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诸葛亮死后嘴含七粒大米,背后是什么意思?

诸葛亮死后嘴含七粒大米,背后是什么意思?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胖次 访问量:707 更新时间:2024/1/22 1:26:18

公元234年时,诸葛亮身在五丈原的军营之中。此时诸葛亮的身体状况已大不如前,甚至有了垂危之势,而诸葛亮也算到了自己大限将至。不过,诸葛亮是何许人也,自然不会坐以待毙。

这蜀汉若是没有他的支撑,可能也危在旦夕了!因此,诸葛亮决定与天斗,想要用七星灯来延长寿命。想到此,诸葛亮的眼神也更加坚定,准备实行这个计划,但是在实行过程中却遇到了意外。

当时诸葛亮正手持黑旗与青剑,突然魏延闯了进来,还将主灯给踩翻在地。这也意味着“续命”失败了。主灯一灭,诸葛亮口中喷出鲜血,随后倒地不省人事。

好在诸葛亮并没有当场去世,只是晕倒了过去。等再睁开眼时,诸葛亮突然大喊了一句:“庞德公救我!”这一声也许用尽了他最后的力气。

当时一旁的魏延和姜维非常慌乱,不知道诸葛亮口中所指何人,对于这庞德公他们更是一无所知。

那么我们先来介绍一下诸葛亮口中的庞德公,看看他到底是何许人也。其实庞德公也是三国时期一位非常神秘的人物,和水镜先生司马徽有些类似。

据史料所记,庞德公乃是荆州人士,生年卒月未曾记录,应该是这位高人隐藏得太深了。这才让很多人都不知道他的大名。

不过当时司马徽称庞德公为“庞公”,由此可见庞德公的年纪要大于司马徽,而且不止一两岁。

下面我们再来看诸葛亮与庞德公的关系,其实两人算起来还有着一层撇不开的亲戚关系。庞德公之子庞山民,与诸葛亮的二姐是夫妻关系,所以论起来还称得上是“亲家关系”。

不过诸葛亮与庞德公的关系却不仅于此,两人往来密切,似乎亦师亦友。众人皆知诸葛亮神通广大,几乎无所不晓。其实诸葛亮所掌握的奇门技巧,以及兵法策略都是源于庞德公的传授。

据《三国志》所载,每次诸葛亮向庞德公讨教之时,都会跪于床前,认真的听他讲述。可见诸葛亮对庞德公非常的尊重,同时庞德公也很看好诸葛亮,还给他起了“卧龙”这样一个称号。

可以说在诸葛亮心中,庞德公是一个深不可测的隐士。

诸葛亮临死之前采用的“七星灯续命”,就是由庞德公传授给他,这个续命之法是由庞德公独创。当初刘表看重庞德公的才能,为了请他出山辅助自己,更是不择手段,为了逼迫他甚至是放火烧其草庐。

等到大火灭了之后,草庐也化为了乌有。众人只见得庞德公躺在石床上,一动也不动。众人都以为庞德公被大火给烧死了。当诸葛亮上去察看之时,突然庞德公一下坐了起来,令人大惊,还以为诈尸了。

随后,庞德公从口中吐出七粒大米,然后大笑一声,便逍遥离去了。也就是说庞德公曾经亲自施用过这个续命术,并且成功了。所以到诸葛亮病危时,也想到了这个续命之法,并且想要试一试。

不过诸葛亮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最终还是没能成功。有人认为诸葛亮之所以失败,是从口中掉出了一粒米,也有人认为是魏延的莽撞踩翻了主灯。不管是哪种原因,都意味着诸葛亮的续命之术失败了。

在绝望之际,诸葛亮心中又想到了庞德公,也许这时只有庞德公有能力起死回生了吧。所以说诸葛亮这一声呐喊是对死亡的不甘,希望庞德公能出现在眼前救他一命,他的北伐重任还没有完成。

只可惜,庞德公并没有那么大的通天本领。就这样,诸葛亮带着遗憾和不甘心离开了人世。

那么为何诸葛亮死后,还要在嘴里含着七粒大米呢?不是已经续命无望了吗?其实这么做是另一个用意。

诸葛亮生前曾有遗言:“口含米以召其尚能食”。这么做主要是能够“将星不落”,而他的阴魂也不会散去,依然能够镇住蜀汉政权。

在古代之时“星相术”盛行,人们普遍认为王侯将相都是有对应的星宿。诸葛亮对此自然也是深信不疑的,如果王侯将相去世,那么天上对应的星宿也会相应而落。

所以诸葛亮便采用六丁六甲之术(口中含着的七粒大米便是六丁之一),能够使对应的星宿依然不落,以此来迷惑司马懿,也有稳定军心之意。

不过这只是演义中的情节,有很大的夸张成分。在当时人们去世之后在嘴中放米,其实是一种“饭含葬制”。这是我国丧葬中一项很重要的礼仪,口中所含之物也是按照等级来划分的。

例如天子含玉,而诸侯则含珠,大夫则含米等。所以说诸葛亮口中含米也是合乎当时丧葬之仪的。

那么为何要含七粒米呢?为什么不是其他数量?其实这主要是演义中为了配合七星灯续命之术。这也是演义的高明之处,诸葛亮口中含米不但合乎古代丧葬之礼,还能更好的搭配剧情,实在是高明。

综上来看,诸葛亮去世去大喊“庞德公救我”,以及死后口中含米,都是演义中的剧情,并不是正史上记录的。

真实的历史应该是诸葛亮病重去世,临死前也曾留有遗言,自然不是口中含米,而是“秘不发丧”,以防军心混乱,随后由杨仪费祎率军撤离。

真实的历史并没什么续命之术,只是后人为了凸显诸葛亮的能力而特意刻画而已的。

标签: 诸葛亮三国野史秘闻

更多文章

  • 明朝开国名将汤和简介:诸战中屡破元军,累功升统军元帅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风云人物

    明朝(1368年―1644年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明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中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伏笔。明朝时期农民反封建斗争也进入

  • 讨好型人格在现代社会很常见,其形成有哪些最根本原因?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文史百科

    讨好型人格形成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在原生家庭中没有得到过父母“无条件的爱”。父母对他们的爱都是有条件的,只有当他们满足父母的需求、表现出父母期望的样子时才能得到父母的关爱和赞赏,他们才能感觉到自己是安全的,是不会被抛弃的。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当他们违背父母的需求和期望的时

  • 提起秦末的巨鹿之战,西楚霸王项羽做出了哪三管齐下?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战史风云

    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后期各诸侯义军也参战)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 [1] 秦军主力在巨鹿(现属邢台市平乡县地区 [2] )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项羽破釜沉舟,以大无畏精神在各诸侯军畏缩不进时率先猛攻秦军,带动诸侯义军,一起最终全

  • 刘贺是怎么当上皇帝的?当上皇帝后有多荒淫?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刘贺是怎么当上皇帝的?当上皇帝后有多荒淫?他是西汉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刘贺5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之后他便继承了父亲的昌邑王的位子。到了公元前74年的时候,汉昭帝刘弗陵仅仅21岁就去世了,没有留下任何子嗣,没有王位的合法继承人。作为刘弗陵的外甥刘贺

  • 古代也有假发吗?杨贵妃无假发不出门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唐朝,野史秘闻

    若是论起发型,现代人发型的复杂程度不及古人的十分之一。古代不仅女人要盘头发、梳成各种各样的发髻,男人也必须要留长发。但是每个人发量的多少是不一样的,所以这也就导致有的人梳头发很容易,有的人想要盘出好看的发髻就很困难了。可是若没有好看的发髻,上层阶级的贵族妇女就很难出门社交了。因为发髻梳好之后,还要在

  • 韩昭侯是明君吗?他为什么任用申不害做丞相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韩昭侯,战国,风云人物

    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个十分精彩的时代,这个时代就是战国时期,这是一个十分纷乱的时期,是一个诸侯相争的时代,是一个大争的时代,在战国时期有一位君王,这位君王就是韩昭侯,他是韩国的君王,他使得韩国变得强大了起来,可以说他确实是一位明君了。韩昭侯的眼光也是很不错的,他任用申不害为丞相,申不害这个人是很厉害的,

  • 武松投靠梁山后,为何没能成为宋江忠心不二的心腹?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醉打蒋门神之前,武松就是一个非常单纯或者说头脑简单的人,是一个当时社会环境下的炮灰人格,严重依附于其他人,遵守道德伦常。他早就觉得嫂子有问题,但是不知道多想一下,只是略微提醒了他哥哥一下。西门庆伙同潘金莲杀死武大郎后,武松召集邻居作证,杀潘金莲报仇,因为他还相信天理王法。真要按天理王法他就该杀人偿命

  • 东喀尔巴阡战役双方投入了多少兵力?都有着哪些武器装备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东喀尔巴阡战役,俄国,战史风云

    德军序列第1装甲集团军 ,司令:哥特哈德·海因里希大将:第48装甲军,军长:瓦尔特.内林装甲兵上将。第100猎兵师,师长:汉斯.克莱佩尔少将。第101猎兵师,师长:瓦尔特.阿斯曼中将。第359步兵师,师长:卡尔.阿恩特中将。第24装甲军,军长:弗里茨-胡伯特.格雷泽尔装甲兵上将。第20

  • 为什么说“应州大捷”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非常奇怪的战争?只有几十人的伤亡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应州大捷,明朝,历史解密

    明武宗亲自指挥的战胜蒙古小王子达延汗的“应州大捷”,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非常奇怪的战争。为什么说这场战争很奇怪呢?(明武宗画像)这场大战,明军参战兵力有五万余人,蒙古小王子参战的兵力也有四五万人,双方的兵力加起来,至少有十来万人。这场战争最后以蒙古小王子败退结束。按照《明史·鞑靼列传》记载:“是后岁犯边

  • 揭秘:古代条件有限,宫女太监一般多久洗一次澡?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古代,唐朝,野史秘闻

    现在生活条件普遍提高,人们在外出劳动一天之后通常会洗一个舒服的澡然后再睡觉。而在古代的时候,条件十分的有限,他们一般多久洗一次澡呢?洗澡这个词在古代来讲又叫“沐浴”,不得不感叹一句中国文化实在是博大精深,洗澡都这么文艺啊有没有,回归正题,沐浴早在周朝的时候就有了明确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