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揭秘:明末崇祯皇帝真的藏了很多"私房钱"吗?

揭秘:明末崇祯皇帝真的藏了很多"私房钱"吗?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1769 更新时间:2023/12/14 5:51:20

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崇祯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崇祯十六年十二月。

这时候的北京城已然寒风凛凛,路有冻死骨已经不是新鲜事,连续的兵祸加瘟疫,已经让这个城市的精神先于躯体而泯灭,一切都在等待着结束。

这时候一个名叫赵士锦的年轻人奉命担任工部营缮司的员外郎。他上任以后,首先接管的是皇朝的国库之一——节慎库。这个国库的储存如何呢?

“…新库中止二千三百余金。老库中……只千余金…外只有锦衣卫解来加纳校尉银六百两,宝元局易钱银三百两,贮书办处,为守城之用。”

加在一起,一共四千二百多两。

守卫的老军告诉赵士锦说:“万历年时,老库满,另置新库。新库复满,库厅及两廊俱贮足,今不及四千金”。

这一段画面极为贴切地反应了明朝末期的财政现实,被详细地记录在了赵士锦的回忆录《甲申纪事》里,而这段画面也因此被人所熟知。

很显然,国家已经极端贫困。在财政严重匮乏的情况下,且不说与满清、农民军作战,就是维护国家的正常运转都成了个问题。因此在这个时候,崇祯皇帝选择向诸位大臣“劝捐”——希望大家捐款救国。

可大臣们的反应相当消极、乃至滑稽:

除了太监王永祚、王德华、曹化淳各捐五万两以外,朝中官员大多发挥铁公鸡精神,比如内阁次辅魏藻德捐款五百两(这还不如不捐)。更有趣的是国丈周奎,死死不肯捐款,女儿周皇后拿出五千两让他做表率,他却从中克扣了两千、拿出剩下的三千两捐出。

皇帝岳丈、文臣领袖如此表率,其他大臣可想而知?所以北京城的高官们,一改日常行为规律,出门不再乘轿子,穿衣服也要破破烂烂,更有趣的是在自家大门写上“此屋出售”四个大字,以示自己“毁家纾难”。与其说是做给崇祯帝看的,倒不如说是大家心照不宣的自娱自乐。

崇祯不会相信他们没钱——就像他们不相信崇祯没钱一样。历史的践行者李自成已经为我们证实,这些大臣确实非常有钱。

但似乎从崇祯时代开始、直到现在,崇祯皇帝“内帑私藏甚多”的声音也从未销迹,甚至成为主流。

这个说法从何而起?

最初的版本,大抵在李自成离开北京时流传开的。

张岱先生的《石匮书后集》中有这么一处记载:“贼大驱骡马与骆驼载金银往陕西,旧有镇库金银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金一千万锭,皆五百两为一锭。”《明季北略》中也几乎相同:“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两,镌有永乐字,每驮二锭,不用包裹。”

简单计算一下,单单白银一项大约是185万万两。这是个什么概念?清初康熙中期,整个清政府财政收入约为四千万两白银一年——要收四百六十多年才够这一笔,总之这个数字我是不信的。

另一个盛传的版本,认为白银为三千七百万两,倒显得更贴合实际。

持有这种说法的,有杨士聪。他的《甲申核真略》中说“内有镇库锭,五百两为一锭,铸有永乐年字,每驮二锭,无物包裹,黄白溢目……括各库银共三千七百万两,金若干万。”

白银的大量流入是在嘉靖初年才开始,而白银缴税则在万历初张居正改革以后,此前尤其是洪永年间,缴税大多为实物税、市面流通多为铸钱。而正式迁都北京是在永乐十八年,也就是说永乐时代,北京作为首都只有四五年的时间,这个时间段要收取足够的白银来铸作这些五百两的大型银锭,很是困难。

还是赵士锦的《甲申纪事》,里面提到:“闯破城后,日以内库银骡车运至西安。见其锭上有凿万历八年字者,闻内库银用至万历七年止,八年以后俱未用也。”

这就有点不现实了。真正推行大规模白银征税的、正是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施行以后,此后才有源源不断的白银被输送进来。而万历八年,一条鞭法施行才七八年,在此以前收取的白银,竟然连战乱、饥荒、瘟疫并发的明末都用不完,不合乎常理。

比如具备超常聚敛能力的万历皇帝,在开矿的加持下:万历二十五年入18140两、二十六年入149239两、二十七年入533164两,年均二十五万多两,这是相当高的收入。而明朝从抚顺之战到广宁之战四年间的军费即高达三千万两,其中多由内帑出;而光宗一登基就用内帑赏赐九边二百万两;并且内帑包括京师武官以及宫殿修缮的费用。要说内库“(万历)八年以后俱未用也”,着实不可信。

张岱先生以及他的好友许重熙等都是明末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自然不可能对历史有粉饰或扭曲。他们是那个时代的经历者、却非那场事变的亲历者,因此记录在案的,更多的是当时来自北方的传闻,而传闻是不牢靠的——比如李自成的部队离开时,当然不愿意说金银是拷打京城官员得来的、而更愿意说是劫掠自皇帝内帑。

支持这一观点的,是明末文学家毛奇龄,他在《后鉴录》中记载道:“…拷索银七千万两,侯家什三,阉人什四,官什二,估商什一,余宫中内帑金银器具以及鼎耳门环钿丝装嵌,剔剥殆遍,不及十万,贼声言得自内帑,恶拷索名也。”他便认为,闯军之所以说是得之“内帑”,是害怕被人知道他们严刑拷打京官的事迹。

谈迁在《国榷》中也记录:“所掠输共七千万,大约勋戚、宦寺十之三,百官、商贾十之二。先帝减膳撤悬,布衣蔬食,铜锡器具尽归军输,城破之日,内帑无数万金,贼淫掠既富,扬言皆得之大内,识者恨之。”他也认为,闯军所获得的,大多都是勋戚宦官以及百官与商贾,只不过托名“得之大内”。

如果说万历皇帝二十多年“开矿”敛财给人印象过于深刻、以至于民间同样认为崇祯很富有,那么身在京城、近在君侧的大臣们也“坚信”崇祯皇帝的富有、恐怕就是一种博弈的手段了。所以当众臣敦促皇帝以内帑填补军费,崇祯说:“今日内帑难告先生”时,他们依旧认定崇祯很富有;崇祯夫妇典卖宫中器具、修补破损衣服也被认定是吝啬所致。

崇祯十七年初,李自成兵入山西,宣府、大同陷落之际,崇祯君臣想起了辽东劲旅吴三桂部。在二月二十号,崇祯皇帝召见吴襄(吴三桂父)与他商议吴三桂支援的事情,吴襄说要调集这些部队入关,需军饷百万,崇祯回答:“内库只存七万,搜集一切金银杂物补凑,也不过二三十万”,吴襄便像商人般否定了这桩“生意”。

明眼人一看便知:吴三桂部不来,北京必定陷落,除非迁都南京、否则君臣必然被俘或被杀。但这时,陈演、魏藻德还有吴襄等人依旧反对调吴三桂支援、也依旧反对南迁,似乎在期盼着京师陷落、明朝灭亡。事实证明,他们就是如此期待的,等李自成一到,便长跪以求任用。

所以他们“认定”明皇有的是钱、坚称自己家无余财,不过是个借口逃避为这个王朝出力罢了。

或许明亡之前的某天,陈演碰到魏藻德,对他说道:“皇帝家累财矩万,不必我等捐饷”,魏藻德听罢,仰面哈哈大笑。

标签: 野史秘闻

更多文章

  • "楚王好细腰"是怎么回事?楚王为什么喜欢细腰的男人?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野史秘闻

    “楚王好细腰”是怎么回事?楚王为什么喜欢细腰的男人?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楚王好细腰是古代的一个典故,讲的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君主,非常喜欢细腰的男人,并不是说是有情爱的那种喜欢,只是一种偏好,就像现在很多人喜欢自己瘦一点,而不是胖一点是一个概念。不过在这句话的后面,一般都还有一句

  • 孙尚香睡觉有个习惯,法正建议他们"分而居之"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野史秘闻

    时间长河不停的流淌,历史在不停的发展,让历史故事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看看孙尚香的故事。刘备屡丧嫡妻,在赤壁之战后,他连小妾甘夫人也去世了。这时,孙权为了加强和刘备的联盟,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刘备,双方结成了秦晋之好。这位就是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孙夫人,正史上并没有记载她的名字

  • 揭秘:清朝"宗人府"是干什么的?

    野史秘闻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野史秘闻

    大家好,这里是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清朝的故事,欢迎关注哦。清宫剧里一般都少不了这样的桥段。皇帝大怒:“把某某妃子押送宗人府,严加审讯!”妃子吓得花容失色,不停地磕头:“皇上饶命啊,不是我干的,不是我干的。”给我们的印象,似乎宗人府就是囚牢,进去了就要遭受严刑拷打,遭受非人折磨和屈辱,一辈子

  • 穷亲戚们投奔和珅,和珅说:帮我"晒银子"吧!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野史秘闻

    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和珅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提起和珅,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贪官,而且是巨贪。据相关史料记载,和珅在当官的20多年间,所聚敛的财富,大致在八亿到十一亿两白银之间。再加上珠宝古玩、古董字画,财富甚至超过了清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因此当和珅被扳倒后,清朝国

  • 唐朝为什么有"脏唐"的说法?看唐朝一女子怎么破?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野史秘闻

    唐朝为什么有“脏唐”的说法?看唐朝一女子怎么破?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唐朝时期,尤其是武则天做了女皇之后,女子就相对比较开放了。《旧唐书》中记载了很多关于公主改嫁、三嫁的历史,如唐中宗第三女定安公主,最初嫁给王同皎,后改嫁韦濯,又再嫁崔铣。除了公主改嫁,唐朝还出现多起皇室乱伦事件,

  • 皇帝故事:汉武帝外出游玩、蹴鞠,巧做月老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野史秘闻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创建了皇帝制度,自己成为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自此,中国开始了长达两千多年的专制制度。皇帝是中国中央政权的突出代表,是政府和社会的核心,享有最高的权力和荣誉。皇帝自称“朕”,其他人当面直接称皇帝为“陛下”、“圣上”、“万岁”等,私下敬称皇帝为“圣人”、“大家”、“官家”、“至

  • 皇帝故事:武则天观看蹴鞠,创建女子蹴鞠队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野史秘闻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创建了皇帝制度,自己成为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自此,中国开始了长达两千多年的专制制度。皇帝是中国中央政权的突出代表,是政府和社会的核心,享有最高的权力和荣誉。皇帝自称“朕”,其他人当面直接称皇帝为“陛下”、“圣上”、“万岁”等,私下敬称皇帝为“圣人”、“大家”、“官家”、“至

  • 明朝皇帝不管宫女和太监"对食",到了清朝却明令禁止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野史秘闻

    宫女和太监的“对食”,这在明朝的宫廷里就是很普遍的一种现象,但是为什么明朝时期皇帝都不管的,到了清朝时期却明令禁止呢?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对食这个词出现在历史上,其实刚刚开始并不是单单指代宫女和太监,而是指的宫女之间相互排解寂寞的行为。我们可以查证到的最早的资料是在汉书之中,官婢道房和曹宫

  • "一代妖姬"先后嫁了七次,夏姬最后结局如何?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野史秘闻

    在历史长河中,夏姬这个人物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她的故事吗?一般形容女人漂亮,多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这两句成语,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实这两句词语和历史上公认的“四大美女”有关,即我们熟知的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其中,“沉鱼”,讲的是“西施浣纱”的故事,“落雁”,指的是“昭君出塞

  • 唐朝著名女诗人鱼玄机,她是怎么堕落到"色尼"的?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野史秘闻

    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鱼玄机的文章,欢迎阅读哦~自古以来,就有“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的说法,现在来看,也依然不会过时。两情相悦,终成眷属自然是一段佳话,可是,当女子多情,男子却无心的时候,那就是爱情悲剧了,不知有多少好女子错付了真情,最后,都是凄惨的度过一生。而我们今天要说的,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