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长乐公主李丽质有多受宠?她出嫁得嫁妆有多少?

长乐公主李丽质有多受宠?她出嫁得嫁妆有多少?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2361 更新时间:2024/1/4 17:09:54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长乐公主李丽质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都说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其实,作为皇帝的女儿,公主们身份尊贵,一般不会嫁给平民百姓为妻,他们最终的归属大多是公卿之家,这就形成了皇家和公卿家族的联姻。

观史,从汉光武帝刘秀、到唐太宗李世民,乃至明太祖朱元璋,帝王大多喜欢以“嫁女儿”的形式来维持和大臣的关系。将公主嫁给大臣之子,不仅让臣子和皇室的关系更加密切,更是皇室对臣子家族的一种礼遇。

以唐太宗李世民为例,李世民有20个女儿,除了没长大成人者,其他的都嫁给功臣之子。大女儿襄城公主嫁给宋国公萧瑀的长子萧锐;七女儿巴陵公主嫁给柴绍的儿子柴令武;十二女儿清河公主嫁给程咬金(程知节)的次子程怀亮。另外,像房玄龄、杜如晦、高士廉等功臣家族,都娶了李世民的女儿为儿媳。

在李世民的诸多女儿中,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长乐公主。长乐公主名叫李丽质,虽然排行第五,却是长孙皇后所生,是李世民的嫡长女。自幼在长孙皇后膝下长大,金尊玉贵,7岁时就被封为长乐公主。李世民疼爱嫡长女,早早地为长乐公主定下一门亲事,驸马是长孙无忌的嫡长子长孙冲。

长乐公主是长孙皇后所生的第一个女儿,身份十分尊贵,放眼望去,也只有长孙无忌的儿子最合适了。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亲哥哥,被封为赵国公,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一名。其嫡长子长孙冲一表人才,和长乐公主又是表兄妹,二者联姻,李世民非常满意。

贞观七年,13岁的长乐公主到了待嫁之年,李世民让礼部亲自来操办公主的婚事。当年,除了长乐公主,还有另一位公主出嫁。这位公主便是永嘉公主(后来被改封为房陵公主)。

永嘉公主虽然身为公主,但他并不是李世民的女儿,而是李世民的妹妹。永嘉公主是太上皇李渊的第六女,比长乐公主大两岁,被许配给了右卫大将军窦轨的儿子窦奉节。平心而论,窦家的门第也不差,和国舅长孙无忌家族相比,窦家是百年大族,长孙家则是当朝新贵。

同样是公主,驸马家族也同样不容小觑。但在二人的嫁妆上,却差距巨大。《资治通鉴》曰:

长乐公主将出降,上以公主,皇后所生,特爱之,敕有司资送倍于永嘉长公主。

李世民同时嫁女儿和妹妹,因为女儿是他和长孙皇后嫡出,而妹妹是太上皇庶出,所以偏心于亲生女儿,在准备嫁妆时,女儿的嫁妆比妹妹的嫁妆要多出一倍。

礼部有人为不妥,把这件事说出来后,在朝堂上掀起轩然大波,朝臣们纷纷上书反对。大家认为李世民太过偏心,同样都是公主,同一年出嫁,待遇却相差甚远。

李世民疼爱亲生女儿,不接受大臣的意见,甚至恼羞成怒。

此时,魏征求见。魏征没有直接劝谏李世民,而是给李世民讲了一个故事。魏征说:

“昔汉明帝欲封皇子,曰:‘我子岂得与先帝子比!’皆令半楚、淮陽。”

李世民听完之后,面露羞愧,随后缩减了长乐公主的嫁妆。这个故事到底是何意呢,能让李世民乖乖听劝?

原来,汉光武帝刘秀一共有11个儿子,其中,刘秀的第四子刘延(郭圣通所生)被封为淮阳王。刘秀的第六子刘英(许美人所生)被封为楚王,刘秀的第七子刘庄(阴丽华所生)最后继承皇位,史称汉明帝。

汉明帝在位期间,要分封自己的儿子,有大臣建议按照楚王、淮阳王的标准来分封。汉明帝对大臣说:“我的儿子,怎能和先帝的儿子相比呢?”于是,汉明帝的儿子,最终只按照楚王和淮阳王封地的一半来分封。

这个故事的道理很浅显,刘秀是开国皇帝,汉明帝刘庄是继承者,刘庄说自己的儿子不能比父亲的儿子。然而,李渊也是开国皇帝,李世民是继承者,李世民女儿的嫁妆,怎能比李渊女儿的嫁妆还要多一倍呢?

李世民听完这个故事,焉能不羞愧?他自诩是圣明的君主,却连汉明帝刘庄都不如。于是,李世民当着魏征和满朝大臣的面答应,要把女儿的嫁妆缩减一番。

李世民下朝后,见到长孙皇后,把魏征的话告诉了她。长孙皇后感叹说:

“妾亟闻陛下称重魏徵,不如其故,今观其引礼义以抑人主之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

长孙皇后身居后宫,早就听说魏征深得李世民称赞,但并不了解魏征。今天遇到这件事情,对魏征佩服至极。说魏征是“社稷之臣”。不仅如此,长孙皇后为了表明自己欣赏魏征,不仅同意缩减女儿的嫁妆,还委托李世民重重赏赐魏征。李世民应长孙皇后之请,以长孙皇后的名义重赏魏征“钱四百缗、绢四百匹”。

笔者认为,李世民疼爱女儿并没有错,但妹妹同时出嫁,李世民不应厚此薄彼。

魏征引用典故来劝阻,不仅说明魏征耿直善谏,更可见魏征之聪慧。

最耐人寻味的是长孙皇后,她听闻女儿的嫁妆被缩减,不仅盛赞魏征,还下令重赏。其实,若长孙皇后若不重赏魏征,恐怕会落个心疼亲生女儿、怠慢小姑子的骂名。这也是长孙皇后的高明之处。

标签: 长乐公主唐朝

更多文章

  • 如果要在五子良将之外选最佳第六人,那么此人会是谁?

    野史秘闻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五子良将,第六人

    曹操麾下大将基本上有两个来源:一是本家曹氏和夏侯氏的宗室大将比如曹仁曹洪和夏侯惇夏侯渊等;二是以张辽乐进张郃于禁徐晃五人为首的外姓大将,外姓大将又可大致分为元从旧部比如于禁乐进李典等人,以及历次征战中投诚大将比如张辽张郃文聘等人。先不说宗室名将,在曹操众多外姓名将中,除了五子良将之外,如果再选一个最

  • 武则天把萧淑妃的女儿怎么样了 她们真的嫁给了侍卫吗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武则天,萧淑妃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武则天和萧淑妃,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唐朝太子李弘的死因一直以来都是有争议的,比较流行一种说法是,武则天亲自鸩杀了这个和自己不是一条心的儿子,这并非是野史的记载,而是出自《唐会要》和《新唐书》这样的正史记载。而《旧唐书》和《唐实录》等正史中则并没有这样的记载

  • 张鷟:考中科举七八次的学霸,他后来人生如何?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张鷟,唐朝

    科举是唐朝读书人从政入仕的重要途径,通过的难度非常大。唐前期进士科每年只录取二三十人,以至于有“五十少进士”之说,50岁能考上进士,已算“少年得志”。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之中,大唐横空出世一个奇才,他参加科举“常举”进士科考试一次,又先后参加难度更高的科举“制举”考试七八次——学者准确考证出来的有四次,

  • 诸葛亮和司马懿死前都留下计谋 两人谁的计谋更高

    野史秘闻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诸葛亮,司马懿

    对诸葛亮和司马懿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诸葛亮和司马懿作为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两人临死前都留有一计,具体计谋是什么?两人谁的计谋技高一筹?诸葛亮的计谋实际上,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司马懿,他们临死前留下的计谋,都是关于自己的墓葬。历朝帝王将相,大多对于自己的身后之事

  • 三国战略家刘晔是什么人?他的真实才能如何?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刘晔,三国

    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时得知好友徐庶在曹魏的近况,不禁感慨曹魏人才繁盛。这一点确实如此,曹魏相比其他两国来说,可谓猛将如云,谋士如雨,在众多光环笼罩之下,一些人就容易失色,从而被人们忽视。刘晔就是这样一个人,他虽然在历史中的存在感并不高,但他却是曹魏集团中非常重要的“智库”成员。尤其对天下大势有非常敏锐

  • 刘备最信任的人为什么不是诸葛亮 刘备最信任的人是谁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刘备,谋士

    刘备身边的谋士那么多,刘备最信任的谋士是谁,究竟会是卧龙诸葛亮吗?刘备为什么不信任诸葛亮?要说,刘备为什么不信任诸葛亮,还得从两人的关系说起,在白帝城托孤前,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就没有其他人想象中的那样亲密无间。两人之间的蜜月期是三顾茅庐后到赤壁一战之前,刘备入蜀的时候,带的人是庞统,攻打汉中的人是法

  • 历史上董昭是什么人?荀彧的死跟他有何关系?

    野史秘闻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董昭,三国

    三国时期,人才辈出,魏蜀吴三国各自都是人才济济。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东汉末年,曹操手下可谓人才济济。就武将来说,既有于禁、徐晃、张郃、张辽、乐进这五子良将,以及夏侯渊、夏侯惇、曹真、曹仁、曹休等曹魏宗室武将。就文臣谋士来说,则有司马懿、郭嘉、荀彧、荀攸、程昱、

  • 历史上朱祁镇是一个什么样的 正史和电视剧区别很大吗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明朝,朱祁镇

    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明代皇帝朱祁镇。历史上的朱祁镇到底是什么样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电视剧演的是不是真的?近日,古装电视剧《大明风华》热播让许多观众对明代历史人物产生了浓厚兴趣。今天就来说说在这部电视剧后期出现的一位重要人物——明英宗朱祁镇。看看历史上的朱祁镇是怎样一个人物

  • 朱祁镇被俘长达一年时间 朱祁镇的俘虏生活过得好不好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明朝,朱祁镇

    对朱祁镇的人生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朱祁镇被抓之后,朱祁镇生活过的怎么样的?朱祁镇有没有被人虐待?1449年,朱祁镇御驾亲征。他带了25万兵马,却被2万瓦剌军击溃,他自己也惨遭俘虏。不过,他的俘虏生活,一点也不悲凉。他性命无忧,衣食无忧,有人主动送美女,不仅

  • 刘邦称帝后大肆屠杀功臣却放过了张良,因为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刘邦,汉朝

    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大多有一个嗜好——屠杀功臣。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自古以来,君臣之间的关系,就是比较神奇的存在,他们需要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也需要互相提防,相互制约,否则的话容易造成朝廷的动荡。如果君王的权势过大,容易造成独裁的状态,而臣子的权力过大,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