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屡战屡败的曹魏名将,如何评价夏侯惇的一生?

屡战屡败的曹魏名将,如何评价夏侯惇的一生?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2496 更新时间:2023/12/31 18:35:41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夏侯惇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三国演义》中,夏侯惇“拔矢啖睛”的形象让人印象深刻,使得人们认为他是一个冲锋陷阵的猛将兄。但实际上,“盲夏侯”虽然略有武力,不过并非那种披坚持锐上阵杀敌的,分管军队后勤或是坐镇一方调度甚至当一个文官更适合他。

夏侯惇是曹操麾下位居第一的大将(曹操时为前将军,曹丕称帝后为大将军),主要是因为他代表了追随曹操起兵的“谯沛武人集团”,代表了那些忠于曹操先于忠于汉室的那些曹魏心腹之人,也就是新兴的功勋集团。

夏侯惇也算是文武兼通

夏侯惇虽然没有“拔矢啖睛”,但确实是战场之上被射瞎了一只眼睛。

“惇从征吕布,为流矢所中,伤左目。”

曹操一开始也属于是兵微将寡的,所以身边一起起兵之人,只要能上阵的都得阵前厮杀,而夏侯惇本身也该有些勇武的,

“以烈气闻。”

为啥说他以烈性闻名呢,是因为他十四岁的时候本来是想走读经入仕的路子,于是拜师读书,结果有人侮辱他老师,于是就被夏侯惇给杀了。

而且夏侯惇一直好学不倦,

“惇虽在军旅,亲迎师受业。”

所以说他文武兼通是没什么问题,但肯定算不上文武双全。

夏侯惇一开始打仗确实不行

《三国志》里对于夏侯惇的介绍很短,理由之一就是他在曹操的南征北战中,武没有立下多少攻城拔寨的功劳,而文也没有出过多少计谋。

而且就是《三国志》与《资治通鉴》的短短篇幅,就记载了夏侯惇的几次失败,

对阵吕布:“遣将伪降,共执持惇,责以宝货,惇军中震恐。”

对阵高顺张辽:曹操遣将军夏侯惇救之,为顺等所败。

对阵刘备: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曹操遣夏侯、于禁等拒之。备一旦烧屯去,等追之。裨将军钜鹿李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窄狭,草木深,不可追也。”等不听,使典留守而追之,果入伏里,兵大败。

从曹操前期军事生涯看,夏侯惇虽然一直跟随其左右,但是战场上的作用不大。

夏侯惇负责固守后方

曹魏的天下可以说是曹操亲自动手打下来的,每一次重大战役曹操都会亲自下场指挥,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他信得过的人在后方坐镇。

这方面曹操是吃过亏的,兖州就是因为他率军在外被世家勾结吕布趁虚而入的,害得他浪费几年时间。所以兖州之变时,曹操其实就安排夏侯惇留守濮阳了,但是因为曹操的家眷都在甄城,所以夏侯惇不顾一切地去救援,即便是因此中计丢了濮阳,但是夏侯惇的忠心的毋庸置疑的。

而因为背叛曹操的是跟他关系本来很好的世家高门子弟张邈以及名士陈宫,所以后来哪怕是已经有颍川集团的那些世家高门出身的文官帮他管理地方,曹操仍然需要一个真正忠于自己的人来震慑后方。而作为“谯沛武人集团”首领的夏侯惇就是不二人选。

在曹操迎献帝定都许“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夏侯惇的官职是河南尹,也就是负责曹操的大本营。

转领河南尹。太祖平河北,为大将军后拒。邺破,迁伏波将军,领尹如故,使得以便宜从事,不拘科制。

也就是曹操在前方征战,夏侯惇在后方有先斩后奏的权力,可见曹操对夏侯惇的信任。

二十四年,太祖军于摩陂,召惇常与同载,特见亲重,出入卧内,诸将莫得比也。

夏侯惇为武将第一实为忠心

夏侯惇和谯沛乡党一起从曹操起兵之初就追随于他,与后来投靠过来的人自然不同,尤其是颍川集团为代表的世家高门子弟及各方士人,他们开始投靠曹操,只是为了廓清天下,匡扶汉室。而夏侯惇等人的“谯沛武人集团”则是只效忠于曹操,政治上从无动摇。

曹操对于夏侯惇的无比信任,就是因为他的忠心。两件事可以说的很明白。

《三国志·魏志·夏侯惇本传》裴松之注引《魏书》:时诸将皆受魏官号,悼独汉官,乃上书自陈不当不臣之礼。太祖日:“吾闻太上师臣,其次友臣。夫臣者,贵德之人也,区区之魏,而臣是以屈君乎?”

第一件说的是,曹操已经建立了藩国魏国,别的人都当了魏国的官,而夏侯惇却是汉朝的官,于是他就要求当魏国的官,最后被封为前将军。

第二件事,就是代表谯沛集团请求曹操代汉自立,

《魏志·武帝纪》注引《魏氏春秋》:夏侯惇谓王曰“天下成知汉祚已尽,异代方起。自古以来,能除民害为百姓所归者,即民主也。今殿下即戎三十余年,功德着于黎庶,为天下所依归,应天顺民,复何疑哉!”

综上所言,即便是夏侯惇没有夺城斩将之能,但是却有着稳定后方威慑宵小之功,而又忠心耿耿,所以因功为曹魏武将第一实属正常之事。

曹操吃过世家高门的亏,因为也有意推出一位可以坐镇中枢的自家武将来制衡那些文官,而好歹算是文化人的夏侯惇正是不二人选。夏侯惇也没有让曹操失望。

再则人品上,曹操也信得过这位廉洁的堂兄弟。

“性清俭,有馀财辄以分施,不足资之于官,不治产业。”

曹丕登基,夏侯惇仍为众将之首的大将军,死后谥号“忠侯”,也是众人第一。

标签: 夏侯惇三国

更多文章

  • 顺治皇帝有哪些生平经历?顺治皇帝最后是怎么死的?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顺治,生平

    跟中国历史故事网一起来了解一下顺治皇帝有哪些生平经历,顺治皇帝最后是怎么死的,以及陵墓在哪里吧!顺治皇帝简介: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清世祖,清朝第三位皇帝,也是清军入关以来第一位皇帝,年号“顺治”。于崇德三年正月三十日(1638年)戌时生于盛京,为清太宗

  • 韩信处死,萧何入狱,张良为什么就能逃过一劫呢?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张良,西汉

    你们知道张良的故事吗?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那么,同为汉初三杰,为何三人各自命运却如此大差距?同时,作为帝王师的张良为何能够在汉初大肆屠杀开国功臣的残酷政治斗争中逃脱“兔死狗烹,敌灭臣亡”的历史封建定数而存活,并善始善终,名垂千古?答案可以概括为六个字张良的贵胄出身先天优势使其深谙帝王心

  • 悯农诗人李绅,为何做了大官后就过上了骄奢淫逸的生活?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李绅,唐朝

    李绅,接下来听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讲一讲他的一些故事。“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小学语文课本上的五言绝句《悯农》,相信大家都能够倒背如流吧?《悯农》的作者叫李绅。李绅是唐朝诗人,生于772年,祖籍亳州谯县,出生于湖州乌程县。李绅出身官宦之家,祖父做过宰相,父亲做过县令。

  • 康熙送给侍从一个水晶烟管后,侍从为何再也不抽烟了?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康熙,清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康熙的一些故事,欢迎阅读评论。“吸烟有害健康”是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的生活基础知识,然而,由于生活压力太大,亦或者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所以即使到了今日,烟草依旧成为了很多人喜爱的东西,至少依旧是生活中到处可以看到的存在。当然,有人喜欢也就有人讨厌,比如二手烟的味道以

  • 为巩固城池生了70多个儿子,田常最后结局如何?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田常,春秋

    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田常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要说中国历史上谁的后代子孙最多,那一定是皇帝的孩子了,在古代不同的男子也就是三十岁而已,而皇帝后宫佳丽三千给他生孩子的女人那么多,他的子孙一定是最多的了,但是实际上皇帝的子孙一点不多于那些子孙稍微多一点儿的寻常

  • 张良儿子15岁说了一句话,差点毁了整个西汉王朝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张良,西汉

    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张良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李白是一个放荡不羁的人,能够受到他成怂的人肯定是一位功勋卓越并且深得人心的人。李白在自己的文章中曾经写了这么几句话。“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

  • 雍正九子夺嫡称帝后 雍正的八个兄弟又是什么下场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雍正,九子夺嫡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雍正夺嫡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1.长子胤禔(zhi)皇长子胤禔,因为是庶出,没有皇位争夺的资格,但他一心想只要把太子拉下马,找来喇嘛用魇镇(一种巫术)谋害太子胤礽,胤礽被废时,胤褆借机落井下石,但使用魇镇之事被告发,被康熙皇帝囚禁至死。2.太子胤礽(

  • 项羽死后还有妻儿吗 他们又是什么下场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项羽,汉朝

    很多人都不了解项羽死后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公元前202年,“遇神杀神遇佛杀佛”的西楚霸王项羽坐上了人生的末班车,他的妻子虞姬自刎后,他也紧跟着自刎乌江,上演了一出感人泪下的“霸王别姬”,项羽死时年仅30岁!项羽到底有没有后代呢?虞姬只是项羽的一个妾,他原来还有一个老婆,姓袁

  • 揭秘:左良玉拥兵三十万为什么不去救崇祯?

    野史秘闻编辑:心作祟标签:左良玉,明朝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左良玉的故事,欢迎关注哦。竟然有人认为左良玉是大明忠臣,我真的是笑的好无力!如果左良玉能被称为忠臣,那吴三桂都可以评价为精忠报国、赤胆忠心、披肝沥胆了。很多人都说吴三桂是大明的叛徒,是汉奸,是民族罪人,应该永远被唾弃,吴三桂挨得骂,不比秦桧少。其实要我

  • “明四家”之一的仇英,他擅长画什么?代表作有哪些?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仇英,明朝

    你知道仇英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仇英(1498-1552)字实父,号十洲,江苏太仓人,居住吴县(今苏州)。出身寒门,幼年失学,曾习漆工,通过自身努力成为中国美术史上少有的平民百姓出身的画家,并与诗书满腹的沈周、儒家风范的文徵明、风流倜傥的唐寅齐名,成为画史上“明四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