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欧阳修在历史上是个什么样的存在?他的才华如何?

欧阳修在历史上是个什么样的存在?他的才华如何?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4885 更新时间:2024/2/11 17:09:17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唐宋八大家之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四岁时父亲病逝后,欧阳修与母亲寄居在随州叔叔家。叔叔家经济窘迫,童年的成长环境十分艰苦。欧阳修自幼好学,家中没有什么藏书,就到别人家借书来抄,常常书还没抄完,已经基本能背诵了。叔叔安慰他母亲说:孩子如此聪明好学,一定能光耀门楣,扬名天下。

1023年,十七岁的欧阳修第一次参加乡试,由于在使用官方指定的韵律方面出了问题意外落选。他没有灰心丧气,回家继续努力学习,三年后终于过了乡试。但次年进京城参加礼部主持的贡生考试又落选了。按照当时的规矩,回乡参加考试必须从乡试重新开始,这意味着前几年的时光白白浪费了。

有一个办法可以解决这问题,那就是钻考生录取上存在地区差异的空子,凭关系或金钱到录取比例相对高的城市去报名参加考试。说直白一点,就是当“考试移民”。这办法在古代就称之为“科举移民”吧。他发现有考生在当官父亲的运作下,“报名地”从以前的常住地转到开封去参加乡试,并顺利地通过了以后的试和殿试。可叹的是欧阳修既没有“权势”也没有“财势”,只能望洋兴叹。但他没有像有些文人那样破罐子破摔,到青楼歌馆去混日子。到了这一年的深秋,他带着些许失意离开京城外出游学。

欧阳修途经云梦时,专程到当时在汉阳军任职的胥偃家去拜访。胥偃字安道,潭州长沙(今湖南省长沙市)人氏,是当时的文坛名人,心胸宽厚,慧眼识才,一下子就把欧阳修瞧上了眼,将其留在自己身边,还不时带着他去拜访文坛的知名人物。1029年春,在胥偃的保举下,欧阳修获得了在国子监参考的机会,考取了第十四名。当时的主考官晏殊若干年后曾说,欧阳修文章写得好,但当年的锋芒太露了,几位考官一致同意给他低一点的排名,以便挫挫他的锐气,使他以后成就大才。

考取进士后,他被派到洛阳去做官。如果说后来当了他岳父的胥偃是自己生命中是遇到的第一个贵人,那么在洛阳任职的直接领导钱惟演则是他生命中的第二个贵人。钱惟演是吴越王钱俶的第七子,北宋大臣,“西昆体”的骨干诗人,钱惟演很少让欧阳修干琐碎的行政事务,使他有不少闲暇时间与梅臣、尹洙等文友一起切磋诗文,这为他以后的厚积薄发奠定了基础。日久天长欧阳修在思想和文学创作上也受到了钱惟演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醉”与“不醉”都恰到好处

1045年庆历新政失败,年近四十的欧阳修为范仲淹等人辩护被贬到了滁州任职。欧阳修天性旷达,非常看得开,对他来说,有酒有山水,在那里当官都一样。

滁州的山水是美丽的,唐代诗人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就留下了著名的山水诗《滁州西涧》,两百多年后欧阳修来了,忙完公务,撰写作品之余,带上酒出门去寻山访水,找好友谈论经和道。“朝而往,暮而归”,这样的日子真的很美哦。即使在夏天,欧阳修组织大家在荷塘边击鼓传花做游戏,也仍离不开酒。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这是他的《醉翁亭记》中的名句。在北宋词坛上,欧阳修可以说是最喜欢饮酒的一个人。据笔者分析史料,欧阳修对于饮酒能够高水平地掌握好哲学上所说的“度”,恰到好处地介于“醉”与“不醉”之间,虽然无力改变烦恼但可以喝点酒来淡化它,同时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人生。这就是欧阳修的智慧。

1048年欧阳修调任扬州,他的属下和滁州老百姓来送他,他和大家一起同饮告别酒,写的《别滁》诗云:我亦只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意思就是说:演奏越是动听,越容易催人泪下,舍不得别离,像平时一样喝点酒可以,不要弹奏乐器让情绪失控。

(三)饮水思源当好伯乐

欧阳修年青时,因有胥偃、钱惟演等前辈的赏识和推举,才得以脱颖而出,令他对“知遇”两字感触很深。欧阳修饮水思源,做了官且在文坛有地位后,当起了为后辈搭桥铺路的伯乐。

1057年礼部贡生主考官欧阳修,发现了一份卷子极富才学,文风清新洒脱。当时的正规考试卷子都是匿名的,他估计是自己门生曾巩的卷子,为了避嫌,给这份卷子评了第二名。张榜时才发现这份卷子是苏轼作的。欧阳修对这位比自己小30岁的年轻人刮目相看,作出了“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的预言,以后果然如此。

除了口头夸奖,欧阳修还做到了外举不避疏,内举不避亲,对苏轼、苏辙、曾巩、张载程颢、吕大均、包拯、韩琦、司马光等有真才实学的后生都大加赞美、竭力推荐,使这些默默无闻的后辈最终崭露头角,日后成长为文匠巨匠、旷世大儒或历史名臣。

欧阳修一生都严谨治学,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老年时还常常将自己年轻时写的文章拿出来修改。夫人心疼地劝他,你不是小孩子了,还担心先生骂你吗?欧阳修说:不怕先生骂,就怕后生笑。

标签: 欧阳修宋朝

更多文章

  • 第二代黔国公沐斌是怎么索要反贼思任发的?有沐英当年的风范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第二代黔国公沐斌,思任发

    沐斌的原名叫作沐俨,自父亲沐晟正统四年去世之后,他本人便于第二年,成功承袭了黔国公的爵位。那么上位之后的他是怎么索要反贼思任发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往下看。洪武十年,他的三叔沐昂也去世了,在这一年的七月份,就被朝廷赐予了一个新名字为沐斌。到了八月份,正式佩戴征南将军的印前往云

  • 刘邦担心吕雉会图谋不轨 刘邦为什么杀樊哙而不是吕后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刘邦,吕雉

    还不知道:刘邦明明担心吕雉图谋不轨,为何在世时不杀吕雉,反而杀樊哙呢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吕雉在历史上给人的形象就是两个字:狠毒。刘邦与吕雉是多年的夫妻,虽然两人聚少离多,再加上刘邦又是皇帝,后宫妃子不止吕雉一人,但刘邦识人的眼光还是非常毒辣的,整个秦末时

  • 明朝“三杨”之一的杨荣是怎么处理宁夏被围事件的?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杨荣,三杨

    明朝“三杨”之一的杨荣,一向以警敏通达,善于察言观色而著称,那么他是怎么处理宁夏被围事件的呢?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朱棣继位为永乐皇帝后不久的一天晚上,有报告称宁夏那边突然被围了,情况似乎十分危急。当时在内阁当值的是杨荣,所以朱棣便赶紧将其招来,把奏章拿给他看。

  • 赵云跟随公孙瓒时并不被重用,是为何?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赵云,三国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公孙瓒和袁绍交战,被袁绍大将文丑打败,文丑追杀公孙瓒,眼看公孙瓒性命不保,关键时刻,赵云赶到,大战文丑,救了公孙瓒。赵云能战平文丑,足以显示能力非凡,是个人才,但是,为何公孙瓒不高看赵云?不重用赵云呢?文丑是河北名将,和颜良齐名,勇冠

  • 朱元璋的命运为何被一个“帛”字揭露?其中有何寓意?

    野史秘闻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明朝,朱元璋

    朱元璋为人心狠手辣是众所周知的,但他却对一类人从头至尾都是非常的尊敬。这一类人在古代叫做相士,其实也就是我们现在俗称的算命先生。那为什么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会对一个民间的算命先生存有这么高的敬意呢,这一切都要从他进入军营开始说起。其实哪一个小孩子不是天真的呢,朱元璋小的时候也不例外,只不过天灾加上人祸

  • 巴寡妇清:大秦传奇女商人,赞助秦始皇建陵寝、修万里长城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巴寡妇清,秦始皇,秦朝

    巴寡妇清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史记·货殖列传》载:“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清穷乡寡妇,礼抗万乘,名显天下,岂非以富邪?”巴寡妇清,何许人也?从后人对她的

  • 皇太极死后多尔衮离皇位最近 多尔衮为什么不愿意当皇帝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清朝,多尔衮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多尔衮不当皇位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导语:爱新觉罗·多尔衮,他的母亲是当时最受宠爱的妃子阿巴亥,因为努尔哈赤对阿巴亥的宠爱,所以多尔衮和多铎兄弟,地位并不低,可是努尔哈赤在多尔衮15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大妃阿巴亥也被逼为多尔衮殉葬,同时失去父母的多

  • 既然都知道诸葛亮那么的厉害 曹操当初为何不请诸葛亮出山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曹操,诸葛亮

    还不知道:诸葛亮和曹操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刘备曾经在被追杀的时候遇到了一位隐士水镜先生司马徽。两个人的交谈中水镜先生知道刘备失败的原因就是缺少一位谋士,于是他告诉刘备荆州那个地方的人才很多,而且“卧龙”和“凤雏”两个人得一个便可得天下了。既然所有人都知道

  • 诸葛亮当初那么出名 为何没有人在刘备三顾茅庐前请他出山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诸葛亮,三顾茅庐

    很多人都不了解三顾茅庐前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诸葛亮是徐州琅琊郡阳都人,也就是今天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人,出身没落的官宦之家,诸葛亮的祖上历来是有人做官的,到了诸葛亮这一代时,父母早逝,诸葛亮3岁丧母,8岁丧父,随后跟随叔父诸葛玄投奔刘表才来到襄阳,16岁时叔父又去世,因此诸葛

  • 从贵妃晋升为皇贵妃有多难?清朝后宫晋升规则介绍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古代,清朝

    历史是一条长河,它奔流向前,无止无息。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述清朝后宫的故事。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国土狭小,宫闱卑陋,尚无明确的后妃制度,《清史稿》记载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筑城三层,启建楼台”,当时努尔哈赤的妻妾没有名号,称为“福晋”或者“格格”。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