇后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在神话体系里面,姜子牙的级别非常高。带领周朝打败了商纣王,最后主持封神。不过这些只是传说,但是在现实生活中

  • 揭秘:清朝后宫嫔妃的伙食如何?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清朝,古代,野史秘闻

    古代皇宫里的待遇虽然在当时都是最好的,但是和现在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清朝是距离咱们最近的一个朝代,咱们就来说一下清朝皇宫里那些嫔妃平时的待遇吧!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封建帝制从秦朝到清朝硬发展了2000多年,各项制度其实都已经十分完备了,后宫嫔妃的保障制度自然也是这样的。当时皇宫里无

  • 揭秘:古代历史上死法最窝囊的皇帝是谁?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司马曜,东晋,野史秘闻

    司马曜登基前后,东晋王朝正笼罩在权臣桓温的谋篡阴影中。当时,兵败枋头的北伐名将桓温为重新树立威望,威逼褚太后废掉了海西公司马奕,并立会稽王司马昱为帝。与此同时,桓温对东晋朝政也进行了一次大洗牌,好习武事的武陵王司马晞被流放、名噪一时的大族庾氏和殷氏被诛戮殆尽。摄于桓温的权势,担惊受怕的司马昱常惧被废

  • 朱元璋准备一桌素菜招待大臣,刘伯温却看破玄机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朱元璋,明朝,野史秘闻

    朱元璋经过奋斗,从一个农民变成至高无上的皇帝,登基之后很多政策都是为百姓好,但是对待开国功臣却十分忌惮,找理由杀了不少人,当然面对贪官污吏更是毫不手软。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把孙子朱允炆立为继承人,但是朱允炆从小接受儒家教育,为人处事仁慈有余,狠绝不足,为了让孙子的皇位能坐稳,朱元璋又花费了不少心思,

  • 李世民下旨抄侯君集家,只抄出了两个美女?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侯君集,唐朝,野史秘闻

    在玄武门的前夜,尉迟恭和侯君集,两个人再三劝说李世民抛弃亲情,对自己的兄弟下手。其实,李世民早就不把李元吉,李建成当兄弟了。但是真的要下这个死手,李世民的心中还有一丝犹豫,有一丝不舍,毕竟大家都是一奶同胞。然而,这两个杀才的话,犹如给了一个在蹦极台前犹豫踌躇的人往下跳的理由与勇气,使得李世民真的不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