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元朝旧臣张昶穿破衣服,朱元璋为何就把他杀了?

元朝旧臣张昶穿破衣服,朱元璋为何就把他杀了?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3405 更新时间:2023/12/16 13:37:38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张昶的章,欢迎阅读哦~

朱元璋从一介布衣到黄袍加身,能力的确是非常人所能及,要说看人的眼光,朱元璋的确不赖,否则也不会找到那么多有能力的手下扶持他,但他看人的眼光却属实远远不如自己的臣子刘伯温。

朱元璋执政时,有一位叫张昶的官员,此人很有才华,却有一个习惯,身上的衣服破了也不换新的,朱元璋认为此人乃是“清官之首”,但刘伯温却认为此人留不得,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曾经是元朝户部尚书的张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张昶,北平宛平人,曾是元朝的户部尚书,本来张昶和朱元璋这两个人是八竿子都打不着,但在元朝还没灭亡之时,张昶奉命以奉使的身份到朱元璋统治的吴国想要去招安朱元璋。

当时的元朝已经是摇摇欲坠,朱元璋又怎么会放弃唾手可得帝位,所以自然是拒绝了元朝的招安。

但朱元璋因看重张昶此人颇有才华,学富五车,就将其留在身边做了参知政事。能够临阵策反敌人高级官员,那是相当值得人高兴的事情。

朱元璋还高兴的对别人说:“元朝送大贤人与我。”

事实上,张昶并没有接受朱元璋的策反,而是被朱元璋强行留下的。

张昶虽然是留在了朱元璋的身边,但他属于典型的“身在曹营心在汉”。张昶自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忠君爱国,这种想法已经在他的脑子里根深蒂固了,不可能去除。

其实,即使是朱元璋也怀揣这样的思想,朱元璋曾多次自诩为元朝旧民,起义造反实属迫不得已。

所以在朱元璋的眼中,张昶是一个叛党逆贼之流,自然不可能真心臣服于他。

但张昶也不过是一个文弱书生,不能单枪匹马的跑回他心心念念的元朝大都,于是心中怨愤更深,便想要报复朱元璋。

张昶是如何报复朱元璋的呢?

张昶先是博得了朱元璋的信任,在明朝创立之初,各种国家制度还不健全,“张昶有干才,智识明敏,熟谙前朝典故,凡国家建置制度,多出其手,裁决如流,事无停滞。”可见张昶对于明朝也是起了很大作用的,朱元璋也很是相信他。

但张昶只是表面如此,内心还是眷恋元朝。当时元朝有一位大将名叫扩廓帖木儿的兵力还算强盛,元朝还有一战之力,张昶对自己的旧国也是充满信心,他曾对他的亲信偷偷说:“吾若得归元,仍不失富贵也。”

当时张昶每每与众人议事时,都只穿一件破衣服,破了也不换新的。朱元璋不明所以,还夸赞他为“清官之首”,当为百官楷模。但只有刘伯温识破了张昶内心的真实想法,知道这是张昶心念旧国的想法,所以才认为张昶此人留不得。

张昶为了报复朱元璋,他故意上书劝朱元璋要及时享乐,还劝朱元璋用重刑重罚,又上书向朱元璋陈述了一些剥削压迫百姓的方法,想让朱元璋失去民心。

这计策的确是一条好计策,但当时朱元璋正处于勤于政事,力求成就一番大事事的时期,怎么可能听从张昶的建议呢?反而对刘伯温说:“(张昶)是欲为赵高也。”

刘伯温回答说:“诚如圣见,必有使之亡者。”意思就是说张昶想成为赵高那种奸臣啊!刘伯温的意思就是正如圣上您所看见的,一定会有人让他灭亡的。朱元璋此时对张昶已经心生不满。

“身在明,心在元”的张昶最后下场如何呢?

张昶的计谋已经被朱元璋等人察觉,但朱元璋爱惜他的才华,对他一再容忍。

由此也能看出朱元璋政权对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容纳,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大多以失败而告终,究其根本在于其政权无法与地主阶级达成合作,朱元璋也算农民起义出身,但是随着政权的发展,朱元璋改弦易辙,反而摆脱了农民起义政权。

为了拉拢地主阶级和知识分子,朱元璋做了很多的努力,然而这种苦心依然没能打动张昶。

张昶心念元朝,仍然想要回去。当时正赶上元朝军队战败,许多元朝士兵被俘虏了,张昶暗地里使了手段将这些士兵都给放走了。

据《国初群雄史略》所记载:“(张昶)给以脚力,送至境上,任其还乡。”而且还写了一封表明自己心迹的信让士兵们带回元朝,信中还有一些重要的军情。但这些士兵又被明军所捉,信件也被呈给了朱元璋。

朱元璋看过信之后,十分愤怒,他曾十分信任张昶,但张昶却背叛与他,这就是打了他的脸面。于是将张昶下了大狱,还下旨命令大都督询问张昶,让他写下自己的罪状,但张昶只写下了八个大字“身在江南,心思塞北。”

本来朱元璋因为惜才,还想再放张昶一马,但是看了张昶所写的内容,明白他叛意已决,不能再赦免他了。于是在至正二十七年,将张昶处决。

张昶才华横溢,又得朱元璋器重,本来有大好的前程,但他忠于故国,矢志不渝,宁死不屈,这种风骨也是很让人敬佩的啊!

标签: 历史张昶明朝

更多文章

  • 勾践被俘吴王夫差为什么不杀他?真的是因为夫差太自大了吗?

    野史秘闻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春秋,夫差

    勾践被俘吴王夫差为什么不杀他?真的是因为夫差太自大了吗?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很多人都欣赏勾践卧薪尝胆,最终复国的故事,但这也算是有些断章取义了,勾践的精神固然可贵,但是前提是当夫差灭掉越国之后,并没有杀了他,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夫差没有杀了勾践,才让他有机会实现自己复国的计划。但是

  • 揭秘:杨贵妃与安禄山的“母子情”是怎么回事?

    野史秘闻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安禄山,唐朝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安禄山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安禄山生于703年,卒于757年,营州胡人,名轧荦山。亲生父亲姓康,母阿史德氏突厥族巫婆。据传,安禄山的母亲多年不生育,便去祈祷突厥的战斗之神扎荦山,之后于长安三年的正月初一诞下一子,也就是安禄山,取名扎荦山。在安禄山幼年他的父亲就

  • 史记中的卫子夫以贤惠著称,卫子夫真的是这样的吗?

    野史秘闻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汉朝,卫子夫

    史记中的卫子夫以贤惠著称,卫子夫真的是这样的吗?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说到卫子夫,可能部分人不是很陌生。因为部分古装题材的影视剧出现过以皇后卫子夫位原型的影视剧形象。据记载,皇后卫子夫是汉武帝的皇后。卫子夫出身并不高贵,但是以贤惠著称,并且丝毫恪守本分,不会偏帮自己的“娘家人”。据记载,皇后

  • 《神雕侠侣》丘处机的徒弟究竟是叫尹志平还是甄志丙?尹志平有历史原型吗?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神雕侠侣

    《神雕侠侣》丘处机的徒弟究竟是叫尹志平还是甄志丙?尹志平有历史原型吗?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尹志平是金庸武侠中的角色之一,他是全真教弟子丘处机的三徒弟。尹志平一直暗恋小龙女,还趁小龙女意识不清将其玷污,所以很多读者都不太喜欢尹志平这个人物,认为他是一个品行不正的小人。实际上尹志平原本是丘处机

  • 揭秘杨贵妃到底有多重 她的身材到底算不算很胖呢

    野史秘闻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唐朝,杨贵妃

    还不知道:杨贵妃到底有多重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我国的古代,有四大美女,她们分别是赵飞燕,杨玉环,王昭君和貂蝉,但是她们都美得各不相同,相信很多人应该都会听过环肥燕瘦这个词语,在大家的普遍认知里,杨玉环应该就是胖的,而在现在的影视剧中,出演杨玉环的演员也都相对来说不是

  • 马皇后患了重病却拒绝医治,原因是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马皇后,明朝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马皇后的文章,欢迎阅读哦~明太祖朱元璋能从底层放牛娃成长成为一代帝王,不得不说是个天大的奇迹。这一方面得益于朱元璋的能力超群、勤奋努力,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他的贤内助——马皇后。马皇后原为郭子兴的养女,后朱元璋来投奔郭子兴。身强力壮、孔武有力的朱元璋建功无数,深得郭子兴的赏

  • 朱元璋为何执意处死欧阳伦?安庆公主请出马皇后灵牌都未能阻止?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明朝,安庆公主

    朱元璋为何执意处死欧阳伦?安庆公主请出马皇后灵牌都未能阻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朱元璋此人虽然开创了大明帝国,但为人却是十分狠毒,明初四大案可谓尸横遍野,也成了这个皇帝最值得诟病的一点。其实这四大案,朱元璋是为了杀鸡儆猴,开国功臣他基本上全杀了,只留了几个,这几个便是朱元璋选来辅佐朱

  • 朱元璋为什么要将常遇春的妻子大卸八块?常遇春知道之后怎么样了?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明朝,常遇春

    朱元璋为什么要将常遇春的妻子大卸八块?常遇春知道之后怎么样了?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一般而言,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倘若一个人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帮助的时候,皇帝都会优待他的家人。但是在明朝历史上却出现了一个例外,明朝的开国功臣常遇春为明朝的建立立下不朽功勋,但是朱元璋后来却做出了一个令人诧

  • 古代皇帝,为什么大都很烦太子拉帮结派?

    野史秘闻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古代,唐朝

    在古代封建社会,国家大权基本都是由皇帝一人说了算,不过,皇帝终究有年老去世的那一天,因此很多皇帝都会提前立个太子,以便自己去世后能够有人来接替皇位。然而有一点比较奇怪的是,纵观整个古代,皇帝们大多都超烦太子拉帮结派,培养自己的势力。按理说,太子本来就是自己的亲儿子,皇位早晚都是他的,他如果能提前培养

  • 唐代流传的李渊诅咒是真的假的 这个诅咒到底是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唐朝,李渊

    李渊诅咒是真的假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唐高祖李渊乃唐朝的开国皇帝,但众所周知他的江山几乎是靠他的次子李世民打下的。又加上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心狠地杀死李建成与李元吉,且逼李渊退位。故而李渊曾有很长一段时间对李世民心有怨言。对此有传言称,李渊去世