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说“应州大捷”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非常奇怪的战争?只有几十人的伤亡

为什么说“应州大捷”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非常奇怪的战争?只有几十人的伤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618 更新时间:2023/12/19 2:38:35

明武宗亲自指挥的战胜蒙古小子达延汗的“应州大捷”,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非常奇怪的战争。为什么说这场战争很奇怪呢?

(明武宗画像)

这场大战,明军参战兵力有五万余人,蒙古小王子参战的兵力也有四五万人,双方的兵力加起来,至少有十来万人。这场战争最后以蒙古小王子败退结束。按照《明史·鞑靼列传》记载:“是后岁犯边,然不敢大入。”也就是说,这场大战给予了蒙古沉重的打击,此后蒙古人虽然还是会按照惯例,每年都会到边关抄掠,但也就是抢一点东西就赶紧逃走,不敢往内地走得太远。

而且按照《蒙古黄金史》的记载,这个蒙古小王子达延汗,在蒙古历史上可是个了不起的人,他6岁即位,在位38年,16岁亲政以后,就东征西伐,先后征服了亦思马因、火筛、亦卜剌等部落,统一漠南蒙古,被称为蒙古历史上的“中兴之主”。而且,按照《蒙古黄金史》的记载,达延汗恰好也就是在与明朝交战的这一年去世的,去世时44岁。去世后,统一的漠南蒙古再一次分裂。

虽然史书上并没有说明,达延汗的去世,是否与应州战败有关。但是,本来他还能活蹦乱跳,指挥部队长途奔袭,攻打明朝,突然就去世了,肯定与这场战争不无关系。

可以这么说,明武宗指挥的这场应州大捷,不仅仅让蒙古人从此不敢轻易进犯明朝边关,而且还及时阻止了蒙古统一的进程,避免了蒙古草原上第二个成吉思汗的崛起,其意义是相当深远的。

(达延汗画像)

既然这场“应州大捷”参战人数这么多,战斗取得了如此大的胜利,战斗所产生的影响那么深远,为什么史书上对这次大捷的记载,会如此奇怪呢?

说史书对这次大捷的记载很奇怪,主要体现在三点:

一是《明史·武宗本纪》记载比较简略。就一句话:“甲辰,小王子犯阳和,掠应州。丁未,亲督诸军御之,战五日。辛亥,寇引去,驻跸大同。”

二是《明史·鞑靼列传》的记载充满戏说的味道。“十二年冬,小王子以五万骑自榆林入寇,围总兵王勋等于应州。帝幸阳和,亲部署,督诸将往援,殊死战,敌稍却。明日复来攻,自辰至酉,战百余合,敌引而西,追至平虏、朔州,值大风黑雾,昼晦,帝乃还,命宣捷于朝。是后岁犯边,然不敢大入。”这段记录,有过程,有结果,但满满都是戏说的意味。

三是《明实录·武宗实录》对战果的记载耐人寻味。其中对战果有一个详细的说明:“是役也,斩虏首十六级;而我军死者五十二人,重伤者五百六十三人。”一场十万人参与的大战,战了五日,竟然只有几十个人的死亡。这仿佛打的不是冷兵器时代的肉搏战,而是现代的高科技战争。

(应州大捷)

那么,为什么正史会有这么奇怪的记录呢?我觉得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其一,史书把明武宗定性为荒唐皇帝。所谓盖棺论定,古代皇帝去世后,史官一般都会着手写这个皇帝的“实录”。在写“实录”的时候,一般都会给他定个性。从为尊者讳的角度出发,一般都不会把皇帝写得很惨。但是明武宗是个例外。一来,他在世的时候,说话行事都与大臣们格格不入。包括应州之战,大臣们本来就是反对他亲自带兵参战的,他却一定要去。所以就算战胜了,写史书的大臣们也对他这场大战不以为然。二来,明武宗去世后,朱厚熜继位。朱厚熜在“大礼议”中就表现出来了,他不把明武宗放在眼里。所以肯定就默许史官们那样轻描淡写地写。

其二,应州大捷的时候没有官在场。因为文官们都坚决反对明武宗亲自率军指挥作战,因此明武宗一赌气,一个文官也不带在身边。后来战争打赢以后,明武宗回去向文官们讲这件事。但是文官们都不相信,觉得他在吹牛。但是又不敢明说他在吹牛,所以才写了个很荒唐的数据,通过“微言大义”,表明文官们的态度。但文官们没想到的是,这个记载一下暴露了他们的无知。一场十多万人参加的大战,残杀五天,怎么可能才死十几个人!

其三,清人贬低明朝皇帝的一贯做法。《明史》是清人编写的。清人在编写《明史》的时候,本来对明朝皇帝就很不公允。现在他们得到的明朝史料《明实录》就已经对明武宗不公允了,所以乐得在原先史料上,进一步戏说。

因为这样原因,我们现在读到的史书,就成了这个样子。

标签: 应州大捷明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揭秘:古代条件有限,宫女太监一般多久洗一次澡?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古代,唐朝,野史秘闻

    现在生活条件普遍提高,人们在外出劳动一天之后通常会洗一个舒服的澡然后再睡觉。而在古代的时候,条件十分的有限,他们一般多久洗一次澡呢?洗澡这个词在古代来讲又叫“沐浴”,不得不感叹一句中国文化实在是博大精深,洗澡都这么文艺啊有没有,回归正题,沐浴早在周朝的时候就有了明确的记载。《

  • 吴班有多厉害?足以与姜维媲美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吴班,三国,风云人物

    乱世纷争的局面,总会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但是一旦格局稳定,就感觉不到江山代有才人出这样的局势了。就比如三国时期,在乱世的时候涌现出了像关羽等非常勇猛的人物。但是当三国鼎立的局面奠定了之后,就难以寻找到这样的良材了。细细分析原因,乱世人们想要活命就必须拥有一技之长,但是当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的时候,人民

  • 古代为什么很少有人选择开荒?实在是负担不起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文史百科

    古代为什么很少有人选择开荒?根本原因就是高昂的生产成本。且不论稻种农具等必要支出,就说最“刚需”的耕牛,就非常的昂贵,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中国人使用耕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而且由于古代中国先进的铁农具装备,一两头使用中国曲辕犁的耕牛,就能完成同时期欧洲六至八头耕牛的

  • 日俄开战,清朝选择中立为何会得到众多列强支持?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战史风云

    1904年2月6日,日本与俄国断绝外交关系,8日,日本海军突袭了旅顺港内的俄舰,日俄战争正式爆发。作为这场战争最大的利益相关者,清廷选择了“局外中立”。此立场成了近代中国最著名的耻辱性标签。但就当时的客观形势而言,此乃清廷唯一可能且唯一正确的选择。甲午战争后,清廷编练的新军稍有起色,即因慈禧之盲目而

  • 庞统拥有盖世之才,为何却死的不明不白呢?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三国,庞统,历史解密

    俗话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但是这两本名著让我尤为喜欢,读三国时自己产生一些疑问,今天小编就讲讲其中一个疑问,就是庞统落凤之谜,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庞统(179-214年),字士元,号凤雏,汉朝时期著名谋士,与诸葛亮同为刘备帐下的军事。庞统在之前从事的身份为耒阳县令,在任期间不理

  • 乾隆顶着对先帝不敬的名声,也要降她两级!这是为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清朝,安贵人,野史秘闻

    乾隆顶着对先帝不敬的名声,也要降她两级!这是为什么?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说起雍正皇帝,他还是比较厉害的,可以说他是最勤政的皇帝了,在位期间,几乎没有给自己放过假,每天的休息时间更是少之又少,更别提对于后宫的那些事情了,所以雍正的妃子和儿女都不算很多。当然了,这并不代表雍正没有宠爱的妃

  • 谭友林拿的一级勋章比元帅都多为什么只当了少将?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谭友林,近代,风云人物

    今天介绍的这位开国少将获得过五枚一级勋章,分别是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荣誉勋章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的一级自由独立勋章。能同时获得这五枚勋章的人可以说是屈指可数,因为一级红星勋章是1988年授予的,而朝鲜一级自由独立勋章基本上只有参加过抗美援朝的才会被授予。那这

  • 大运河始于何时 大运河开凿的目的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大运河,文史百科

    运河一般指的就是由人工开凿出来能够航行的河流,中国就有这样一条著名的河,即大运河,这条河在中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开凿大运河始于何时呢?关于开凿大运河始于何时这个问题,其实一直以来民间是有两种说法的,一种说法是隋朝时期公元605年开始的,另一种则是早在公元前486年就已经开始了。关于这两种说法,

  • 揭秘历史上的汉匈漠南之战,最后结果如何?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古代,汉朝,战史风云

    河南之战后,汉朝在河南地修筑了朔方城,引起匈奴右贤王部的忌惮,所以频繁骚扰汉朝边境。匈奴右贤王多次对朔方发起攻击,企图夺回河南地。汉武帝为彻底解决匈奴对朔方及汉朝北部边境的威胁,于元朔五年和六年,三次派出卫青率领大军对匈奴发起漠南之战,力图将匈奴人赶出漠南草原。北击右贤王,匈奴王仅以身免为进一步巩固

  • 圣旨的结尾常用‘钦此’二字,到底有什么含义呢?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在古装影视剧中太监宣读圣旨的时候最后都会以‘钦此’以作结尾,而最后的这个此字的读音还要往上挑上去,那这个钦此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大臣将皇帝口谕转为书面谕旨时,才会在最后添写“钦此”,以示这是皇帝亲自发布的命令,并非杜撰。例如,清朝军机大臣经常直接面承皇帝口谕,大臣接受口谕后还要将谕旨发往地方,称为“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