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李世民和魏征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君臣融洽是真的吗

李世民和魏征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君臣融洽是真的吗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4671 更新时间:2024/2/9 21:27:17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李世民和魏征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一看。李世民与魏征关系真的“君臣融洽”?

魏徵,现作“魏征”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唐太宗李世民与他的“明镜”魏征,在历史上算是“英主贤臣”的典范了,他们的故事亦被传为美谈。

不过,从这对君臣融洽关系的背后,却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辛。历史的真相却是:在当时的政治、经济、民族等问题的影响下,李世民与魏征之间的关系,并不像后人理解的那般融洽,反而十分微妙。

武德九年六月,李世民在政变中除掉了自己的亲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后来,又将李氏旁支的子嗣诛杀殆尽,夺取继承权。没过多久,李渊便碍于压力传位给了李世民,被李世民架空成为了太上皇。李世民当政后,做了不少“善后工作”:

首先,为了确立自己登基的合法性,他翻看国书,篡改国史,向天下人灌输自己享有正统继承权的歪理。

其次,李世民为了缓和自己与反对势力的敌对关系,同时,减轻杀兄逼父的心理压力,他用了一大批早年效忠于太子李建成的旧臣,堵住天下之人的悠悠众口。

尤其是魏征,原本他就已经是东宫重臣,李世民在登基后,立即赐魏征高官厚禄,将他拉拢到身边。

那么,为何李世民会对以魏征为首的东宫旧臣网开一面呢?是否像某些史学家说的,李世民唯才是举,重视人才呢?

并非如此,其中的原因非常复杂,涉及到贞观初期的政治矛盾、国家经济、民族关系等因素。

因为,李唐坐拥江山未久,所以,大唐在国际形势上的处境非常尴尬,南北本来就尖锐的民族矛盾在大唐内部不稳的情况下更加突出。高句丽盘踞在大唐的东北方,对辽东虎视眈眈。突厥、吐谷浑等北方民族不断进犯西北。

正所谓“攘外必先安内”,虽说,突厥连年寇边,但是,李世民根本不敢发动对外战争。他深切的意识到“即位日浅,国家未安,百姓未富”的内部问题,此时,倘若对突厥发动战争,那么,李氏两代人的努力将付诸东流。

面对这种局面,李世民第一时间想到了魏征。

首先,魏征是东宫大臣中最能代表山东庶族集团的关键人物,只要能够拉拢魏征,那么,李世民就可以牵制山东的士族势力。只要解决了山东问题,那么,李世民就可以利用山东的士族势力和庶族集团影响关中,进而解决西北问题。

此时,倘若除掉魏征,山东的士族势力和庶族集团,非但不能为李世民所用,反而会成为影响大唐一统的另一不安因素,这种局面是李世民不愿看到的。所以,李世民才会对山东的庶族集团表现得十分宽宏大量,宽恕了他们死罪,并让这群人心怀感恩。

那么,魏征在山东究竟有多大的影响力呢?

魏征在追随李密投降后,“久不见知”,沉寂了一段时间。后来,魏征毛遂自荐,“自请安辑山东”,担负起收编山东各路起义势力的重任。所以说,李世绩、窦建德部下,曹旦及齐善行等人之所以会投效大唐,离不开魏征的拉拢。

由此可见,魏征是山东庶族与大唐之间的纽带,倘若魏征垮台,山东庶族难免会狗急跳墙。李世民非常聪明,他并未直接将魏征派去山东,而是让魏征“安辑河北,许以便宜从事”。所以,魏征在抵达河北后,尽自己最大努力保护山东集团。

那么,如何保住这群人呢?魏征亦看穿了李世民的“良苦用心”,也看到了唐初各种矛盾的焦点。

于是,魏征利用自己担任谏议大夫的便利条件,以“居安思危”等理由说服了皇帝。而魏征谏言的能力也是非常关键的,他明白想要说服一国之君,若不急言利语,李世民必然不会放在心上。而“狂夫之语”才会引起李世民的重视。

这也是魏征与历朝历代言官的不同之处,后人都认为:魏征“精通群书,颇明王霸之术”、“素有胆气,善得人主意”,殊不知,魏征只是“对症下药”罢了。倘若,当朝天子不是李世民,想必魏征会拿出另一套话术。

除了话术之外,魏征十分擅长借古喻今,而且他选择的事例都非常有说服力。

就唐代发展而言,魏征并未引据太久远的例子,而是选择了距离大唐最近的隋朝。魏征向李世民指出,大隋王朝之所以在短时间内覆灭,最关键的原因就是隋帝穷兵黩武、徭役不息。魏征的精妙之处在于,他通过引用前朝的例子,使李世民放弃“重役山东,攻伐高丽”的想法,借此初步达成了自己的目的。

其实,李世民在执政之初经略关中、安抚山东,就是为了给将来进攻高句丽做铺垫。然而,李世民一旦对高句丽宣战,山东势必会成为徭役的“重灾区”,这是山东集团难以忍受的,更是魏征不愿见到的。那么,如何彻底打消李世民的念头呢?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增加朝堂上山东集团的实力,并拉拢关陇集团替山东集团帮腔。

所以,只要壮大了山东集团的实力,今后李世民若想讨伐高句丽,朝野上下势必会出现一片反对声音。为此,魏征先后向朝廷引荐了侯君集、杜正伦、褚遂良等人,并着重栽培了侯君集、杜正伦,让他们成为文臣集团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在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每当魏征与李世民在大殿上争得脸红脖子粗时,魏征的身后总有一群帮腔的文臣。

虽说,李世民非常讨厌这群替魏征摇旗助威的大臣,却无法奈何他们分毫。当时,魏征身边的“盟友”主要有王珪、杜正伦、褚遂良三人。每当魏征向皇帝上奏时,王珪总会第一时间站出来附和,带动身后的文官共同帮腔。而杜正伦、褚遂良则随身携带纸笔,对李世民的一言一行“必书”、“必记”。

这个场面放到现在来看是非常可笑的,但的,却有效地使李世民“不为非法”。

事实上,李世民对魏征等人的小心思了若指掌,他同样看穿了魏征的心理活动,让山东集团成为魏征的后盾,纯属不得已而为之。李世民“即位日浅,国家未安”,首要任务不是巩固中央集权,而是协调各种政治力量。为了让自己的头脑清醒,李世民时刻保持“居安思危”的状态。所以,魏征屡次触怒龙颜却没掉脑袋,实属必然。

为了获取山东集团的支持,使朝中各政治势力保持平衡,身为一国之君的唐太宗不得不耐心听取群臣的谏言,还得将所有不满全都埋在心里。《贞观政要》中收录了不少君臣语录,这些文字几乎三句话不离“居安思危”,“如何收成”的话题在君臣语录中出现的频率也很高,当然,这些都是李世民上位后的迫切需要。

可只有让这些话从大臣们的嘴里说出,李世民才能顺理成章地使国家“由乱入治”。

作为“反面教材”的隋炀帝,因大搞专制的“一言堂”,虽“劳神苦行,未能尽于合理”,最终断送了祖宗基业。李世民不敢忘记“一言堂”的危害,他希望听到不同的声音。况且,魏征的大多数谏言,除了能让李世民警醒外,还从侧面衬托了李世民“善于纳谏”的品德。

如果看透了这一点,李世民魏征君臣的一些对白就十分微妙了。

为了成就自己的美名,李世民在听到魏征的反对意见时,总会先责怪一番,引出魏征“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空有其名”,如此云云。

随后,李世民会装出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再说出那句至理名言:“征蹈履仁义,以弼朕躬,欲致之舜,虽亮无以抗。”

这种话若仅在史料中出现一两次,我们当然可以认为李世民是高尚的,不过,类似的事发生太多次,难免会让人认为李世民有“作秀”之嫌。而且,李世民采纳魏征意见时,双方探讨的通常是一些小事。一旦面临实质性问题,李世民必会独断专行,根本不会给魏征面子。

魏征是精明的,每遇到关键问题,他往往会采取回避之法。

李世民坐稳江山后,功德圆满,随即对山东集团进行了打压。

侯君集被处死、杜正伦被驱逐。魏征过世后,“罢叔玉尚主,而足陪所撰碑”。直到魏征死后,两人终于从“求谏”、“直谏”的表面关系,恢复到相互利用的实质关系。《旧唐书·魏征传》中的记载已经非常明确了,侯君集、杜正伦被处理后,李世民第一时间打算对魏征动手,所以才会“始疑征阿党”,想要将黑锅扣到魏征头上。

从时间上来看,李世民对魏征起疑心时,魏征尚在人世,由此可见,此时的李世民已经打算清算魏征了。不过,晚年的魏征在朝中的影响力极大,他的地位难以撼动,再加上,其他因素的制约,李世民不得不选择隐忍。当然,在魏征死后,两人之间隐藏了几十年的矛盾在朝夕间爆发,李世民再也不需看魏征的脸色了。

魏征墓在陕西礼泉县九嵕山唐昭陵西南约3公里处的凤凰山巅,其墓址于山岭南端依山凿石而筑,属昭陵陪葬墓之一。墓垣现仅有蟠桃纹碑首的丰碑一通,《旧唐书·魏徵传》中有载:“帝亲制碑文,并为书石”。碑首造型,与众不同,似有独特恩遇之意。现碑身通体磨光,已无书写镌刻痕迹。

参考资料:

【《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贞观政要》、《旧唐书·魏征传》】

标签: 李世民魏征

更多文章

  • 魏征原本是李建成身边的人 李世民为什么还要重用他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魏征,李世民

    对魏征和李世民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魏征究竟有何魅力被李世民重用?对李世民来说,武德旧臣治国理政的水平确实很一般,他是有伟大理想的皇帝,也想干出一番事业,自己牛不算真的牛,他需要一批能臣干将,能够在关键时刻为他出谋划策。因此,贞观一朝的权力还需要继续洗牌。贞

  • 司马干:晋宣帝司马懿第五子,淡泊名利高岭而终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司马干,西晋

    司马干,字子良,西晋宗室,晋宣帝司马懿第五子,晋景帝司马师、晋文帝司马昭同母弟,母为宣穆皇后张春华。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司马干在曹魏时被封为安阳亭侯,后进爵为平阳乡侯。五等爵制建立后,改封定陶伯。司马炎建立西晋后,司马干受封平原王,历任抚军中郎将、光禄

  • 司马骏:晋宣帝司马懿第七子,施政仁义深受各族爱戴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司马骏,西晋

    司马骏(232年~286年),字子臧,西晋宗室大臣,晋宣帝司马懿第七子,母为伏夫人。 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曹魏时期,凭借门荫入仕,历任员外散骑常侍、步兵校尉、平南将军、安东将军等职。西晋建立后,受封扶风王,出任镇西大将军,镇守关中地区。施政仁义,安抚百

  • 信陵君魏无忌的才能怎么样?他为何有那么大的名声?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魏无忌,战国

    信陵君,名魏无忌,战国“四大公子”之首,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在中国史学大家西汉太史公司马迁的笔下,上自三皇五帝,下至前汉世宗孝武皇帝,洋洋洒洒三千余年,惟有两个人物在他心中被视之为千古英豪,倍受他浓墨重笔加以赞叹和钦服,一个是武功盖世,天下无敌

  • 历史上蒙恬是怎么死的?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蒙恬,秦朝

    秦朝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还不知道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秦始皇嬴政任命的中车府令赵高其人,原来也算得上是赵国的宗亲公子(赵高者,诸赵疏远属也,其母卑贱被刑僇,生高于隐宫)只不过他母亲怀有身孕之时,已被掳进了秦国隐宫为奴

  • 朱元璋的外交策略是怎么样的?是激进派还是温和派?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朱元璋,明朝

    想知道朱元璋的外交策略是怎么样的吗?是激进派还是温和派?历史上他在处理边疆问题和外交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稳重渐进、和平友好的策略,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对边疆民族,朱元璋采取了“以德怀之”“因俗而治”的政策,如在西域设置卫所,开展茶马贸易;在西藏建立军政统治机构,尊崇藏传佛教

  • 为什么朱元璋的集权统治非常心狠手辣?

    野史秘闻编辑:心作祟标签:朱元璋,明朝

    为什么朱元璋的集权统治非常心狠手辣?这是因为他以罢除宰相、杀戮功臣、设锦衣卫、兴文字狱等手段,使得皇权大大地集中了,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1351年,元朝强征15万民工修筑黄河堤坝。当时主张推翻元朝的白莲教信徒韩山童、刘福通认为时机已到,就编造“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河天下反

  • 秦始皇陵距今也有两千多年 陵墓究竟有没有被盗过

    野史秘闻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秦始皇,皇陵

    经历两千多年的时间,秦始皇陵有没有被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知道,给大家一个参考。秦始皇是历史上一位成就非常大的皇帝,众所周知的是,秦始皇开创了古代王朝大统一的版图。秦朝统一天下后,在其灭亡后,秦朝的影响仍然不可小觑。虽然秦朝存在的时间不长,但是秦朝的影响力很大。灭

  • 貌美姐妹花大乔与小乔,她们分别嫁给了谁?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二乔,东吴

    二乔,即汉末时期桥公的两个女儿,分别为大乔(桥)、小乔(桥),本姓为桥,亦可作乔。江北著名美人有国色。孙策攻占皖县后,大小桥分别嫁与孙策和周瑜。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1800年前,皖城东郊乔家庄庄主乔玄,有两个宝贝女儿,分别唤做大乔和小乔。这两个姑娘貌美如花

  • 杨勇能干仁厚 隋文帝最后为何选择杨广作为太子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隋文帝,杨广

    对隋文帝废太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为何隋文帝废除能干仁厚的杨勇,却选择杨广为太子?历史上废立太子是国家的第一号大事,而隋文帝偏偏能在这第一号大事上失察,废杨勇而立杨广,为隋朝灭亡埋下地雷。要想彻底理解这件事,必须弄清楚隋文帝杨坚这个人。第一,隋文帝是个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