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唐朝法律为何如此歧视“二奶”:妾乃贱流 扶正必判刑

唐朝法律为何如此歧视“二奶”:妾乃贱流 扶正必判刑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3443 更新时间:2023/12/26 5:37:45

关于宋代女性的地位问题,我一连写了好几篇章,有个朋友问我,宋代与唐代相比,到底哪个朝代的女性更幸福一些?首先要说的是,宋代和唐代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它再也不是个贵族社会了,而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市民社会。打个比方说吧,宋朝的宰相完全可以和普通市民在同一个澡堂子里洗澡,而在唐朝,嘿嘿,这事连想都不要去想。

市民社会的一大特点就是政府对民间的事情干预和管制不多。而在贵族社会,比如汉代,几个老百姓聚在一起喝酒都是违法的,在不是国家的节日里吃肉也是违法的。唐代的情况虽然好了很多,但是从唐律里还是可以发现,政府实在管得太宽了,而且所有的法律基本上都是为贵族量身定做的。比如对妾的地位,唐律规定:“妾乃贱流”,“以妾及客女为妻,徒一年半”。就是说在家庭之中,倘若将妾升为妻,两口子都要被判刑一年半。并且不要以为服完刑就完事了,没完,两口子还要被迫离异。总之,妾就是妾,永远是贱流,永远是下等人。

下等人永远是下等人,很自然的,上等人就永远是上等人,贵族就永远是贵族了。除此以外,这种带有“种族歧视”意味的法律条款还有奴婢“当色令相配偶”。这是啥意思呢?就是说奴仆婢女只能和奴仆婢女通婚,不光自己要一辈子做奴,连自己的子子孙孙也要世世代代地“奴”下去。与此相反,到了宋代的《天圣令》,这些法律都被废弃了。如果这还不能算是最能体现宋代女性地位提高的直接证据,那么我们就再谈谈妓女这一特殊群体的命运吧。

在唐代,官吏公然狎娼,官妓、营妓的命运尤其悲惨,根据律法,有时候长官杀害营妓也是无罪。但在宋代就行不通了,宋朝龚明之所写的《中吴纪闻》说:“乐天(白居易)为郡时,尝携容满、张志等十妓,夜游西湖虎丘寺,尝赋纪游诗。为见当时郡政多暇,而吏议甚宽,使在今日(宋朝),必以罪闻矣!”从这条就可以看出,妓女的命运已然和前代完全不同了,即便是官妓,也不是官老爷随便就可以玩的。妓女的地位提高了,所受的歧视也就少了,所以能够出席很多大型的社会活动。《梦粱录》上说:“及顾借官私妓女乘马,及和倩乐官鼓吹,引迎花檐子或粽檐子藤轿,前往女家,迎取新人。迎至男家门首,时辰将正,乐官妓女及茶酒等人互念诗词,拦门求利市钱红。……方请新人下车,一妓女倒朝车行捧镜,又以数妓女执莲炬花烛,导前迎引。”可见民间结婚风俗仪式乐于请妓女们庆贺,这在以前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现在很多人迷恋所谓盛唐,抨击宋代太弱了,这其实是不了解历史的表现。大唐之盛其实不到一百年,其他的时间,中央完全被藩镇耍着玩,其间老百姓所受的苦,简直是无边无际。盛唐论者最喜欢提版图疆域问题,但真论起实际控制的地盘,唐朝是完全不能和两宋相比较的。这些年来,宋代的弱被过分强调了,而它的强总是被忽略,这实在是不应该啊。其实一个社会强大与否往往取决于所有社会成员的地位是否平等,而所有平等之中,最基本的则是男女平等。那么在宋代,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就是宋代人对母亲的尊敬。我们不妨先从帝之家说起,因为在古代,帝王之家的所作所为,即便是最微小的变动,也会对民间产生长久而持续的影响。

宋代是历史上太后垂帘听政最多的一个朝代。北宋从真宗刘后垂帘开始,先后垂帘的有仁宗曹后、英宗高后、神宗向后、哲宗孟后,而南宋则有宁宗杨后、理宗谢后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英宗高后,她秉政期间,历神宗、哲宗两朝,因其对国家的贡献巨大,以至于被誉为“女中舜”。这可是以前各代的女主从未享有的称誉,即使是自立为帝的武则天,也没能在史书赢得这样的评价。总之,宋代的垂帘听政可谓是成为了一种传统。由于有这么多女后秉政,所以宋代同情女性、理解女性,对女性以独立人格、主体价值的认识和人道的关怀,几乎成为一种社会化的普遍思潮。我们可以通过《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关于天圣八年(1030年)戊辰条的记载,看到这些女后们在保护女性地位的努力:“戚里有殴妻致死更赦事发者。太后怒曰:‘夫妇齐体,奈何殴致死耶?’……”

帝王之家如此,那士大夫之家的情形便大可想见了。像“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样的名句,以及专门写出来悼念和怀念已亡母亲的文章,在宋之前凤麟角,而在宋代则是比比皆是了。尊母当然可以解释为封建家长制在宋代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不过这一发展显然对女性地位的提高很有利。那么母权高涨是不是意味着女权也能相应成正比地提高呢?下这样的结论可能就比较冒险了。我个人觉得吧,女性地位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她社会地位的提高,而社会地位的提高又往往取决于女性对家庭财产的处置权和支配权,而为了做到这一点,女性则必然要有自己的独立职业。关于这一点,我将在后面再详细谈谈。

标签: 唐朝法律历史

更多文章

  • 清朝那些满人大臣和高官为何都很无能

    野史秘闻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清朝,清朝官员

    满人不想学习,他们非常自负,没有头脑,他们认为他们要什么有什么,最初的满人不是这样的――大约80年前满人就退化了。在80年前,他们都很有才华,审判公平。现在的这些满人根本就不想去知道什么事情。他们非常自负,你无法和他们交谈。这些满人无能的主要根源是什么?――是不是在于他们的性格、教养或习惯?教养?当

  • 万历皇帝风流成性 至宫女怀孕却百般抵赖

    野史秘闻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万历,明朝,宫女

    万历六年,万历皇帝十六岁,在母亲李太后的主持下,也在当时的司礼监太监冯保和内阁首辅张居正的张罗下,进行大婚,立了一位王姓姑娘为皇后。这位王皇后举止端庄,侍候李太后特别尽心,所以深得太后的喜欢。也由于她的这个性格,小世宗万历皇帝尽管未必很喜欢她,却十分敬重她。但遗憾的是,这位王皇后没有生育。我们刚才说

  • “欲把西湖比西子”背后:竟是苏东坡恋上杭州雏妓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宋朝,诗人,苏东坡

    “欲把西湖比西子”———那么,令苏东坡为之心动的这位美人又是谁呢?《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这首诗首脍炙人口,世代流传,是苏东坡在杭州做官时所作。一代文豪落笔挥洒自如,杭州西湖的秀丽风光跃然纸上,这不足为奇。但是下句笔锋一转,将西湖的风光

  • 王莽改制具有穿越感?据说有社会主义的影子!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王莽,孔子,汉平帝

    历史上盛极一时的汉帝国,前后持续了近四百年,被分为西汉、东汉两个时期,除了因为这两个时期都城一个是西长安、一个是东洛阳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两汉之间有个短命王朝——新朝。这个新朝的创立者叫做王莽,是个极富有争议性的人物,用现在的话可也说是个具有儒家理想主义情怀的篡位者。他实施的各种政策极具超前性

  • 明成祖朱棣四个母亲都是谁?其生母究竟是谁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明成祖,朱棣,明朝

    朱棣生母:皇后马秀英称朱棣的母亲为马皇后,最为广泛。在清人朱好阳编纂的《历代陵寝备考》中有记载,“后生懿文太子、泰王樉、晋王桐、成祖、周王”。这里说得十分清楚了,朱棣为朱元璋与马皇后所生的第四个儿子。这一说法,来源于明朝当时的史书,如《太祖实录》、《太宗实录》、《靖难事迹》、《玉牒》等。《靖难事迹》

  • 失落在情色中的同治皇帝究竟是怎么死的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同治,清朝

    清朝第十个皇帝同治即爱新觉罗·载淳(1856~1875),六岁登极,十九岁病死。坐了十三年龙椅,匆忙走完十九年人生。人们说他是幸运的。生为皇储,在历史的舞台上并没有有所作为,却有一个“同治中兴”的雅誉。享受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尊荣。没有兄弟跟他竞争,安安逸逸地过着锦衣玉食,钟鸣

  • 孙悟空为什么要婉拒观音赐名?背后到底有什么隐情?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西游记,孙悟空,观音

    《西游记》原著第8回“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旨上长安”中有这样一个细节,观音从西天雷音寺到大唐长安寻找取经人路上,先后降服劝化了沙和尚、猪八戒,并给它俩赐法名,一个叫沙悟净,一个叫猪悟能,都是悟字辈的,但最后到五行山后,却发生了一件尴尬的事——观音准备给他孙猴子取法名时,被悟空婉言谢绝了,他声称自己

  • 汉哀帝迷恋董贤有多深?竟愿意将皇位拱手相送!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董贤,明熹宗,朱厚照

    其实读史的人都知道,历史上一些荒唐的事大多都是皇帝搞出来的,因为他们有那种“魄力”还有财力。现在我就给你们找几个例子。自古英雄爱美人,帝王爱红颜,后宫专宠,外戚专权,在历朝历代都不是什么新鲜事,可是汉哀帝很奇特,这个倒霉孩子他对美女不感兴趣,却对美男董贤一往情深,每日形影不离,十天之内赏赐财务达巨万

  • 是谁说服了吴国孙权开始抗拒曹操?是诸葛亮吗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吴国,孙权,曹操,三国

    赤壁之战被称为是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之一,对于曹操来说,这是一场统一全国的战争,而对于孙权和刘备来说,则是一场生死存亡的战争。大战之前,曹操平定了北方,六月刚刚当上了丞相,七月就发兵南征刘表,八月,刘表死了,他的儿子刘琮不战而降,刘备也败走夏口,时间是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本来曹操的兵力就占有很

  • 揭秘:刘备因为哪件事而落下了假仁假义的骂名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刘备,三国

    《三国演义》欲表现刘备的宽厚仁慈,故将许多决策都说成出自诸葛亮等人,例如入川问题,似乎从头至尾全由诸葛亮、庞统二人策划,刘备只是被动实施,其实,在入川过程中,刘备充分施展了他作为韬略家特有的手段。据《三国志》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记载,赤壁之战以后,孙权欲与刘备共同取蜀,扩大势力,以与曹操抗衡,遣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