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李治立武则天为后,全靠李勣一句话

李治立武则天为后,全靠李勣一句话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2797 更新时间:2024/1/8 3:24:41

大唐永徽年间,高宗李治想立武则天为后这件事,始于王皇后萧淑妃、武则天三人之间的后宫争斗,逐渐演变升级,变成皇帝李治向长孙无忌集团夺权的导火索。

争斗从后宫全面引向外朝,能否立武则天为皇后,成为李治能否夺权的标志。李治与武则天拉拢许敬宗李义府等一批寒门出身的官员,与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代表的贵族门阀进行了一系列较量,而关键时刻李勣的出场,成为使天平倾斜的最后一个砝码。

当时,李治以商量的口气对李勣说:“朕想立武昭仪为皇后,可褚遂良坚决反对,他是顾命大臣,莫非这事就只能算了?”李治这句话信息量很大,将整个事件高度概括,并切中要害,其一,表明自己的态度,立武则天为后;其二,褚遂良是顾命大臣,你也是顾命大臣,只有你表态,我才有底气。

而李勣举重若轻,轻描淡写,说了一句:“此陛下家事,何必更为外人!”这样的表态等于支持了李治,也表达了两层意思,其一,陛下废立皇后是家事,自己拿主意就是了;其二,不必要问我,我是外人,当然褚遂良也是外人。

这样一来,李治有了底气,将褚遂良贬官边地,将王皇后与萧淑妃废为庶人,立武则天为皇后。那么,李勣这句话为何如此管用?

首先,得从太宗李世民的托孤说起。

李世民临终前托孤于长孙无忌与褚遂良,并对褚遂良说:“无忌尽忠于我,我有天下,多其力也。我死,勿令谗人间之。”显然,李世民担心有人离间长孙无忌与李治的关系,要褚遂良关键时刻主持公道,而长孙无忌是关陇门阀,褚遂良是南方士族,背景明显不同,所以,李世民托孤褚遂良的关键,是代表不同的势力,主持公道。但褚遂良没有守住立场,早早倒向了长孙无忌一边。

而对李勣的托孤是提前并单独进行的,在宴会上,李世民对李勣说:“可托幼孤者,无以逾公。”如此信任,将李勣感动地咬破手指以示忠心,酒喝得一塌糊涂。李勣不但是功臣元老,在军队中更是有着无可比拟的权威,托孤李勣,是李世民防备不测。

所以,李世民托孤的长孙无忌、褚遂良、李勣三人,本身就带着很强的制衡性。如此看来,在李治夺权的关键时刻,李勣发挥作用也在情理之中。

其次,李勣深谙官场之道,一直隐忍自保。

长孙无忌上台之后,嚣张跋扈,利用房遗爱谋反案,一举打掉了政治上的反对派,甚至仅是看不惯的大臣也被打击。李世民赞许李勣、薛万彻李道宗为当世三大名将,结果被长孙无忌打掉了两个。

而李勣看出了其中的肯綮,一直低调慎微,将尚书左仆射之职早早辞掉,仅留了一个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宰相身份,只听政,不发言。令长孙无忌抓不住把柄,无计可施。可以料定,如果李勣公开与长孙无忌对着干,那么,他的战友薛万彻、李道宗就是前车之鉴。所以,隐忍使李勣能够在关键时刻支持李治。

第三,李治一直提醒李勣的责任,巩固李勣的地位。

长孙无忌的权势日益嚣张,朝中宰相除李勣外都是长孙无忌一党,李治没有丝毫权力可言,而论资历与功勋只有李勣能与其一较高下。于是,李治提拔李勣为司空,仍同中书门下三品。

太尉、司徒、司空是大唐最高职务,称为三公,没有具体职责,只与皇帝坐而论道,虽是虚职,但这样的提拔使李勣的身份与太尉长孙无忌齐平。而且,李治还专门为李勣题词:“朕以绮纨之岁,先朝特以委任,……茂德旧臣,惟公而已。”这段话有两个含义:其一,抬高李勣的身份,当时“茂德旧臣”还有尉迟敬德、程知节、唐俭、长孙无忌在世,“惟公而已”的意思便是只有你李勣能与长孙无忌较量;其二,“先朝特以委任”意思更加明确,就是不要忘记先帝李世民的托孤。

第四,李勣出身山东庶族,不打击门阀势力,永无出头之日。

李勣有多重身份,不但代表军队,他还是山东庶族地主。长孙无忌把持朝政,非关陇门阀不用,使一大批官员黯然失意。李治与武则天看到了这股力量,并很快将他们组织起来,代表人物有:许敬宗、李义府、袁公瑜等。如果不扳倒长孙无忌,这些人将永无出头之日。所以,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他们走到了一起。

李勣表态支持皇帝之后,许敬宗等人心领神会,很快在朝中散布消息,说:“田舍翁积得十斛麦,尚且想换个老伴,何况天子想立皇后呢,不相干的人瞎议论什么!”这句话与李勣那句“此陛下家事,何必更为外人。”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在维护皇帝的权力。

将尊贵的天子于皇后比成老农与老伴,李治与武则天听了也不生气,任凭这句话传播。在李义府与许敬宗的带领下,朝廷绝大多数官员成为皇帝的主持者。于是,百官上表,请立武昭仪为皇后。

所以,李勣这句话才起到如此巨大的作用。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精明、忠心、地位缺一不可,而李勣做到了三者的完美统一。

浅见寡识,以就正与大家。

标签: 李治唐朝野史秘闻

更多文章

  • 她顺风顺水当上皇后,最后却变得心狠手辣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阴丽华,汉朝,风云人物

    明朝的后宫女子有着非常明显的特征,那就是长得漂亮。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她们不是高官大臣家族出身,而是宫廷在民间大面积选美产生的。明朝皇帝这么做,倒不完全是因为贪念美色,而是吸取了历代的教训,避免外戚坐大,对皇权产生威胁。汉朝就是一个例子,功臣元老的后代,源源不断入宫。比如说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第二任皇后

  • 宋仁宗究竟是真宗皇后刘氏之子,还是妃子李氏所亲生?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宋仁宗,李氏,文史百科

    宋仁宗赵祯,是中国北宋第四代皇帝真宗子。初名受益,宋真宗的第六子,生于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1018年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1023年即帝位,时年13岁。仁宗在位42年,是两宋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仁宗早年生活在养母刘太后阴影之下。关于赵祯的身世,有一种至今流传的说法,这就是“狸猫换太子”的

  • 北周皇帝为何要攻打北齐?最后战果如何?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战史风云

    南北朝时,北齐出了一个昏庸的皇帝,名叫高纬。高纬亡国的直接原因不是兵力不强,战马不壮,将帅不勇,而是因为一次失败的战前演讲。彼时,北周皇帝就打着替天行道的名义,亲自率领大军,向北齐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大敌当前,为了鼓舞士气,北齐名将斛律光建议高纬到军营里作一次演讲。为了确保演讲成功,斛律光提前写好了

  • 朱元璋的能力如何?他是如何开创洪武之治的?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朱元璋,明朝,历史解密

    朱元璋,即明太祖,明朝开国皇帝,他在位期间,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后世称之为“洪武之治”,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跟小编一起看看吧。别看他文化程度不高,但是能够最终在元末农民起义中脱颖而出还是有两把刷子的。要知道朱元璋早期混得实在是不行,家里很穷,他连家里人去世了,都没有能力安葬,后来还是邻居资

  • 她比皇帝小40岁,短短5年却连生4胎

    野史秘闻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道光,清朝,野史秘闻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当中,伴随着朝代的兴起和衰落当中肯定是有着属于自己一段故事的,然而我们要去发现和探索才能得知历史的真正乐趣,对于我们来说的话不仅能让我知道那个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而且还能更为有效的帮助我们开阔新的眼界。然而在清朝道光皇帝应该可以算是最为值得我们探索和发现的君王了。道光是在30多岁的时

  • 刘邦当初能横扫天下 刘邦最后为何会被活抓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风云人物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刘邦和匈奴,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扫平群雄的刘邦为何差点在白登被匈奴人活捉?公元前202年,经过4年的艰苦奋战,刘邦终于击败了宿敌项羽,在洛阳(不久后又听从娄敬的建议迁都长安)称帝建立汉朝,是为汉太祖(全称呼太祖高皇帝,因为谥号高,后世所以称之为汉高祖),一个长达四百年的强大帝国

  • 为何说魏晋南北朝的清谈家,对西晋的灭亡负有重大责任?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文史百科

    所谓的“清谈”即魏晋时期崇尚虚无空谈名理的一种风气,其上承末年的清议,下启魏晋时期的玄学。其中最为知名的就是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等七人。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为何说活动于魏晋南北朝的清谈家,对西晋灭亡有重大责任?东汉末年时期,正值第二次党锢之祸,所以很多士大夫们为了避

  •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转点,那安史之乱因何而得名?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安史之乱,唐朝,战史风云

    安史之乱是一场大变革,它是一场社会性的大变革。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而衰转点,安史之乱因何得名?听过安史之乱,你可知它的由来?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巨大,作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基本上改变了唐朝前进的方向。战乱发生在大唐帝国统治的核心区域,双方近百万大军在这里

  • 晋国最后的忠臣,晋国六卿之一的智瑶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晋国六卿,春秋,历史解密

    晋国在灭亡以前,曾经出现过一次转机,“晋国四卿”之一的智伯瑶力图恢复晋国国君的势力,眼看就要成功,结果被赵氏的赵襄子破坏了,最终智瑶反而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呢?晋国智氏和中行氏本是同源,都出自晋国荀氏,后来,智氏衰落,中行氏兴盛,两家便产生了隔阂。在“晋国六卿”的火并中,最大的

  • 清代有一种射猎用的“特殊”利箭,只有皇帝才能使用

    野史秘闻编辑:心作祟标签:清朝,乾隆,野史秘闻

    清朝时期,每到秋季,皇帝们都会举行一次大型活动——围猎。在围猎的时候,众多军士会簇拥皇帝前往猎场,并配备各种狩猎武器,其中箭的种类最繁复多样。可是您也许不知道,其实清代有一种射猎用的“特殊”利箭,只有皇帝才有资格使用,而其他人却不敢染指。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本文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