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秦朝亡于二世是胡亥一个人的错吗?扶苏继位能否扭转乾坤?

秦朝亡于二世是胡亥一个人的错吗?扶苏继位能否扭转乾坤?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4642 更新时间:2024/3/21 19:22:09

我们都知道,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两个短暂的大一统的朝代,那就是隋朝跟秦朝。嬴政在位数十年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三十九岁时完成统一大业,建立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秦朝,可惜在秦二世的时候就被灭亡了?这是谁造成的呢?

正是因为三皇五帝的昭著功绩,后续的夏商周三朝君主,没有一人敢称皇道帝,只是称王而已,就是怕德行远不及三皇五帝,称皇道帝惹后世耻笑。

但偏偏就有人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把皇帝揽到自己头上,这个人就是秦始皇嬴政。嬴政在位数十年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三十九岁时完成统一大业,建立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秦朝,便自以为震古铄今,无人可及,遂将三皇的皇字,五帝的帝字,合成了一个名词,叫做皇帝,并用这个词作为自己的称号。

秦始皇用无数的鲜血铸成的江山,又用残酷的刑罚去加强统治,他昂然自大,惟我独尊。言莫予违,独断独行,生杀予夺,惟我所为。他一手创建了我国的君主专制,这种制度虽然在他手中只勉强支撑二世,却往后延续了几千年。

秦亡于胡亥,祸首在于始皇。下面我们就详细来聊一聊“秦亡二世,究竟孰之过?”

通常来说,大家伙公认的导致秦朝灭亡的凶手无外乎以下四个人:

凶手一:胡亥

如果非要给大秦的灭亡找出一个元凶的话,胡亥无疑是第一人选。若不是他篡位夺权,岂会有公子扶苏饮恨自杀;若不是他偏爱宠信,哪来的赵高独断专行;若不是他贪图享乐,又怎么会把大秦生生给败光了。送胡亥一顶“昏君”的帽子,那可真是一点儿也不过分。同样是二世而亡,隋炀帝杨广就要强了不少,至少人家修了大运河、远征高丽,有点成绩拿得出手。而可怜的胡亥,到死还重新着赵高这厮。

凶手二:赵高

正是在他的引诱下,胡亥朝着昏君方向一去不返。而在他的眼里,李斯是棋子,蒙氏兄弟是棋子,就连皇上胡亥也是棋子。当年秘不发丧隐瞒秦始皇死讯的时候,他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而等到在大殿之上公然指鹿为马的时候,他则是把野心赤裸裸地亮了出来——他要主宰一切!靠着欺上瞒下的伎俩,赵高一边把胡亥哄得开心的不要不要的,另一边又几近于取而代之,彻底掌控了整个国家大权,杀李斯、杀蒙氏,横征暴敛、滥加徭役,一个人把一个国家搅得天翻地覆。秦朝末年民愤如此严重,很大程度上都是赵高的“功劳”。

凶手三:李斯

首先呢,我们必须要承认李斯是有功于秦国的,当年秦王扫六合实现大一统之初,多亏作为宰相的李斯统一五铢币、划归度量衡,还有一个“焚书坑儒”虽然历来为人所不齿,但在当时却实实在在促进了秦代社会的发展和融合。然而李斯的失败从他对赵高心怀仁慈的那一刻便开始了。明知道赵高是个祸国殃民的贼称,李四却为了打击政敌而对其拉拢,甚至还沆瀣一气串通赵高帮助胡亥篡位。到最后李斯身陷囹圄惨死其中,完全就是一出自作自受的闹剧。而他的死,也彻底拉开了赵高无法无天一家独大的序幕。

凶手四:嬴政

前面我们所提及的,都是导致秦朝灭亡的直接性因素,但却忽略了一个根本性人物,那就是大秦的缔造者始皇帝嬴政。他是不是也该为秦的灭亡负责呢?没错!秦之亡,除了亡在暴政上,还亡在严刑峻法上。而法家这一套,正是当年嬴政所大力推崇的,而且他不光自己用,还留给了后辈们。正所谓“有压迫就会有反抗”,更何况是这么强烈的压迫呢?

当然了,如果我们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嬴政所推崇的严刑峻法是他能够荡平六国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他能够做出的最好选择。

事实上,完全把秦亡的黑锅扔给某一个人并不准确,毕竟一人之力无论如何也是决定不了历史发展的。当嬴政的严刑峻法,搭配上奸邪的赵高、利欲熏心的李斯和昏庸无能的胡亥,一颗老鼠屎能坏一锅粥,那这四个家伙凑一块就足够把根基未稳的大秦帝国给糟蹋了。

试想,若公子扶苏即位,秦朝又该怎样发展?

公子扶苏即位,会施行仁政。他充分认识到多年战乱,民不聊生,人民苦不堪言,社会需要发展。他会休养生息,大力发展生产,给与农民一定的土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他会改变爵位军功制度,令军队不只是通过战争才能加官进爵。加强北方边防,防止匈奴的进攻。

文化上会避免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事件发生,各家各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使得民敢言。且扶苏重儒学,加上秦国法学深入人心,此时秦国应该会儒法并重。

扶苏素有贤名,是秦朝统治者中具有政治远见的人物。他认为天下未定,百姓未安,反对实行“焚书坑儒”、“重法绳之臣”等政策,以至陈胜吴广起义时仍然借扶苏之名,而到百姓的拥护,可见这样一个如果继位,采取重儒术,“与民休息”,其政策大致和汉武帝的继任者相近,秦朝极有可能走上大汉的道路。

标签: 秦朝李斯野史秘闻

更多文章

  • 李世民身上的官职到底有多少?权力只低于李渊?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李世民,唐朝,野史秘闻

    提起古代名将,想必很多读者都会想到唐朝时期的将领,这个时代确实是名将辈出,不少人都能以一当十、以少胜多,比如家喻户晓的秦琼、尉迟恭、程咬金、李靖、苏定方、薛仁贵、郭子仪等。不过若是要论战绩和威望,这些人却都不及李世民。在李世民还是秦王之时,他便率领唐军铁骑攻灭一个又一个军阀,堪称唐初第一名将。正因如

  • 马皇后送大臣两枣一梨,大臣卷铺盖回家捡回一命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马皇后,明朝,野史秘闻

    现在大家都说,一个男人事业的成功,一定有一个稳固的家庭作为保障。这句话似乎在古代也适用,就好比明朝时期的朱元璋,朱元璋早年生活过得非常艰难,农民出身的他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最后竟然成为皇帝,真的是非常厉害,朱元璋只靠自己的努力就可以从一个草根农民变身为皇帝吗?当然不是的,除了自己的努力,还需要很多志

  • 揭秘:古代“金举人,银进士,穷秀才”的说法是什么意思?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古代,隋朝,野史秘闻

    科举制度,是古代成千上万读书人当官的唯一出路——如果你是清朝时期的八旗贵族,当我没说——是真正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科举制度有三大关:童子试、乡试、会试。通过了童子试,就考取了秀才功名。通过了乡试,就考取了举人功名。通过了会试,就考取了进士功名——其实,贡士还需要参加殿试获得进士功名。不过,由于殿

  • 查抄和珅财产一无所获,嘉庆说两个字就搜出来了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和珅,乾隆,清朝,野史秘闻

    和珅的原名是善保,出生在1750年,和珅这个人可不一般,在最初对工作也非常敬业,尤其是在李侍尧的案件上,当时时任云贵总督兼大学士的李侍尧被人弹劾,说他贪赃枉法,上奏了朝廷,乾隆皇帝听说这件事以后非常生气,任命和珅前去查案,要知道查一个高官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再加上李侍尧在云贵生活多年,无论在人脉还是地

  • 皇帝妃子太多怎么办?还因此吃了个成语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古代,唐朝,野史秘闻

    皇帝老婆太多,能多到多少?三千佳丽?错,你太小看皇帝的福分了,当然,原本皇帝是没那么多老婆的,秦始皇以前暂不多说,单说秦始皇以后,汉高祖刘邦在这方面已经很放肆了,都放肆到 “帷薄不修”的地步,混乱的实在看不下去,然而即便再不修,刘邦还肯老老实实的遵循古制,有名的,没名的老婆,加起来也不过一百多个。作

  • 清宫里宫女太监怎么上厕所?她们都是熬夜侍奉妃子吗?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清朝,古代,野史秘闻

    实际上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件东西,便盆。你没看错,紫禁城里的皇帝、太后和宫女太监们解决个人问题都是依靠便盆。另一个是整个宫里没厕所,把炭灰积存起来,解大溲用便盆盛炭灰,完了必须用灰盖好;解小溲用便盆,倾倒在恭桶里。每天由小太监刷洗干净,所以无论冬夏,宫里绝没有臭气味——《宫女谈往录》但是在紫禁城里,

  • 杨玉环嫁给寿王四年,又与李隆基生活了十八年,为什么没有孩子?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杨玉环,唐朝,野史秘闻

    根据道理,杨玉环的命运更加悲惨,因为她已经嫁给了李瑁,也就是寿王,两人幸福地生活了四年。夫妻的感情没有多深,至少要互相尊重。李瑁在妹妹结婚时见到杨玉怀,于是母亲武惠妃的要求下,把杨玉怀封为王妃。这表明,皇帝以前见过杨贵妃,但他承认自己的儿媳。杨氏也应该遵循礼仪,向唐玄宗请安。这是十分重要的!武惠妃是

  • 古代的三妻四妾,到底是哪“三妻”,哪“四妾”?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古代,唐朝,野史秘闻

    封建社会大概是许多男人梦想的“天堂”,因为中国的封建王朝皆是男权社会,拜小说和电视剧所赐,在许多人的印象里,古代的男子能够三妻四妾,坐享齐人之福。三妻四妾对于男性而言,似乎是一个非常美好的幻想,如果真的能够像古人一样坐拥三妻四妾,享受不同美色,确实是一件令人羡慕的事。那么,“三妻四妾”究竟是什么意思

  • 包拯想去户部做官,为什么被欧阳修反对呢?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包拯,宋朝,野史秘闻

    一、包拯一定没想到,千载之后他的名气如此之大。历史上的清官那么多,唯独包青天成了他们中间最走红的形象大使。虽说是演义小说和电视剧捧红了包拯,可人家在自己的时代就已经声望很高了。包拯出生的时候,是西元纪年的幸运三连号999年,宋真宗咸平二年。包拯的老家在庐州合肥。1007年,包拯八岁。合肥往西三千里的

  • 古代真的有“五刑”吗?竟然还分男女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古代,唐朝,野史秘闻

    “造假”是一个现代词,也是一个专有名词。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新奇的物品层出不穷,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可是,与此同时,不法分子造假的手段,也是越来越多了。提起假货来,很多人都深恶痛绝,恨不得把制造假货的人绳之以法。有人说,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应该就很少有假货出现了。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其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