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写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李绅,最后却成了一个贪官

写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李绅,最后却成了一个贪官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1563 更新时间:2024/1/14 23:49:42

老师或者家长想要教育我们珍惜粮食,那一定会提到《悯农》这首诗: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虽然广为流传,但它的作者李绅似乎鲜有人知。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能够理解百姓疾苦的人,最终却成为了一个祸害百姓的大贪官。

唐朝的李绅究竟是什么身份呢?

以前我一直以为李绅是平民百姓出身,所以才能了解农耕的辛苦。

其实李绅也算是官家子弟,他的父亲曾是乌城县的一个县令,在往上追溯,他的曾祖是中书令李敬玄,也算是有点身份的人。

李绅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孤儿寡母的生活十分艰难,饱尝社会的苦难。李绅幼年时就表现出了自己惊人的天赋,善于写文作词,因此结识了一大批颇有文采的好友,他与元稹白居易刘禹锡等人都素有交往,他还曾为元稹的《莺莺传》作了一首《莺莺歌》,流传甚广,可见其文采非凡。

李绅不仅天赋绝佳,而且十分好学、勤奋上进,最终在二十七岁考中了进士,补国子监助教的职位。

这就意味着李绅彻底翻身了,要知道当时读书人的信念是什么“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李绅的中功名,在朝中谋得一官半职,那立马就是身价倍增啊。

李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成《悯农》的?为何被认为是反诗呢?

李绅当官之后,很受皇帝的欣赏,被升为翰林学士。有一年,李绅回乡探亲,正好遇见了他的同僚浙东节度使李逢吉,这两个人是同年考中的进士,而且还都是好友,自然免不了一叙。两个人一起携手走到了观稼台上,李绅望着田里辛苦劳作的农民,感慨万千,于是吟诗一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逢吉听完之后大加赞赏,夸其才学非凡,李绅也是不禁夸,立马又来了一首“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逢吉这一听,觉得这李绅是在表达对朝廷的不满啊,心中就有了主意,回到所住之地后,李逢吉让李绅将诗文写下来,赠给他留作纪念。

李绅觉得这小诗不足挂齿,不能赠与李逢吉,便又作了一首长诗:“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我愿燕赵姝,化为嫫女姿。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李逢吉一看,这首也不错,足可以看出李绅对朝廷不满了,便拿着诗欣然回京了。

回京之后,李逢吉立马上奏皇上说:“翰林学士李绅,对朝廷不满,还写了反诗已泄私愤。”说完立马将反诗呈上,希望借此能够加官进爵。皇帝一看这诗是有点不高兴,就下令将李绅找来会话。

李绅立即向皇帝解释说,这是自己看见百姓农耕辛苦,但却食不果腹,心中不忍,所以写了这首诗。皇帝听完之后并没有追究,反而对李绅说:“多亏了爱卿提醒朕,朕久居庙堂之上,竟然忘了体恤百姓疾苦,这是朕的过错啊。为了嘉奖你,就封你为尚书右仆射。李绅大喜,立马叩头谢恩。

李逢吉知道李绅加官进爵之后,心中十分不安,害怕李绅报复他,但李绅却以为是李逢吉向皇帝举荐了他,因此对李逢吉十分感激,还特地登门致谢,这更让李逢吉惶恐不安。不久之后,皇帝把李逢吉降为云南观察使,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可见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啊。

李绅为什么会变成一个贪官酷吏?

按理来说,李绅同情百姓,那肯定一心为民办事,可是人心易变,谁都不曾想到他竟然变成了一个贪官。

据《云溪友议》记载,李绅还没当官之前,有个叫李元将的族叔,李元将家中富足,李绅当时很巴结这个族叔。但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李绅做了官之后,气势凌人,李元将也不敢再以叔叔自居,就在李绅面前自降一辈,自称为“弟”。但李绅对此十分高兴,几次对李元将威逼施压,李元将只好再降一辈,自称为“侄”。但李绅着实有点过分,“侄”也不满意,竟然逼着李元将自称为“孙子”。自己曾经的叔叔成了如今的孙子,不知道李绅是否还记得当年对叔叔的巴结吗?

李绅不仅仗着自己管家的身份欺压百姓,而且穷奢极欲。据野史记载,李绅极其喜欢一道鸡舌做的菜,这一道菜就要耗费几百只活鸡,而且一只鸡也只取鸡舌这一小部分,其余的全部扔掉。一顿饭就要花费千百贯钱。但李绅却毫不在意,反以为荣。李绅自己的俸禄微薄,哪供得起这样大的花销,还不都是从百姓手中压榨来的。

百姓忍受不了李绅的巧取豪夺,纷纷离家而去,远走他乡。在当时百姓那可是劳动力的代表,这样的人口流失,本应该引起重视。但李绅却对此毫不在意。他对手下人说:“这些百姓就像手中捧着的麦子,好的饱满的麦子都会留下,那些飘走的都是一些秕糠。”当年那个写下“粒粒皆辛苦”的人却变成了一个把百姓当作秕糠的贪官,可见世事无常啊!

当年的那个心系百姓的少年郎,变成了一个鱼肉百姓、搜刮民脂民膏的贪官酷吏。怪不得只有诗流传甚广,而作者鲜为人知了。

标签: 李绅唐朝野史秘闻

更多文章

  • 薄皇后为什么会被废?汉景帝真的那么讨厌她吗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薄皇后,汉朝,风云人物

    薄皇后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位被废的皇后,但是她并不是因为做错了什么事,什么谋反啊,夺权啊,陷害受宠的妃嫔啊,都跟她没有关系,汉景帝之所以要废了她,只有一个原因,做了20多年的夫妻,他发现自己对薄氏没一点感觉。薄皇后和汉景帝的婚事,是薄太后亲自定下的,当然窦漪房也有插手,否则薄氏就极有可能会成为汉文帝

  • “妖僧”这个词,放在姚广孝身上到底是褒义还是贬义?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妖僧,姚广孝,文史百科

    朱棣能够成功击败朱允炆,成为明朝第三位皇帝,姚广孝算是最大功臣之一。姚广孝被称为“妖僧”,这个词看上去让人感到疑惑,放在姚广孝身上到底是褒义还是贬义呢?在网上也是有很多争论。其实从不同角度来看待姚广孝,能得出不同的答案,双方说法或许都没有错。从朱棣一方来看,姚广孝无疑是一位人才,但从朱允炆一方来看,

  • 子午谷奇谋没被采用,真的是蜀汉错过最大的机会吗?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三国,魏延,战史风云

    诸葛亮率军北伐之时,大将魏延曾献子午谷奇谋。即自己率兵经子午谷至长安,攻下潼关与长安。而诸葛亮则从斜谷赶至长安,如此两军会合,打魏国一个措手不及。此计若能成事,统一中原便是指日可待。魏延多次向孔明提出此计,此计有理有据,所要求者又仅几千兵马,诸葛亮为何不敢一试?此计气吞山河,一旦成功归于故都不在话下

  • 他是中国历史上最荒诞的昏君,为世人所厌弃,独孔子为他翻案?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商朝,历史解密

    据一些人说他行炮烙之刑,用炭火把中空的铜柱烧红,然后叫被判刑之人在上面爬行,烙得皮焦肉煳而死,还有例如宠幸奸臣、重用小人、不信忠良等种种罪行,罄竹难书,人神共愤。后来,纣王众叛亲离,终于被周武王打败。他一把火把自己烧死,他的宠姬妲己也被武王送上了断头台。历数了种种罪状,我们不禁要问,历史上的商纣王果

  • 揭秘:辩机是怎么看上李世民的女儿高阳公主的?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辩机,唐朝,野史秘闻

    辩机是唐僧的得意大弟子,地位就相当于孙悟空,但辩机不会七十二变,也不会耍金箍棒,他擅长的是舞文弄墨,《大唐西域记》就出自他的手笔,而唐玄奘只是挂个名而已。因为《大唐西域记》,辩机成了名人,加上他长相帅气,气质出众,才华横溢,上流人士争相与他交往,就连待字闺中的少女,也把辩机视为男神。高阳公主是辩机众

  • 卞夫人为什么嫁给曹操8年之久才生下了曹丕?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卞夫人,三国,风云人物

    公元178年,曹操因为堂妹夫被宦官诛杀,从而受到牵连,被免去官职。其后,曹操在洛阳无事可做,只能回到家乡谯县闲居。然而就在这里,时年二十岁的卞氏因才色过人而被时年二十五岁的曹操看重,卞氏就此成为了曹操的妾室。在此之后,卞氏就一直跟随在曹操身边,与曹操的正妻丁夫人一同侍奉曹操。直到公元187年冬,卞夫

  • 元稹在代理刺史仅仅七个月,却解决了通州哪些民生问题?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元稹,刺史,文史百科

    说起来通州(通州就是达州在古代的称呼)这个地方出名,还和元稹有很大的关系,清朝嘉庆年间的《达县志》载:“通州,以元稹闻名”。元稹来通州,其实一开始并不是很乐意,一方面是他这情况属于刚被调入京城,又被贬谪到地方担任闲职那种,另一方面是当时通州的情况实在糟糕。有多糟糕呢?通州在之前鼎盛时,规模达到“通之

  • 昆阳之战是怎么回事?对王莽的新朝带来怎样的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战史风云

    新朝末年,新汉两军在中原地区进行了一场决战,史称昆阳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争之一。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这场战役发生在王莽新朝,当时绿林起义正如火如荼的开展着。王莽为彻底消灭绿林军,以大司空王邑和司徒王寻为统帅,征调全国州郡兵马,集结了42万大军。同时还派出了特种野战部队——

  • 苏秦和张仪不是同一个时期的人 那么他的对手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战国,张仪,历史解密

    因为对《史记》的错误理解,很多人都认为苏秦和张仪是同一时代的人,原因是史记的两个列传,张仪列传和苏秦列传,后来的人人认为这是姊妹篇,于是就有了后来的苏秦为了帮助张仪用激将法迫使张仪投奔秦国,并帮助张仪打通关系的事情。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中,这两个人不在同一时间段,张仪是先出现的,而苏秦是在张仪去世之后C

  • 朱元璋宴请功臣,刘伯温看到菜以后为何说自己死定了?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刘伯温,明朝,野史秘闻

    .刘伯温也是自知之明的人,觉得朱元璋对他如此好,肯定是要下黑手。 在古代社会,一个人只要当上皇帝就会屠杀功臣,就是怕功臣胜过自己,把自己打下。当朱元璋对他好时,他就会想到屠杀自己,他心里防备之心就站百分之五十。有一次马皇后生日,朱元璋就宴请群臣一起为马皇后庆祝。皇帝宴请,大臣自然不敢不来,而且这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