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子午谷奇谋”是怎么一回事?“子午谷奇谋”真的可行吗?

“子午谷奇谋”是怎么一回事?“子午谷奇谋”真的可行吗?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1252 更新时间:2024/1/7 13:32:43

在探讨诸葛亮北伐为何未能成功时,许多人都会惋惜他未能使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那么,“子午谷奇谋”是怎么一回事呢?

在《三国志·蜀书·魏延传》记载有这么一段资料:

(魏)延每随(诸葛)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在这段资料下作了详细引注:

《魏略》曰:夏侯茂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于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日:“闻夏侯茂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茂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成阳以西可定矣。”亮以为此县(悬)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这便是关于著名的“子午谷奇谋”的全部记载资料。

一、“子午谷奇谋"的记载可信吗?

关于“子午谷奇谋”的记载,以《魏略》最为详尽。但是,《魏略》这部书,却是在魏晋之际,由魏郎中鱼豢秉承统治中原的司马氏集团旨意而著述史事的(类似的还有司马彪的《九州春秋》、王沈的《魏书》等)。在他们所保存或加工过的中原传说里,诸葛亮是受到了严重的诬罔和歪曲的。

诸葛亮在世时,“声烈震于遐迩”[1],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地区的人民对他深切怀念,形成了许多故事传说。陈寿在诸葛亮去世40年后的《上诸葛亮集表》中说:诸葛亮“病卒,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2]。表明这些传说都是歌颂性的。而在司马氏集团统治的中原地区,则是一方面在政治上利用诸葛亮的社会影响来笼络蜀人;另一方面又在思想上、宣传上,尽量贬低和歪曲诸葛亮,以缩小他的影响。《魏略》正是这样的著作。

在《魏略》中,诸葛亮被描绘成一个以游说而求进身的策士,他自行往樊城求见刘备。[3]故事十分荒诞,毫无史实根据,所以裴松之驳斥说:“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魏略》记载了许多诸葛亮的异闻,都经不住史实考证。如说:刘备败于小沛,其子刘禅失散窜入汉中,卖为刘括养子,娶妇生子,后来简舍人使汉中,刘禅往见,遂由张鲁送诣益州,立为太子,“初备以诸葛亮为太子太傅,及禅立,以亮为丞相,委以诸事,谓亮日:政由葛氏,祭则寡人。亮亦以禅未闲于政,遂总内外”。[4]这哪里是事实呢!不过是贬诬刘禅卑贱而以炫耀魏晋之主,描写后主甘作傀儡而诸葛亮则为独揽朝政的专制权臣。

关于诸葛亮针对魏国的北伐,魏人当然是不愉快的,所幸诸葛亮没有成功,这就为他们嘲讽诸葛亮提供了可能。《魏略》就讥斥诸葛亮的北伐是“反裘负薪,里尽毛殚,刖趾适履,刻肌伤骨,反更称说,自以为能。行兵于井底,游步于牛蹄”[5]。 那么,这种“史书”所记的“子午谷奇谋”又怎么可能让人相信呢!

《三国志·魏书·夏侯悖传》记载:“初,太祖(曹操)以女妻(夏侯)术茂,即清河公主也。茂历位侍中尚书、安西镇东将军,假节。”《魏略》也说:“林字子林,悖中子也。文帝(曹丕)少与桶茂亲,及即位,以为安西将军、持节,承夏侯渊处都督关中。”与曹操之子曹丕一并长大,又为曹操女婿的夏侯茂,到曹操孙子曹睿为帝时,还能说是“少”吗!何况诸葛亮于建兴五年(227年)上《出师表》后,即率军北驻汉中,又怎会在南郑召开军事会议,让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呢!即使有此会,魏延有此议,必然也是军事机密,又怎会泄露于外人知之呢!

虽然《三国志》魏延本传记载有魏延请兵与诸葛亮会于潼关之事,但这是“每随亮出”,即经常提出的建议,并不明确表示为“子午谷奇谋”。倘若没有注引《魏略》的资料,是不会将其理解为“子午谷奇谋”的。因此,《魏略》的记载是孤证,不足以证明有“子午谷奇谋”;加之《魏略》关于蜀汉的记载多不可信,“子午谷奇谋”的历史真实性也就相当令人怀疑了。

二、“子午谷奇谋"是如何产生的?

历代对诸葛亮的评价,公推由蜀入晋的史学家陈寿的评论较为公允。他既高度赞扬诸葛亮的政治才能,同时又公正地指出其战争指挥能力有所不足。陈寿经过广泛搜集和系统研究诸葛亮著作及有关资料后,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的评论中指出:诸葛亮“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陈寿在《上诸葛亮集表》中又说:“然(诸葛)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军政才能长短得失的权衡结果是:政治优于军事;而在军事上也不是无所可取,只不过是用谋打仗不如军务管理与建设。陈寿对诸葛亮的这个评价,可谓历史之公论。

以所取得的业绩来看,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确实不如他的政治才能,何况诸葛亮所主持的军事活动又主要是针对魏国的,而且是长期与被尊为晋宣王的司马懿相对峙。由魏入晋又征服了蜀汉的晋朝包括陈寿在内的史学家,在涉及这段历史时必然有所忌讳,不能贬低司马氏,不能过分宣扬诸葛亮,甚至有意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进行贬低,便成为这一时期历史书籍的特点。

秉承司马氏旨意著述史书,对诸葛亮进行严重诬罔和歪曲的史书,除鱼豢的《魏略》外,突出的还有司马彪的《九州春秋》和王沈的《魏书》。王沈在《魏书》中,写诸葛亮之死:“亮粮尽势穷,忧恚欧血,一夕烧营遁走,入谷,道发病卒。”[6]裴松之在引注后就指出,所谓军败欧血而死之说,完全是“因亮自亡而自夸大”的“虚记”。当时,诸葛亮在渭滨,司马懿“蹑迹”,胜败未定;又诸葛亮亦非入谷而卒,乃是蜀人入谷发其丧。裴松之因此说:“以孔明之略,岂为仲达欧血乎?”可见,魏人关于诸葛亮的记载是伺等地不可信。

《魏略》之所以要记载下“子午谷奇谋”这条虚有的资料,其目的仍然是为了从思想上、宣传上去尽量贬低和歪曲诸葛亮,以缩小他的影响。看,诸葛亮的北伐,本来就是以小国之弱兵而征大国强兵,取胜的惟一可能就是“子午谷奇谋”,可是“奇谋为短”的诸葛亮怎么会有如此胆量呢?他因为“怯”,所以认为此计“悬危”,不敢采纳,坚持从坦道渐进的方式。他的军事活动当然也就只有以失败告终了。

可以肯定,类似“子午谷奇谋”这样贬低诸葛亮军事能力的传说,在魏国一定还有,不然,被称为“良史”的陈寿也不会在《三国志》中写下魏延欲与诸葛亮“异道会于潼关”的记载。只是,陈寿的记载并非特指“子午谷奇谋”,而是魏延多次建议分兵合围;而经裴松之加注《魏略》的资料后,就必然理解为对“子午谷奇谋”的特指了。

三、“子午谷奇谋”真的可行吗?

即使“子午谷奇谋”真如《魏略》所记载的那样,倘若诸葛亮采纳了,是不是就可以取得北伐战争的胜利呢?尤其是由于诸葛亮的北伐毕竟最终未能取得成功,后世许多为诸葛亮出师未捷的惋惜者,更容易感叹诸葛亮为何不试此“奇谋”。

但是,诸葛亮不会采纳“子午谷奇谋”这样的计策,并非陈寿所说的“奇谋为短”,也不是魏延所说的“怯”,而是认为此计太“悬危”,这是有原因的。在这之前,就发生过孟达掉以轻心被司马懿擒斩之事,打乱了诸葛亮在上庸开辟伐魏东线战线,两路出兵征魏的计划。首次北伐,又因违众错用马谡而不用宿将魏延、吴懿为前锋,导致初出祁山的严重失败。诸葛亮本是刘备在政治上的“股肱”,没有指挥过大战,况且又有关羽、刘备先后因冒进而失败的前车之鉴,必然使他在军事指挥上格外谨慎而考虑再三。

诸葛亮北伐的战争指导思想,主要是图谋稳当地在陇右建立基地,稳扎稳打,逐步推进。正因为此,所以司马懿观诸葛亮营垒后,也称赞他是“天下奇才也”。[7]从蜀汉的实际国力与军力而言,诸葛亮的北伐步骤,不能不认为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平心而论,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实在是过低估计了强大的魏国的军事力量。倘若夏侯茂闭关拒战,以逸待劳,后果将不堪设想。后世责难诸葛亮不用“子午谷奇谋”者,多以为-个军事家不能非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才去进攻,只要有百分之六十的希望就可以一试锋芒了。这个道理用到一生谨慎的诸葛亮身上,是不起作用的。蜀汉国小民少,兵员不多,诸葛亮不能不谨慎行事。更何况诸葛亮“约己爱民”,对士兵也极其爱惜。在第一次北伐退兵后,有人因收姜维,并掠得数千民众还蜀,来向诸葛亮祝贺时,诸葛亮就皱着眉头说:“普天之下,莫非汉民,国家威力未举,使百姓困于豺狼之吻。一夫有死,皆亮之罪,以此相贺,能不为愧。”[8]由此可见,诸葛亮用兵岂能在把握不大的情况下,让将士去作无谓的牺牲品?惜兵慎战,这应是诸葛亮作为政治家兼军事家的难能可贵之处。

历史本来是不能假设的,但我们也不妨作一假设:诸葛亮采纳了“子午谷奇谋”,魏延率奇兵从子午谷直奔长安。子午谷道路崎岖,遇雨还泥泞,魏延军不能按预期赶到(建兴八年,魏使张邰率军由子午谷攻蜀,就因“大雨道绝”[9],不能前进,张郃军只得退还);勉强走出子午谷,长安的魏国守军已布好防守之备;诸葛亮的大军也不能按期到达(几次北伐都推动不走就是证明)。此时的魏延及其大军,便只能懊悔轻率出征了;蜀国遭此重创,大约也再不可能组织像样的北伐了。

更多文章

  • 康熙如果将皇位传给他,中国就不会遭列强欺凌!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清朝,康熙,野史秘闻

    康熙如果将皇位传给他,中国就不会遭列强欺凌!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康熙如果将皇位传给他,清朝或许会更强盛,更不会遭列强欺凌大家都知道在清朝末年的时候,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在这个时间段里,中国受尽了威胁,人们都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所以直白的来说,都是因为统治者无能导致的,那么很多

  • 高力士为什么被后世称赞?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宦官?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高力士,唐朝,野史秘闻

    历朝历代都有宦官,而且宦官对于各朝代都存在一定程度或大或小的影响,有的祸国殃民,有的擅权乱政,有的聚财比国,还有的宦官地位堪比太上皇。总之,提起宦官,几乎难有好的印象。可是在古代史上却出了一位宦官,他也曾权倾一时,也曾聚敛财富,但作为皇帝身边的大红人,后人对他的评价却更倾向于褒扬,此人就是大唐时期的

  • 她原本是陪嫁丫鬟熬死正妻,生下儿子当上了皇后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宋福金,五代十国,野史秘闻

    古代权贵之家的女子出嫁都会带着漂亮的陪嫁丫鬟,一来是因为近身伺候;二来是在夫家必要时刻可以抱团争宠;三来万一主子生不下儿子,丫鬟便可以发挥作用。今天的这位便是如此,她本是陪嫁丫鬟,熬过正妻,生下儿子成皇后,险些成为第2位武则天。她是宋福金,家中本是书香门第,但她身处战乱时代,她又不幸与家人走散,后刺

  • 揭秘:古代为什么会有“人到60岁就活埋”的传说?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古代,唐朝,野史秘闻

    有史以来,特别是有文字记载史料以来,发生在历史上的大小事情,都会在所谓的正史、野史、传说等中被记录下来,传播开去,真可谓鱼龙混杂,千奇百怪,无所不有。尤其是民间传闻,更是五花八门,想象丰富,根本无法考证。这不,在历史上据说就有过“人活到60岁,不死也活埋”的传说。那么,这能是真的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

  • 此人对曹丕说:你能活八十岁,为何曹丕四十岁就死了?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曹丕,三国,野史秘闻

    如果,有人跟你说,他有一个宝盒,开启它就可以看到关于你的未来。比如:你能活到什么时候,你未来的事业如何,家庭生活如何,你将有什么成就,或者遭遇什么不测,而且,这些信息都是有准备的,不是胡编乱造的。那么,你会怎么做?你会打开一探究竟?还是因为担心结局不好而不敢面对?在《三国演义》中,就有与上面情况类似

  • 章太炎为什么身着明朝服装大闹袁世凯总统府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野史秘闻

    在1914年的申报有这样的报道:章太炎手执鹅毛团扇,并将袁氏所授的“勋二位”徽章,作为扇柄吊坠;头戴北洋军阀高冠帽,身着大明服装,足穿破官靴……大闹袁世凯总统府。对于章太炎为什么大闹袁世凯总统府 先从黎洪元和章太炎的交情说起上世纪80年代初,笔者为

  • 雍正登基以后,为何重用曾经的政敌八阿哥胤禩?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康熙,清朝,野史秘闻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皇帝去世,雍正成为“九子夺嫡”的最终胜利者,成功登上了皇位。而在雍正登基后,任命了四位总理大臣,即十三爷胤祥、八阿哥胤禩、隆科多以及马齐,而这四人中,在当时雍正的支持者或者说死党,只有胤祥和隆科多两人。胤祥自不用说,自始至终都是雍正的坚定支持者,两人是自幼便结下了深厚

  • 元朝灭亡后,为何文人们对元朝还念念不忘?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元朝,野史秘闻

    “崖山之后无华夏,明亡之后无中国”,这句话咱们肯定都不陌生,至于到底正确与否咱们今天不做讨论(因为这句话出自日本人之口,那就得颇为思量一番了)。我们一般把元灭宋视为野蛮取代文明的悲惨事件,这传承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出现了断层,汉民族百姓们承受了深重灾难。元朝在中国统治也极为残暴,比如说把全国百姓封为四等

  • 鲁恒公被公然戴绿帽子,最后还被折断肋骨而死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鲁恒公,春秋,野史秘闻

    周朝一统天下后,没有加强中央统治权,反而是分封天下,将天下各地的统治权分散在数人手中,虽说初期诸侯表现得对周王室很是服从尊敬,但长久以来,他们在自己封地上发展国力,越来越强大,周天子鞭长莫及。除了周王室自身日渐衰弱,后期的诸侯国竟然有了与其抗衡的能力。周平王带着王室东迁,统治范围更是急剧缩减,早没有

  • 她10年为皇帝生6子,最后儿子还成了皇上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乾隆,清朝,令妃,野史秘闻

    清朝后宫那么多的妃嫔们,这其中有许多在后人们口中广为流传的,要说谁是这么多女人当中最风光的那一个,想必大家很多都会想到像孝庄或者是慈禧那样的,然而实际上要数乾隆的令妃最为风光了,她便是历史上乾隆的第三个皇后孝仪纯皇后,乾隆之后的嘉庆也就是这位令妃所生育的,所以起码令妃是乾隆特别喜爱的那一个,否则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